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0:07:36 AM
西德尼 史密斯繪製的插畫。
在我們高度關注英語世界的童書大奬時,德國青少年文學奬(Deutscher Jugendbuchpreis)也在啓動,但在中文互聯網上這一奬項沒有得到同樣程度的關注。
德國青少年文學奬是由國傢資助的奬項,創立於1956 年,每年由文學專傢和評論傢組成的評審團進行評選,奬項頒給優秀的兒童和青少年圖書,參與評選的不僅有德國本土的原創圖書,也包括翻譯成德語並在德國齣版的外語圖書,因此它也是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奬項。
成立之初它隻設有兒童文學和青少年文學兩個類彆,經過多次調整,現在的奬項分類固定為圖畫書奬(Bilderbuch)、兒童文學奬(Kinderbuch)、青少年文學奬(Jugendbuch)、非虛構圖書奬(Sachbuch)、青少年選擇奬(Preis DerJugendjury)和特彆奬(分為整體作品奬和新人奬兩種),其中青少年選擇奬是由青少年評委評選的。相較於其他非常知名的童書大奬,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的奬項設置頗為復雜,這或許也是它在中國相對小眾的原因之一。
德國時間3月17日,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的官網公布瞭2022年入圍的28本書,每一本都標注瞭適讀的起始年齡,這些書也正在意大利舉辦的2022年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上展齣。最終獲奬作品會在10月份的法蘭剋福書展上公布。
德國青少年文學奬官方發布的兩張海報,5個類彆,共28本書入圍,每個類彆提名6本書,其中有2本書同時存在於兩個類彆中。在上圖第一行圖畫書入圍的6本中,《每個人都重要》中文版已由奇想國引進,《我說話像河流》中文版已由啓發文化引進。第三行的青少年文學入圍的6本中,《與父親的最後道彆》中文版已由百花洲文藝齣版社引進。
3月16日英國的凱特・格林納威奬和卡內基奬也公布瞭短名單,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瞭,加拿大插畫傢西德尼・史密斯的《我說話像河流》同時入圍瞭格林納威奬和德國青少年文學奬,去年西德尼的另一部作品《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在最終決選中同時拿下這兩個奬,那今年西德尼・史密斯能否復刻這份榮光呢?再過幾個月,答案就會見分曉。
凱特 格林納威奬和卡內基奬官方發布的海報,在左邊的圖畫書提名中,除《我說話像河流》之外,《太多啦》中文版已由麥剋米倫引進,《舒琳的外公》已由蒲公英童書館引進,《米洛暢想世界》已由中信齣版集團引進。在右邊的兒童文學提名中,《天空落幕時》已由中信齣版集團引進。
除瞭西德尼・史密斯,麥剋・巴內特、陳誌勇也得到過類似待遇,以至於有讀者在感慨這幾位童書作傢收割大奬能力的同時,也不由地會發齣疑問,德國青少年文學奬就這麼喜歡抄彆人的作業嗎?其實並非如此。
今天這篇文章就以今年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的作品為例,帶你簡單瞭解下這個奬項的設置與特色。
撰文 | 孫藝
不是抄作業,是作業本來都差不多
在全球化的童書市場中,插畫傢會互相學習,彼此藉鑒創作手法和繪畫材料,孩子們在圖畫中接觸到的內容也越來越趨同,不同國傢齣版的童書也有越來越多的交集。兒童圖畫書發展到今天,對讀者而言,更能打動他們的常常是作者個人的創作風格,而國傢的印記則越來越不明顯。
如果說具有德國特色的圖畫書,恐怕要迴到20世紀70年代。阿裏・米特古馳(Ali Mitgutsch,1935 -2022)的《在我們村子裏》(Bei uns im Dorf)獲得1971年德國青少年文學奬(圖畫書類),從此開創瞭一個圖畫書的新品類――Wimmelbuch(國內通常譯作“密集繪本”),米特古馳也被稱為“密集繪本之父”。近幾年來“密集繪本”在國內童書市場大火,如《四季時光》([德]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著/繪,中文版已由浪花朵朵引進)中就有很多《在我們村子裏》的影子。
入圍圖畫書類彆的6本書(下麵的數字為建議閱讀的起始年齡)。
此外還要考慮一個技術性因素,就是奬項的參評要求。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的參評條件比較寬鬆,隻要是上一年度在德國齣版的童書就可以參評,原創或引進均可。粗略統計,從1956年設立至今,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的獲奬作品中德語原創為130種,從英語國傢引進的多達73種,位列第二,緊隨其後的是引進自北歐國傢的作品,約30種。
相比較而言,凱特格林納威奬的參評要求就苛刻許多。如果是引進版,在英國齣版的時間距離原版齣版時間不能超過三個月,這大概隻適用於個彆的聯閤齣版的情況,否則對任何圖書編輯來說,哪怕是一本繪本,要在三個月內完成所有齣版流程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所以,這麼一來,能入選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的英語童書多,能入選凱特・格林納威奬的德國童書少之又少就不足為奇瞭。
奬項設置多次變動, 非虛構圖書被忽略
目前,德國青少年文學奬一共設置6個類彆的奬項:圖畫書奬、兒童文學奬、青少年文學奬、非虛構圖書奬、青少年選擇奬和特彆奬。
在德國青少年文學奬設立之初(1956-1963),奬項設置非常粗略,僅以年齡劃分設置為兒童文學奬和青少年文學奬兩類,外加一個特彆奬。當時的特彆奬跟現在的特彆奬完全不同,它是針對某個主題進行評選,例如“最美童話書”“最佳圖畫書”,等等。現在的特彆奬則細分為整體作品奬和新人奬兩個類彆。前者是德國青少年文學奬成立35周年時設立的,嘉奬功成名就的童書作傢和插畫傢,可以理解成“終身成就奬”;新人奬則設立得更晚,2016年纔開始頒發。2003年增加瞭青少年選擇奬,非虛構圖書奬最早齣現在1967年,但因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細分的奬項較為繁雜,重要的非虛構圖書奬很容易被忽視。
從入選書目來看,非虛構圖書和圖畫書的評選標準有交叉,甚至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入圍非虛構類的圖書也都以視覺元素為主導,隻是適讀年齡相對較高(8歲以上,而圖畫書類彆的均在6歲以下),相對於圖畫書類彆,非虛構類圖書更偏重科學知識或者人文曆史類知識。話雖如此,但今年入圍非虛構類彆的《鬆樹的氣味》(Der Duft der Kiefern)卻是一部自傳體圖像小說。
入圍非虛構圖書類彆的六本書(下麵的數字為建議閱讀的起始年齡)。最後一本是《鬆樹的氣味》。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這幾年相當一部分齣彩的德國原創童書都基本被劃分到瞭非虛構類彆,比如《旅鴿瑪莎》(Martha,入圍2017年非虛構類),《我就是我》(Ich so du so,入圍2018年非虛構類,中文版已由天天齣版社引進),《你想過怎樣的一生?》(Hundert �C Was du im Leben lernen wirst ,入圍2019年非虛構類,中文版已由後浪引進)以及《各式各樣的文字:從凱爾特文到錶情包》( Essteht geschrieben �C Von der Keilschrift zum Emoji,入圍2020年非虛構類)。
德國青少年文學奬更像是閱讀風嚮標
德國青少年文學奬涵蓋瞭所有未成年的閱讀群體,從評奬規格上看,它得到瞭德國聯邦政府的傢庭、老人、婦女及青少年事務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Familie,Senioren, Frauen und Jugend)真金白銀的支持。萊比锡書展、法蘭剋福書展這兩個重量級的國際書展也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推廣這個奬。依照慣例,每年3月的萊比锡書展上會宣布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的入圍名單,10月的法蘭剋福書展則公布最終的獲奬名單。但受疫情影響,萊比锡書展停辦,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的入圍名單改為綫上發布,現在發布的氣勢摺損瞭不少。
之所以這麼大張旗鼓地操辦一個給未成年讀者的圖書奬項,跟它的定位密不可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青少年文學奬是德國孩子的閱讀風嚮標,它的核心在於“為閱讀提供指導”,我們從它的徵稿啓事中就能看齣一些端倪:
德國青少年文學奬旨在促進兒童和青少年文學的發展,讓公眾保持對閱讀的熱忱,並引發探討。德國青少年文學奬每年會挑選齣優秀的兒童和青少年圖書作品。通過這些作品讓孩子們與文學相遇,同時,大眾(尤其是父母和教育者)應當為孩子指明文學的新方嚮。
那麼,今年的德國青少年文學奬入圍名單又釋放瞭哪些風嚮呢?
可以看齣,校園生活和傢庭生活始終是兒童圖書和青少年圖書書寫的主要對象,今年入圍的圖書中描寫校園生活的作品較為中規中矩;而以傢庭為主題的作品則緊密迴應瞭當下的諸多社會問題。
粗粗瀏覽這些作品,你會發現,很多話題大概率並不會齣現在我們給青少年看的作品中,因為它們顯得“負麵”而“沉重”。但對於孩子來說,文學作品很多時候像疫苗,在文學世界裏和主人公一起體驗瞭“負麵”和“沉重”,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麵對它們時纔不會手足無措。以下以幾本入圍圖書來舉例。
入圍兒童文學類彆的六本書(下麵的數字為建議閱讀的起始年齡)。從左至右,上圖的第三本為《我的天纔生活》,下圖的第三本為《半個香蕉和世界秩序》。
《我的天纔生活》(Mein geniales Leben)中的12歲少年西格隨父母從斯德哥爾摩搬到瞭一個小鎮上,西格的奶奶在那裏經營一傢旅店。新的開始,新的自我,西格想要變成一個格外受歡迎的“紅人”。但是什麼纔叫受歡迎?怎麼樣纔能讓自己變“紅”?在祖孫情之外,社交媒體和網絡暴力是這本書探討的副題。
《半個香蕉和世界的秩序》(Eine halbe Banane und die Ordnung der Welt)用第二人稱寫成,敘述者是主人公的妹妹。她的姐姐為瞭追求更時髦的瘦幼身材不斷減肥,結果得瞭厭食癥,並且鬱鬱寡歡,整日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妹妹的敘述充滿無助和痛苦,但也充滿愛和希望。
入圍青少年文學類彆的六本書(下麵的數字為建議閱讀的起始年齡)。從左至右,上圖的第三本為《和父親的最後道彆》,下圖的第一本為《揮彆過去》。
《和父親的最後道彆》(Malagsh)中,父親因為癌癥去世,為瞭留下對父親的記憶,主人公桑德把父親說過的話、父親有過的想法全都編寫成瞭電腦病毒的代碼,這幾韆行代碼是桑德寫給父親的挽歌。這本書早在2018年就齣版過中文版,豆瓣評分8.1,但似乎沒有引起大範圍關注。
《揮彆過去》(Wie man eine Raumkapsel verl sst)裏的威爾則要麵對父親自殺的痛苦現實。當他發現青梅竹馬的女孩普拉雅在一次派對上被性侵後,他更加痛苦瞭。原本那天他也在場,他想要是自己沒有早早離場,就有可能幫助普拉雅。於是,為瞭解脫心靈上的痛苦,他決定不停地做善事來揮彆過去。
曆史和未來是永恒的主題
除瞭校園和生活,德國青少年文學奬一貫鼓勵孩子們放眼人類曆史和未來。今年入圍圖畫書奬中唯一的一本德國原創作品叫作《很久很久以前,和很遠很遠的將來》(Es wareinmal und wird noch lange sein)。這是一本很有形式感和藝術感的繪本,瑞士插畫傢約翰娜・賽比勒展示瞭人類曆史長河中的十幾個瞬間,書頁隨著嚮內翻動逐漸越變越小,給人強烈的視覺和空間感。
《很久很久以前,和很遠很遠的將來》(圖畫書類)封麵圖。
兒童小說《我夢想的世界》(DieWelt, von der ich tr ume)帶有濃烈的幻想色彩。未來世界一片荒蕪,主人公跟著獵人去尋找樹,結果掉進瞭一個大坑裏。她依靠坑裏的泉水和一棵樹活瞭下來。
《我夢想的世界》(兒童文學類)封麵圖。
青少年文學中今年有一部關於戰爭的作品入選,這部作品叫《暗夜》(Dunkelnacht),它同時獲得專業評委和青少年評委提名,並且在德國青少年文學奬入圍名單公布的前幾天,它剛斬獲基督教青少年文學奬。
《暗夜》(同時在青少年文學類和青少年選擇奬類)封麵圖。
作者剋爾斯騰・鮑伊(KirstenBoie)是德國目前最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傢之一,早在2007年她就榮獲瞭德國青少年文學奬特彆奬(整體作品奬,可以理解為“終身成就奬”)。《暗夜》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時――就在希特勒自殺的兩天前――德國小城彭茨伯格中發生的一場殺戮。2021年4月,剋爾斯騰・鮑伊作客德國總統府,和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及其夫人一起與彭茨伯格市的中學生視頻對談,並且朗讀瞭書中的好幾個章節。
耐人尋味的是,這次入圍非虛構圖書類的還有一部從俄羅斯引進的繪本《從莫斯科到海參崴:乘坐火車穿越西伯利亞》(Von Moskaunach Wladiwostok:EineReise mit der Transsibirischen Eisenbahn)和一部引進自烏剋蘭的繪本《視覺之書》(Sehen)。這兩本書都大有來頭。
左為《從莫斯科到海參崴》(非虛構類)封麵圖。右為《視覺之書》(非虛構類)封麵圖。
《從莫斯科到海參崴》的兩位作者亞曆山德拉・利特維娜和阿尼婭・傑斯尼茨卡婭的上一本書《傢族往事》(中文版已由後浪引進)就已拿奬無數(包括入圍2019年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最佳作品”),它用1棟老房子、5代人、80位傢庭成員、100 種珍藏物件講述瞭俄羅斯百年傢族的悲歡往事與國傢的滄桑曆史。阿尼婭・傑斯尼茨卡婭還贏得過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畫雙年展(BIB)金蘋果奬;《視覺之書》則拿下瞭2018年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非虛構作品大奬,以及2019年“世界最美的書”。這兩本書無疑都是世界級的圖畫書精品。
德國青少年文學奬評委會似乎在通過他們選擇的書目來迴應當下,希望孩子們理解,在任何時候,戰爭都是殘酷的,不要忘記戰爭曾經帶給人們的傷痛。相反,文學和藝術、閱讀和思考的都是美好的事物。麵對美好的事物,孩子們不應該受到其他因素的乾擾,充分理解這一點的孩子,纔能在未來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
參考資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utscher_Jugendliteraturpreis#2010%E2%80%932017
2.https://de.wikipedia.org/wiki/Deutscher_Jugendliteraturpreis#2030%E2%80%932021
3.https://www.jugendliteratur.org/nominierungen-2022/c-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