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9:07:10 PM
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於他人理解的人,往往並無價值。――周國平
一個人所能被接受和認同的價值皆是源自其一生所付齣的貢獻。無論是對於國傢和社會産生何等成就,外界的質疑和偏見也總是如期而至。顯然大多數人都應該獲得足夠的理解,可即便是不被理解,
他的價值也同樣能夠因付齣的一切被曆史所認同。
無數人將其視為清末民初的一縷曙光,他領導護國運動從此名揚四海,
是人人口中稱贊的護國英雄
。卻也同樣因為梟雄本性遭受他人非議,那他到底是護國英雄,還是亂世魔王呢?
事實上,他一生短暫的時光裏似乎從未有過對外界評價的迴應。因為所有人都明白的是,
隻要他還屹立在戰場,便意味著國傢的旗幟就永遠不會倒下。
民國時期
再無任何將領能夠比肩護國將軍蔡鍔的功績
。硝煙彌漫的混亂時代中,也唯有敢於他做齣瞭最正確的決定。多數人對他的印象還隻停留在教科書中的隻言片語,也難免産生負麵的評價,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顯然早已足夠讓所有人為之摺服。
身逢亂世,棄筆從戎
1882年,蔡鍔降生於湖南寶慶的一個貧寒傢庭。清末民初不乏有嶄露頭角的少年英纔,可多數人都背負著煊赫的傢世。相較於其他同齡人,
蔡鍔的少年時代顯得異常艱苦。
自小對學習頗為在意的蔡鍔,
自6歲起就到學堂求學
。年齡稍長後,他便獨自一人趕赴上百裏的山路。為瞭趕上同學的進度,挑燈夜讀成為瞭蔡鍔每日必做的功課。
1897年,蔡鍔獲得瞭一個
特殊的機遇
。此時恰逢湖南巡撫推崇變法維新,長沙本地更是開辦時務學堂。天資聰穎又積極主動地蔡鍔投入其中,成為瞭當時年齡最小的學子。
在譚嗣同、梁啓超等人作為老師的教授之下,
蔡鍔幾年間學識漸廣
。遺憾的是變法失敗後他也隻能遠走日本,繼續求學之路。
亂世之下,
唯有掌握真正的力量,纔有改變社會格局的可能。
1900年,國內局勢大變。自立軍起義槍響,蔡鍔及其他同學都韆裏迴國,想要參與唐纔常的漢口起義計劃。
被派往湖南的蔡鍔不曾想到的事,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幾天後就因為起義失敗全部英勇就義瞭。早在變法失敗後就備受打擊的蔡鍔此時更是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再次迴到日本後,他改變瞭自己的心願。成為一位能夠報效國傢的軍事領袖,是那時候的他唯一的目標。次年,蔡
鍔
就考入瞭當地陸軍學校。1904年,蔡鍔更是以優異的成績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世將那時的他稱作
中國的"士官三傑"之一。
"重九起義"後聲名大振
1904年,年僅22歲的蔡鍔迴到中國。因為他絕無僅有的軍事纔能受到瞭各地官員的爭相邀請。此後,
蔡鍔選擇在廣西任職多個軍校的校長
。其中最為優秀的畢業生就有此後國民政府高級將領李宗仁。
直到1910年,迴國僅6年時間的蔡鍔就已經是廣西當地首屈一指的軍界翹楚。年少氣盛的他,遭到瞭同盟會的猜忌。此後更是
假藉考試之名,鼓動學生造反
,萬般無奈之下,蔡鍔隻能齣走雲南。
一個人若想要有所成就,除瞭過人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是把握時機。1911年,已經離開廣西的蔡鍔在雲貴總督的邀約之下趕赴雲南任職。此後,
武昌起義爆發。
蔡鍔正是在這個時期仿佛看到瞭中國黑暗社會中的星星之火。他即刻就與唐繼堯等人歃血為盟,也在10月底正式發動瞭
"重九起義"
。直到11月1日,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以蔡鍔被推舉為都督後正式告結。
彼時的蔡鍔,
同樣因為仁慈受到瞭大眾的認可
。因為雲貴總督對他有恩,他就在起義過程中多加保護,甚至將其安全送離。區彆於任何優秀的將領,蔡鍔的人道精神尤為顯著。
討伐袁世凱終獲成功
1913年,已然在全國獲得瞭極高聲望的蔡鍔輾轉來到北京。此時北京城內掌握實際話語權的就是袁世凱。得知蔡鍔到京,袁世凱不僅對其多加贊賞,甚至還錶示宋教仁孫中山等人都未曾有蔡鍔這般本領。
事實上,袁世凱一方麵企圖重用蔡鍔,同時也對他産生瞭猜忌。
他召集蔡鍔進京,就是要對他加以鉗製。
並非所有人都看不清世道的清濁,關鍵在於是否有勇氣去捍衛國傢和追求希望。1915年,倒行逆施的袁世凱稱帝意圖愈發明顯。眼看國傢被竊取,蔡鍔將軍此時唯一的想法就是
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護衛中國。
於是他就設計在京城的風月場所久居。還在小鳳仙的掩護之下偷偷逃離瞭北京城外。此後他又先後到達瞭天津和日本等地,最後在12月19日終於迴到昆明境內。脫離瞭袁世凱監視後,蔡鍔即刻展開瞭
討伐袁世凱的軍事行動
。
就任護國軍總司令的同時,他也率領西部諸省兵分三路嚮北進軍。次年春天,護國軍在曆經瞭長達多日的艱苦戰鬥後
以多勝少攻占瞭四川
。此時的袁世凱更是對此無能為力,也在不久後因為病痛摺磨離開人世。
護國運動最終以慘烈的代價獲取瞭成功。這是中國曆史上至關重要的一次戰役,
也讓蔡鍔將軍的名字響徹瞭中華大地。
此後蔡鍔將軍更是受到瞭多方的邀請,想要他前往擔任要職。遺憾的是,喉癌晚期的蔡鍔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再為國傢貢獻自己的力量瞭。
1916年的11月8日,蔡鍔最終還是沒能戰勝癌癥。他在日本福岡去世,享年34歲。令人意外的是,在遺囑中明確申請薄葬的他,卻被北洋政府以國葬的待遇予以入土,
成為瞭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事實上即便是蔡鍔將軍的坦蕩作為,還是遭到瞭一部分人的非議。有人將其視作
"亂世魔王"
的同時,還對護國運動多加指責。
事實上若是一個人的
功績斐然
,那對於他的質疑也將會不絕於耳。可曆史必然不會埋沒一個對國傢有過重要貢獻的英雄。隨著時間流逝,偏見也終會因為世人的見解加深而逐漸化解甚至消逝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