發表日期 3/1/2022, 12:54:33 PM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紅餐網,作者 | 鄒通
近年來,餐飲業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利潤增長越來越難,錢也越來越難賺。
許多餐飲品牌為瞭擺脫睏境,選擇瞭加劇競爭。因此我們看到,整個餐飲業越來越內捲:打價格戰搶流量,瘋狂跨界找增長,紮堆上市搶市場,各種動作讓人眼繚亂。
但是,這樣的內捲真的有意義嗎?
沒有意義的內捲,正在加劇餐飲內耗
有沒有發現,我們大多數的競爭總是不盡人意?
比如價格戰,為瞭搶奪消費者,大傢互相緊緊盯著對方。今天你買二贈一,明天我就單品五摺,生怕對方價格比自己更低搶走瞭顧客。結果價格戰打著打著,大傢都沒瞭利潤。
再比如茶飲市場的産品“競賽”,看著對手齣新品瞭,每個品牌都覺得自己不能落後,於是搞齣瞭各種花樣口味的飲品,然而顧客卻不買賬。
再比如疫情下,各路品牌比拼開店擴張,企圖搶占市場,結果遭遇抄底後遺癥,關瞭大量門店,還損失瞭資金。
為什麼這樣的競爭,結果都不盡人意呢?
因為我們在嚴重內捲。內捲是低水平的復雜化的競爭方式,這種競爭越激烈,競爭的方法越復雜,效果就越不佳。
以餐廳菜品間的競爭為例。很多餐廳菜單上的菜品越來越多,越來越細,隻要彆人菜館有的,我也要有,彆人沒有的,我也要有。
於是菜單上品種類繁多,甚至齣現大部分消費者都沒有聽過的“奇葩菜”。這樣做的效果可想而知,不僅增加瞭菜館後廚的壓力,還降低瞭菜品的質量,更加重瞭消費者的選擇負擔。
為什麼這樣的內捲往往會産生反效果?就是因為大傢陷入內捲,競爭時隻會緊盯著對手,為瞭搶奪資源,大傢互相瞄準對方殺紅瞭眼,提供的産品和服務卻越來越偏離消費者。
對手搞産品,我也搞;對手搞供應鏈,我也搞;對手搞上市,我也搞。搞來搞去,利潤沒搞上去,隻留下一地雞毛。
比如上文提到的茶飲市場的新品之爭,就搞齣過許多“陰間”飲品,什麼油潑辣子奶茶、辣炒芹菜檸檬茶、鹵蛋螺螄粉奶茶、臭豆腐奶茶、鬍辣湯奶茶等等。不僅引來消費者的無限吐槽,還消耗瞭品牌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此外,隻盯著對手的內捲也讓我們失去創新能力,互相抄襲。就像2018年,奈雪的創始人怒懟喜茶創始人抄襲,這件事一度還上瞭熱搜。其實這事無關誰對誰錯,隻能說雙方的視野都被限製,創新都被局限瞭。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內捲是捲錯方嚮的競爭,越捲大傢越一樣,越捲大傢越難受。所以,餐飲創業者必須破除內捲,改變競爭的方嚮,把目光從競爭對手身上移開,嚮外擴展,尋求新的增長方案,也就是“外捲”。
2022年,“外捲”或將成為競爭的主鏇律
為什麼“外捲”有效呢?因為外捲避開瞭狹隘的競爭視野。內捲的競爭之所以導緻內耗,就是因為大傢都把視野放在競爭對手身上死死不放。相比之下,外捲則會讓我們開闊視野,尋求方法和資源,重新在競爭的環境中實現增長。
以元氣森林為例,剛開始它和許多競爭對手一樣,想做可口可樂第二,結果爭來爭去都沒有什麼突破和增長。於是,他們就把目光瞄嚮瞭可口可樂的“反麵”。
可樂可樂雖然好喝,但是容易胖人,還對身體不好。這時,元氣森林靈光一閃有瞭新的增長思路,那就是做一款主打健康概念的飲料,0糖係列産品一經推齣便異軍突起,在市場上占據瞭一席之地。
所以,在競爭中放開視野,或許答案就應運而生瞭。2022年,外捲將成為餐飲經營者重新增長的秘訣。
就像著名商業顧問劉潤老師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2020年是重啓、2021年是內捲、2022年外捲。重啓是指行業重新齣發,煥發青春;內捲是同行的對手都擠在同一座獨木橋上,拼得你死我活;外捲則是指做生意,不單單隻有一座獨木橋。
我認為這個論調適用於所有行業,餐飲行業也不例外。
2020年餐飲逐漸生機盎然,有瞭復蘇跡象;2021年,餐飲行業各品類都在一定程度有所復蘇,可是各大品牌又開始互相鬥毆;2022年,很多品牌可能幡然醒悟,開始切換視角,尋找新的獨木橋。
2022年,外捲可能會成為競爭的主鏇律,餐飲玩傢會逐漸意識到:再內捲下去,肯定會把自己耗成殘血,從而把目光從競對身上騰開,切換視角尋求新的增長。
餐飲經營,怎麼“外捲”更有效?
那麼,如果餐飲經營要“外捲”,我們的視野應該盯著什麼地方呢?我的答案是:盯消費者、盯自己、盯市場。
盯消費者
當我們把目光放到消費者身上時,便會想盡辦法距離消費者更近,為消費者提供更貼心的服務,並始終和消費者站在一起。
比如江西南昌的火鍋品牌辣子韆紅,當大多數品牌都在競爭核心商圈的流量時,它反其道而行之,把店開在瞭距離消費者最近的社區,如今已經開齣瞭200餘傢店,即使疫情下核心商圈人流減少,它的生意也並未有太大的波動。
所以,把目光瞄準消費者,讓品牌和消費者更近,不僅增加瞭辣子韆紅在疫情下的存活率,也增加瞭其和消費者之間長期往來的機會,進而穩定生意。
品牌要距離消費者更近,除瞭把店開到社區,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私域流量。私域流量的本質是營造一個獨有圈子,品牌和消費者雙方互相往來,讓彼此之間的距離更近,這也就是各大餐企熱衷做私域的原因之一。
盯著消費者,想盡辦法靠近它,讓雙方的往來更簡單,關係更緊密,進而讓品牌在競爭的洪流中穩步前行。
除瞭想辦法靠近消費者外,我們緊盯消費者的時候,還要想盡辦法研究他們,做最懂的他們的品牌和店鋪。隻有更懂他們,提供的服務纔能更超預期。
比如曾經的台灣首富王永慶,那時賣大米的人很多,競爭很激烈,但唯獨他傢的米最受歡迎,就是因為他一門心思想把服務做到最好。據說,王永慶用本子記錄瞭很多客戶的信息,包括米缸的大小、傢裏幾口人、每人用多少米、預計多久送一次、每次要送多少等。因此,他總能比消費者提前知道他傢是不是缺米瞭,缺瞭多少,送米就送得更及時,服務纔更超齣預期,所以大傢纔喜歡他傢的米。
再比如我們常說的餐飲數字化。為什麼餐飲要搞數字化?除瞭搞組織創新,提高效率,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幫我們挖掘齣消費者一些潛在的需求,並以此提供超預期的服務和産品。
相反,如果我們不盯著消費者,忽略消費者,就會和他們漸行漸遠。
比如讓顧客厭煩,同時也屢屢被相關部門整頓的掃碼點餐。如果站在消費者角度,就很容易想明白,消費者討厭的並非掃碼點餐,而是餐飲店鋪剝奪瞭他們的選擇權和隱私權,這讓他們很憤怒。
盯自己
不看自己,競爭就會盲從,惹禍上身。比如疫情後,一些大品牌為搶占市場,不斷擴充店鋪。很多中小品牌看到大品牌擴張,也跟風擴張,他們大都沒有仔細考慮過一個問題:若再次突發危機或是市場並沒想象中好,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抵禦風險能力?
所以,當疫情持續點狀突發,市場並未像想象那般景氣時,大品牌關掉瞭一些不盈利的店鋪便及時抽身止損,而那些跟風擴張的中小品牌,卻深陷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不看自己的競爭,跟著大品牌去捲,結果越捲越受傷。還不如多看看自己,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集中資源,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這個核心能力可以是我們的品牌、我們的供應鏈以及我們的産品。
比如發跡於蘇州的7分甜,在很多飲品品牌都追求大而全的産品時,7分甜意識到自己沒有核心優勢,很難突破增長的瓶頸,便把目光鎖定在瞭芒果細分品類(楊枝甘露),準備集中優勢在這個品類上打齣一片天。
皇天不負有心人,調整戰略後,2018年還隻有百來傢店的7分甜,經過4年多時間,店麵數量就突破瞭1000傢,成為楊枝甘露細分賽道的領頭羊。
△圖片來源:7分甜
再比如古茗,之所以能開齣近6000傢店,就在於它的核心能力倉儲基地與冷鏈配送體係,能保證幾乎所有加盟店的水果、牛奶等的穩定供應,運營和運輸的成本還能降到超低水平。
此外,緊盯自己還有一個好處,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短闆,快速彌補。
比如眉州東坡和青年公社,這兩個品牌緊盯自己,在疫情下發現瞭自傢的銷售渠道是一大短闆,便紛紛想辦法彌足。眉州公社藉力超市的精準客流,開瞭6、7傢mini檔口店,每個檔口日銷售額8000多元;青年公社則在自己餐廳一樓開齣瞭“市集式”零售店,針對性的銷售一些零售産品,為餐廳帶來瞭許多流量。
緊盯著自己,對自己不斷反思和錘煉,讓核心優勢更優,讓自己短闆消失。如此,麵對再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自己都能有一席之地,不至於陷入被動。
盯市場
緊盯市場,要求品牌戰略要根據市場變化而變化,否則大概率就會被市場淘汰。
以日式快餐和中式快餐為例。以前日式快餐因為其獨特的産品優勢,在國內的市場獲得瞭一席之地。然而,當消費者吃慣瞭日式快餐,逐漸有瞭新的需求後,大多日式快餐依然固守已見,維持原有的産品策略,最終日漸沒落。
相比之下,中式快餐緊跟市場變化,不斷豐富産品種類,滿足用戶不斷改變的需求,近年來各大品牌都取得瞭亮眼的成績。兩者麵對市場變化截然不同的態度,造就瞭今天雙方之間巨大的差距。
緊盯市場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市場從來不騙人,它是什麼狀況就是什麼狀況。
此外,觀察市場,不僅要觀察市場改變,還要觀察不同區域市場的天花闆。如果你是中小型品牌,在一二綫城市難以大展拳腳,可以去“小鎮市場”試試,因為那裏一片藍海,中小品牌也有一戰之力。
如果你是大品牌,國內市場對你的增長見效甚微,那麼就可以嘗試把目光瞄嚮國外市場。蜜雪冰城2018年在越南河內開瞭一傢店,開業後便引發排隊熱潮。據相關媒體報道,目前其在越南已經開齣瞭約200傢門店。
小結
餐飲行業進入瞭存量時代,增長睏乏成為瞭主鏇律。在這樣的境況下,大傢為瞭維持利潤,難免會緊盯著同行或是對手,從對方身上奪得“財富”。可是這樣,其實隻會加重“內捲”,帶不來實際的增長。
想重歸增長,不妨從內捲中走齣來,從盯對手,變成盯消費者,盯市場,盯自己,如此一來,或許可以找到真正能解決增長問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