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9:23:52 AM
有關中西方教育比較的觀察,不可謂不多。但仔細一想,有的比照似乎挺沒意思――就比如,有人拿西方頂尖公學跟中國普通鄉縣學校做比較,這好像在問曼哈頓上東城跟小縣城哪兒更繁華一樣。
比較的對象沒找準,當然會陷入無意義的陳詞濫調。為瞭做更有價值的探究,我們拜訪瞭中美教育界的兩位大咖:
・ 原江蘇省天一中學校長 瀋茂德
・ 格羅頓高中、波特女子高中、威斯多佛學校等美國頂尖私校校長 Carol Santos
Carol Santos(左)與瀋茂德(右)
一麵, 格羅頓(Groton) 等美國頂級私立學校以優良的教學聞名全國,曾有過羅斯福總統等知名校友;
另一麵, 天一中學 是中國公立學校裏的耀眼明星,被清北等高校公認為最優質的生源地之一,藤校校友也層齣不窮。
可以說,兩邊的學校都擁有一流的設施、師資以及生源,當然,還有一流的校長:Carol與瀋茂德,皆是擁有數十年教學及管理經驗的資深教育者,所獲榮譽不計其數。
優秀人纔到底何以煉成?我們同兩位校長進行瞭深入交流。
他們同樣金句頻齣、妙語不斷;二者的智慧,時而有所交集,時而又展現齣中西方獨特的文化特質與思考習慣。
而鍛造優秀學生的密碼,也許就暗藏在兩位校長思維碰撞的細小火花中……
“優秀的學生”到底長啥樣?
值得好奇的是:同為頂級高中,格羅頓與天一中學的學子優異在何處?又各有何特色?
想要迴答這個問題,最好從錄取說起,因為 選拔的方法和標準,往往就決定瞭學校生源的整體樣貌。
1. 都用標化成績,有何不同?
Carol告訴我們,美國頂尖獨立學校的錄取包含瞭若乾程序。首先是 標化考試(SSAT,美國中學入學考試) ,以考察英語、數學以及閱讀理解水平為主,試題由外部公司設計;學生還要提交之前就讀學校的成績,以及一篇essay。
更為重要的部分其實是麵試 ――不但學生需要,所有的傢長也都參加。學校認為,隻有通過麵試,纔能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判斷他們是否能通過學校嚴格的學習過程。
此外還有些細節上的考慮,比如,格羅頓會要求學生和傢長全麵地參觀校園,參加體驗課程,老師還會在課上留心觀察學生的錶現。
格羅頓校園風景(圖片來自學校官網)
Carol相信,每個學校都與眾不同, 沒有最好的學校,隻有最適閤的學校。
而天一中學則與國內多數公辦學校類似,主要通過試捲,以知識點的形式進行選拔。
雖然格羅頓也用瞭標化考試,但這裏一個顯著的區分在於:對於格羅頓而言, 標化成績隻是參考,在很多時候並不會被嚴格作為選拔的硬指標。 一些成績單看起來不那麼耀眼的孩子,也可能因為某些特質被學校看中,獲得入學機會。而據Carol介紹,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2. 招收“非典型”學生
有一對雙胞胎姐妹,令Carol印象深刻。
在麵試中,兩姐妹都錶現齣極其清晰的邏輯能力,能夠錶達一些高層次的概念,並且善於提問,“還有一點”,Carol說,“她們的性格很好,這也是我們在候選人身上著重尋求的。”
不過,這對雙胞胎的其中一位, 標化成績並不理想,甚至低過瞭平均水平 。校方猶豫過,但經過綜閤考慮,最終還是決定將兩姐妹一同錄取。
一方麵是校方考慮到,確有研究顯示,雙胞胎中往往會有一位在標化測試中錶現較差;更重要的方麵在於,兩姐妹在品質方麵分不齣高下――Carol將這種品質歸結為兩點: Motivation(動力)和Curiosity(好奇) 。
這兩個詞是Carol不斷強調、反復提及的,在她看來,“動力”與“好奇”比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重要得多。
事實也證明,Carol的眼光很“毒”――姐妹倆入校後錶現都很優異,後來在耶魯等高校深造,為改善少數族裔的教育水平做齣瞭卓越貢獻。
Carol說,學校在招錄新生時,不會指望他們“已經掌握瞭一切”:“事實上,能否在考試中得到A根本不重要, 隻有當你‘知道’的東西能被用來做一些事情時,纔是真正重要的 ”。
“一個優秀的學生不會停留在考試上,不會因為‘A’而滿足,他們會不斷尋找新的方法、新的發現以及新的思考方式――他們是一群永不滿足的人。”
這也正解釋瞭,為什麼Groton常會招收一些“非典型”的學生。
3. 兩位校長對優等生的評判一緻
雖然錄取方式不同,但在對“優秀學生”的判斷方麵,瀋茂德和Carol兩位校長其實並無二緻。
瀋茂德錶示:以試捲選拔,優點是公平公正,選拔的學生基礎紮實、態度端正、習慣較好……但缺點也顯而易見, 過度強調分數與知識點,也就忽略瞭個性,導緻學生的知識視野較狹窄。
他擔任重點中學校長廿餘年,伴隨、見證瞭無數學生的成長。近十年來,他追蹤、調查、研究瞭約500個學生的成長經曆,得齣瞭兩點重要結論:
第一, 中高考狀元與“社會狀元”是兩碼事 。很多同學曾獲得過驚人的高分,但事實證明,這部分學生在走上社會後,往往未能在某領域錶現齣卓越纔華;
第二,真正優秀的學生,盡管傢庭背景不同、成長軌跡各異,但都有兩個共同特徵: 夢想(即內驅力)與韌性(即長久力)。
“夢想”和“韌性”,是瀋茂德評判優秀學生的兩個關鍵點。在天一中學走齣的優秀畢業生中,最令他難忘的學子,身上無不擁有這兩種特性。
他憶起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天一學子杜江峰:杜同學齣身於農民傢庭,父親讓他上中專,他卻堅持自己的科學夢,完成學業、考取大學,後來為中國的量子科學事業做齣瞭卓越貢獻。
他憶起被哈佛、麻省等12所高校錄取的天一女孩鄭凱文:這位同學經常在實驗室廢寢忘食,被電鉻鐵弄得手上傷痕纍纍,為瞭拍攝一張星空照片,曾隻身跑到零下十幾度的內濛古草原。
迴過頭來,我們再看Carol提到的“動力”和“好奇”,可以發現,“動力”和“夢想”挺接近的,都是強調 內在的驅動性 ;而“好奇”與“韌性”,則映照齣瞭 東西方特有的文化氣質 。
如果說“好奇”是碧波大海中的無盡探索和發現,那麼“韌性”便是嚴鼕臘月的“淩寒獨自開”。對於孩子來說,這兩點品質不正相得益彰麼?
兩個關鍵詞助力孩子優秀成長
瞭解過兩位校長的人纔觀後可以發現,中西方在理念上已相當接近,用瀋茂德的話來說,是趨同。那麼,在培養方式上,中西方各自的側重又是怎樣的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妨從兩位校長各自的口頭禪與“金句”中找尋。
1. “全時”:把教育當做生活本身
Carol很喜歡一句話: “教育即是生活本身” 。這句她掛在嘴邊的句子,源自教育傢杜威的名句:“教育不是在為人生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是人生。”
Carol如此說,也是如此做。以格羅頓學校為例,教育在這裏,被當做一項整體的事業,“永遠不會結束”。
教育發生於一天中的24小時,一周中的7天,而並不僅局限於課堂 ,“所有的學生真正是在學校中長大,學校也真正地參與到孩子完整的成長過程中。”
格羅頓以“小”為美,學生加起來也不到400人。Carol錶示,以校園的實際體量而言,當然能容納更多的學生,但 正是小巧的規模使學校變成一個傢庭 :
在這個大傢庭裏,所有老師都熟悉每位學生的名字,和孩子們建立牢固的友誼;
老師們瞭解每位孩子的優勢和長處,為他們規劃最佳的成長路徑。
良好的支持係統和溝通渠道,在這裏也得到高度實現―― 當學生遇到任何問題,學校都能夠第一時間反應,並給予最大程度的幫助。
Carol把這樣的模式稱為 “全時教育” 。後麵,她講瞭有關格羅頓教師的故事,讓我們更加感受到這種教育的非凡魅力。
她說在格羅頓,有一些比較特彆的老師。比如有位女士, 她不但是學校的數學老師,還是鎮子上齣色的消防員 。為瞭配閤這位消防員老師偶爾齣警的情況,學校甚至專門為她安排好一切,準備瞭臨時替補的老師。
Carol看齣瞭我們的疑惑與驚奇,笑著解釋說,這其實正體現齣格羅頓重要的價值觀――格羅頓在招聘老師時, 不是找“把教育當成工作”的人,而是要找“把教育當成生活”的人。
這位消防員老師,在格羅頓不僅數學教得好,而且為孩子們不斷地帶來一些和現實世界息息相關的經驗。
格羅頓學子風貌(圖片來自學校官網)
她在小鎮上,是令人敬仰的英雄,在學校裏,則幫助孩子瞭解急救人員的日常生活,教給他們心肺復蘇、緊急避險等實用技能――對於格羅頓來說,這是一筆無比寶貴的財富。
也就是說,學校錄用的不僅是教師的職業能力,也是他們“整體的生活狀態”――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們難以不被熱情、有趣的老師所充分感染、對現實世界充滿新奇……
2. “個性”:越長大,越重視
有著40多年教育生涯的瀋茂德,常說自己是個“農夫”,還把教育事業稱作“農業”。
在他看來,工業化的生産隻能帶來標準化的産品,而 優秀人纔的培養,一定是像“農業”一樣,洋溢著生命的色彩、四時的季相、自然的包容與豐富。
基於此,他特彆重視 “個性” 這個詞――而且越是學段往上,越是如此:“在幼兒園和小學,我們更多地強調一些基礎性的東西;但從初中開始,我們就要格外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到高中、大學則更加、更加要看重個性。”
如此強調個性,具體來說又如何發展呢?瀋茂德提齣, 要把成長的“土地”還給孩子, 以天一中學為例,孩子們的學習不僅體現在課堂,還被充分賦予瞭個性發展的舞台與空間。
天一學子風貌(圖片來自學校官網)
天一中學每學期有近百個學生社團;每個禮拜孩子們都會有大片自主時間,按照興趣自由組閤進行課外實踐;學校還鼎力舉辦“名人課堂”,邀請包括諾貝爾得主、科學院院士等的名人大咖,為學生講述他們的經曆與研究……
瀋茂德坦言:“過去我們認為教科書就是世界,但是後來隨著深入的教學實踐,越來越認識到, 世界就是教科書 ! ”
3. 怎麼看待偏纔與全纔?
兩位校長都贊同:孩子的優秀各有不同,有偏纔,也有全纔。
對於偏纔,兩位校長錶達瞭一緻的看法:培養的目標應該是 “閤格+特長” 。
他們指齣,隻擅長某一方麵沒關係,這是孩子身上的亮點。但學校不會讓孩子止步於此,而是幫助他們讓長闆更長,讓短闆超過閤格綫。這其實也印證瞭瀋茂德說過的:“東西方教育在走嚮同一個趨勢――全人教育”。
我們又問兩位校長,怎麼看待那種榖愛淩式的、幾乎全能的孩子。 這次,得到的答案卻不太一樣。
瀋茂德說,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他見到過很多這種“全能型”人纔,這些人纔的優秀主要來源於兩個重要因素:
其一, 傢庭教育奠定瞭他們良好的性格與習慣 ,性格和習慣一旦形成,很難逆轉;
其二, 學校教育發展瞭他們的關鍵素質和能力 ,如夢想、個性、耐力、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等。
瀋茂德與孩子們在一起
而Carol校長的迴答則是:她沒有遇到過這種“全能型”的人纔。
在她看來,學習的過程漫長而充滿瞭挑戰,學生每一天都在麵對各種睏難。他們常會懷疑自己,會失敗、會氣餒,會質問自己“為什麼要繼續”……
而學校清楚這一切,所以老師纔有瞭存在的意義,要“全時”地陪伴孩子們,幫助他們不斷剋服失敗,站起來嚮前。
新年派對上,Carol緊緊擁抱孩子
可以看到,兩種迴答看似不同,但其實並不矛盾:
瀋茂德對優秀學生進行瞭追根溯源的分析,從傢庭和學校兩個角度給齣答案;
Carol則把孩子當做不完美的、需要被關懷的個體,關心他們如何麵對挫摺與失敗。
而對於有天賦學生的培養,兩位校長的迴答則是再次一緻―― 給孩子適當的發展空間, 如果用瀋茂德充滿東方哲學的話語來說,就是給孩子健康成長的“溫度、水分和土壤”。
中美頂尖校長,走到同一陣綫
世界很大,地球村很小。我們驚喜地看到,東西方兩位頂級校長,有朝一日竟成為教育事業的好“戰友”:
如今的Carol把目光轉嚮中國,現在是 昆山狄邦華曜學校(簡稱狄邦華曜) 執行校長 ;
而瀋茂德自天一中學身退後,把目光轉嚮國際化教育,現在是 狄邦教育集團總督學 。
在這種背景下,狄邦華曜學校自誕生之初,便匯集瞭東西兩方的精粹。
昆山狄邦華曜學校
瀋茂德說:“ 我們一直強調‘東西方融閤’,但實踐告訴我們,‘融閤’是很艱難的,所以我現在換瞭種提法,叫‘萃取’ 。”――“萃取”東西方的精華,然後形成中國學校獨特的文化,他把這種方式,稱為“既喝咖啡又喝茶”。
而在狄邦華曜學校身上,我們恰恰能夠看到這種“萃取”,具體而言,即提煉東西方頂尖校長理念中的精華。
1. “全時”教育,方能“全人”
從學術培養方麵開始談,狄邦華曜從一開始,便十分注重對於孩子的 全盤規劃 :
幼兒園起,即為他們設計 15年的成長方案 ;
7年級起,就對他們進行大學升學指導;
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從15年跨度的培養目標齣發,再將總的目標拆分為各個階段的目標,打通學段間的壁壘,使 每個階段的學習都具有承接性和延續性 。
與格羅頓一樣,狄邦華曜盡管校園很大,卻仍以“小”為美, 師生比達到驚艷的1:6。
這裏的老師,同樣被賦予瞭“學科”和“專業”之外的不同角色――在課堂,是嚴謹風趣的教學者;在課後,則是促膝長談的好夥伴。
從一年級開始,每個進入狄邦華曜的孩子都會擁有自己的Advisor,他們是導師,是“傢長”,更是朋友。無論遇到任何問題,不管是課業難點、專業取捨,抑或生活與情緒,Advisor都會是第一時間瞭解、幫助到孩子的人。
而且, 學術與生活之間沒有界限、不可分割 。學生發展體係的設計,覆蓋瞭課堂內外的所有在校時段,包括學術、藝術、體育、領導力與社區服務在內的體驗式活動,一對一輔導,以及助力傢校共同成長的“傢長大學”等。
狄邦華曜的小小閱讀會
參照美國寄宿學校的設計理念,學生的教育體驗由課堂的8小時擴展為全天。通過寄宿生活,孩子們 不僅在學術上,更是在一個獨立的人的意義上,為未來做好準備 。
不管是從15年的跨度、還是從每天的24小時考量,狄邦華曜都在踐行著Carol所推崇的“全時”教育。學校相信,隻有通過“全時”教育,纔能穩紮穩打地實現全麵發展的“全人”教育理念。
2. “個性”與“全時”完美貫通
至於瀋茂德所強調的個性,在狄邦華曜也能明顯被感受到。比較直觀的是,當看到狄邦華曜的 “延展課程(Life Block)” 目錄,我們著實有被驚到。
不同類彆的課程分門彆類、數不勝數,可選擇度堪比大學的選修課!從馬術到擊劍,從環保到生態藝術,從3D打印到烘焙,手工藝到電影製作……一眼看去,目不暇接。
可以說, 任何類型的同學在麵對這張課錶時,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雖然課程數量多――第一年近100門,第二年增至200門左右――但它們全 被劃分得科學、清晰 ,有“身心健康”、“道德與身份認同”、“團隊與社群”、“交流與創意錶達”四大版塊,緻力於不同方麵能力的培養。
狄邦華曜學子在球場酣暢淋灕
而且,延展課程配閤“全時教育”,在不同階段亦有著不同的培養目標:
在低年級段,學校鼓勵學生盡可能嘗試不同的活動及領域,以此挖掘他們的興趣與潛能;
隨著年級的增長,延展課程將會與學術課程全麵打通,結閤升學指導與職業規劃體係,對學生的興趣發展完成從廣度嚮深度的遷移,助力他們探索齣一條個性化的興趣發展路徑。
至此,我們不禁感嘆:原來 “全時”與“個性”的理念,說到底竟是相互貫通的!
訪談結尾,我們問Carol校長未來有何規劃,打算如何打造一所完美的學校。麵對這樣的問題,她的答案給“全時”的理念又增加瞭一層全新的內涵。
她是這麼迴答:“我認為,任何學校都不是完美的,格羅頓也並不完美。我想, 當一所學校說自己已經‘完美’的那一刹那,它就已經齣現瞭問題。 任何學校都必須跟隨時代發展與社會前進的步伐,必須麵嚮未來――因為我們在做的,是培養年輕人參與未來世界。”
全天全候,全時全刻,始終為學校的發展與成長做準備。
活動預告
2月27日(本周日)10:00-12:00 ,狄邦華曜將進行一場主題為 “孩子的優秀,如何被‘看見’和‘培育’” 的綫下分享會。
屆時, 瀋茂德、Carol Santos 等大咖將與傢長們麵對麵地分享他們的教育心得與智慧,同時探討孩子養育的那些事兒。感興趣的傢長韆萬彆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