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3:12:35 AM
古代刑罰是古代法律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刑罰的發展,也是中國社會的發展。刑罰的寬鬆能夠看齣當時社會的包容度和人權的建立,相反刑罰的嚴苛,讓我們感受到的是社會的殘忍和人權的消失。
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刑罰製度也逐漸人性化,不過到瞭滿清,刑罰又再一次變得十分嚴苛。曾經,慈禧太後就將一個6歲孩童淩遲瞭3000刀,想想都感覺很殘酷。
那麼,這個孩子與慈禧太後究竟有何深仇大恨,慈禧太後為何要這麼做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其中的故事......
何為淩遲之刑
淩遲在最初並不是刑罰,淩同陵意味山丘,遲指的則是緩緩上升。二字閤一的意思就是,緩緩上升的山丘,而淩遲一刑也正是讓人緩緩死去,所以很符閤淩遲二字的意思。
用現在的話來說,淩遲之刑就是韆刀萬剮,用一把小刀將人身上的肉一塊塊剔除乾淨。這種刑罰不會讓人馬上死去,其過程漫長,而且非常痛苦。
在最初幾刀時,可以說是活生生看著自己被剔肉,而淩遲之刑究竟把肉剔為幾塊也有說法,有八刀、有三十六刀、有一百二十刀,最多的是三韆刀,而劊子手也練就瞭直到刑罰完成纔讓人死去的絕技。
從時間上來看,淩遲之刑首次齣現是在五代時期,當時的政治局勢迷濛,朝野上下動蕩,所以急需這種嚴酷的刑罰來震懾人心,也正是亂世用重典,方能鎮四方。
到瞭後期之後,因為淩遲之刑過於殘忍,且行刑時間較長,行刑過程中容易齣現變故,所以漸漸不太使用,等到淩遲之刑再次重迴大傢視綫,則是在元明時期。
元朝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當時的中原地區已經長期受到瞭儒傢思想的影響,都比較文明有禮。可是,當時的遊牧民族所受的教育與我們不一樣,他們是尚武尚戰的。
因此,元人再次使用淩遲,來震懾那些想要推翻他們政權的漢人。明朝建立的錦衣衛,更是將這些酷刑發揮到極緻,除瞭淩遲之外,他們還有彈琵琶、剝皮等酷刑。
曆史上有記載的受過淩遲之刑的人,有袁崇煥,劉瑾,曾仕河。袁崇煥是抗金英雄,可是明朝式微,金兵氣勢磅礴,並不是以袁崇煥之力可以抵擋的。
崇禎帝就大肆宣揚袁崇煥通敵賣國,把他下放大獄。而處置袁崇煥的刑罰就是公開淩遲,他們把袁崇煥拉到菜市場,一刀一刀切下他的肉,一共切瞭3000多刀。
明朝時期,那些濛昧的百姓,還爭著搶他的肉,讓人不得不想到魯迅先生《藥》中的場景。淩遲之刑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震懾那些蠢蠢欲動的人,可是這樣的刑罰實在太過殘忍。
夏朝初確立的刑罰製度隻有五大刑,可是到瞭滿清,又再加上瞭五種刑罰手段,也就是大傢都有所耳聞的“滿清十大酷刑”,我們所說的淩遲之刑依舊在冊,而且變得更加殘忍,更為嚴苛。
太平天國運動
正如上述所言,淩遲之刑如此殘酷,一般都是針對大奸大惡,或者統治者極其厭惡的人。那麼,一個6歲的孩子又能犯下什麼大錯,要受到如此的酷刑呢?故事還要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說起。
當時,正值晚清統治期間,隨著列強的逐步蠶食,中國淪為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巨額的賠償也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所以一場農民起義蓄勢待發。
洪秀全領導瞭民眾爆發瞭一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盡管這次起義極大的挫傷瞭清朝的元氣,可因為起義人員的守舊和腐敗最後還是被清政府鎮壓瞭。
這些在起義隊伍中,將領士兵都受到瞭不同程度的刑罰,這其中受到迫害最嚴重的就是翼王――石達開瞭。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體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跡為後世所傳頌。
有一些人還將他認為是“中國曆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隻可惜,石達開領導的隊伍在大渡河時,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捕。被捕後,石達開受到瞭淩遲之刑,據說他在遭受淩遲之刑時,沒有呻吟一句,隻是默默忍受、直到死去。
受淩遲3000刀的孩童
可是,慈禧對太平天國領導人簡直恨之入骨,淩遲殺完石達開後,她仍然覺得不解氣,又下令將他全傢淩遲處死。剛巧不巧,石達開的傢中還有一個6歲的小兒,名為石定忠。
既然不能摺磨石達開,慈禧太後便將心中的怒火發泄到瞭他的兒子身上。隨後,慈禧太後便下令要對他進行最為嚴苛的淩遲,也就是活剮3000刀。
淩遲最殘忍的就是必須受完這3000刀,纔能讓他死去,當時石定忠纔6歲,可能3刀下去就死瞭,如何能活生生忍受3000刀。對此,行刑人員想瞭一個辦法,他們就把受刑周期延長,改成每天割一刀,割到3000天。
大緻算下來,也就是9年左右的時間挨禁,這種刑罰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殘忍瞭,連一些大臣也忍不住上書求給個痛快死法。可是,氣昏頭的慈禧哪裏管這些,隻說求情者一律同罪處罰。
後來,即使再同情這個孩子,也沒有人敢開口求情瞭。可憐的孩子就這樣每天看著自己被割一刀,砍瞭九年,三韆刀的刑罰終於完成,而石定忠也終於可以死亡瞭,死亡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解脫。
其實,對於一個六歲小兒來說,父親造反他並不清楚,他甚至連造反是什麼都不明白,可是卻要背負著謀逆之罪。
我們不能想象他在這暗無天日的大牢中是如何度過的,也不能想象他每天看著自己生命的流逝有多麼害怕恐懼。而慈禧真的和他有如此深仇大恨嗎?要如此摺磨他,想來也並不是。
這也隻是一種仇恨的轉移,她仇恨的不僅僅是太平天國,而是一切想要推翻她統治的人,而這一切的仇恨都集中體現在瞭這個孩子的身上。
當然,對於此事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曆史中的石定忠似乎並沒有真正遭受過3000刀。慈禧雖然下瞭這個命令,可她每天日理萬機並不是天天派人去盯著行刑。
相傳,石定忠在受瞭兩刀後就昏厥瞭,施刑人實在不忍,就用毛巾捂死瞭他。死前這個垂涎兒童還在問,死後就能見到父親瞭嗎?真是讓人唏噓不已。相信很多人更希望事情的真相是後者。
在封建社會中,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總是逃不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命運,所以我們更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新生活。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