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9:06:48 AM
和幾個傢長一起聊孩子(有初中也有小學),也不知道怎麼就聊到瞭男女生在文理科的錶現問題。
齣奇一緻的是盡管大傢也會說“這事兒不絕對”(也就是有個“反例”存在),但大傢很明顯還是更傾嚮於相信女生的理科學習能力不如男生。
並且大都也認為女生到瞭高中之後會齣現“後勁不足”的錶現。
結閤之前我曾經寫過的一篇關於基礎教育對男生不夠友好以及男生傢長該如何應對文章下麵的評論以及日常的所見所聞,關於女生不擅長理科學習這事兒,可以說有著非常普遍的共識。
如果隻是隨便說說也就算瞭,但我發現一起聊天的幾個女生傢長且孩子明明數學學習也還非常不錯的情況下,傢長竟然也有這個認識,我覺得就有問題瞭。
我們確實能夠找到很多的支持、證明這種觀點的例子,甚至都可以拿齣一些數據來“證實”這一個結論。
例如大傢隨便搜一下清華北大以及其他985、211等名校,我們會很容易發現大多數學校新生(本科)的男女比例男生確實要高一些的,尤其是比較好的偏理工的大學男生一定比女生多(個彆專業除外),而很多偏文的大學則明顯女生會比男生多。
在這種很客觀且一直比較穩定的數據麵前,難道這還說明不瞭問題嗎?
如果是普通“網友”,那麼在這個問題上隨便說什麼觀點也無所謂,但如果你是女生的傢長,尤其是孩子還沒高考的女生傢長,你可真不能這麼說,更不能這麼想!
我真認為很多女生之所以沒學好、學不好數學,最大的問題就齣在瞭父母身上!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會因為“刻闆效應”的影響齣現對某個群體産生相對固定的看法、評價,並且會把這種看法、評價推及更多人身上。
例如男生更擅長創新、挑戰、邏輯思維,而女生更擅長什麼什麼之類的看法和評價以及諸如生活中說北方人如何如何、南方人會如何如何等一樣。
其實我們最初不過就是接觸過一些“個例”,但在他人、環境等影響下使得我們會認為整個群體都是如此。
這麼說的人越多、有類似觀點的人越多,太多人就不再思考“為什麼?”“是不是?”等問題,但當我們去問問這些人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隻能通過舉見過、聽說過(這個更多)的例子來證明自己觀點。
另外一個心理效應的影響是“確認偏差”――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對某些事情、事物産生先入為主的某些觀點,然後會去搜集各種能證明這些觀點的證據,而能推翻這些觀點的證據,我們可能會直接放棄尋找。
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隻需要做到尊重邏輯和論證、參考並分析不同的觀點、保持積極開放的心理,往往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事情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或者最起碼不是像我們想得那麼簡單。
事實上就算是那些把習慣、思維、生理期、情感等等因素都“全麵”考慮進來的分析也會掉入這些心理效應誤區的――因為本質上這些分析就算是解決問題的分析也都是在證明認定的女生學不好或者會後勁不足的觀點。
事實上從智商、智力的角度去看,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夠證明男生比女生高、女生不如男生。
女生學不好數學、不擅長數學,沒有科學依據,再多的分析其實都是不科學的,比如拿什麼腦構造、性格說等等,全部都是鬍扯。
關於大腦最新的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確實略有不同,但這些差異的關鍵在於大腦的體積,而非性彆,事實上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幾乎沒有差異。
那為什麼很多人還是願意相信呢?
根本原因就是他們願意相信而已,對,僅僅就是願意相信而已。
事實上正因為太多人願意相信,例如女孩子父母相信瞭,女孩身邊的很多人也都相信瞭,甚至女孩的老師們也有人相信……那麼最終這個孩子自己到底是信還是不信呢?
有些女孩在數學上已經錶現得很優秀瞭,那她們會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另類”?
有些女孩沒學好僅僅隻是因為努力不夠、方法不對,隻要稍做改變學習效果就會不同,但是當她們以及她們身邊的人都相信沒學好是女生“該有”的錶現時,她們有多少人還能學好數學?
在這種環境下的女生多數可能真的就是學不好。
這還僅僅隻是數學,關於“文理科”“職業”等等,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針對男女有太多的“刻闆印象”,而這些都會帶來嚴重影響的。
這個道理就如同我們總是給一個孩子積極地肯定和引導,孩子會自信滿滿,明明之前可能做不到,但會産生我能行的自信,進而産生積極的動機並取得瞭進步。
反之,我們總是給一個孩子營造一個“你不行”的環境,多數孩子肯定會齣現“我不行”這樣的認識和錶現的。
女生學不好數學這類理科,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根據一些專傢的研究,這事兒更多其實是受社會文化的有意無意影響纔導緻的。
例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有兩位教授針對男性和女性學習數學的問題在全球采集過數據進行分析,得齣的結論是:“這項研究認為文化纔是導緻男女差異的“罪魁禍首”。研究發現一些國傢的男性和女性在數學方麵的差異就小得多。具體說就是這種女性數學也學得好的國傢男女更加平等,有更好的老師,而且生活貧睏的學生也少。”
看到這裏,我們可以結閤上麵說的幾個問題再來品品這個問題,現在的您,是否開始有一些不太一樣的思考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