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1/2022, 1:34:26 PM
在人們的固定認識中,鄭成功是一位正氣淩然的民族英雄。的確,他堅持抗清,並收復台灣,的確在曆史上可以留下隆重一筆瞭。然而曆史不忍細看,當我們瞭解瞭曆史的細節就會發現,鄭成功並不是一位完美的英雄形象。在曆史上,有人認為鄭成功是大明忠臣,有人認為鄭成功是竊國之賊。那麼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我們結閤具體的史實來看待。
一,反對降清
鄭成功原籍福建,齣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母親為日本人。鄭成功的父親是東南沿海的海盜頭子鄭芝龍。由於明朝采取“海禁”,福建的商業遭到瞭嚴重的危機,許多商人被迫進行走私貿易,甚至淪為海盜。明朝中期,將這些海盜統統稱之為“倭寇”。
這些海盜大多以台灣島為據點,和明朝進行瞭鬥爭,鄭氏集團也在明朝後期進入台灣,成為瞭東南沿海的一大勢力。但自從荷蘭進入台灣之後,鄭氏集團不斷遭到排擠,直到1630年退齣瞭台灣。在這種情況下,鄭氏集團最終和明朝和解,投靠明朝,在福建發展勢力,成為瞭福建的割據勢力。
17世紀的東亞貿易綫路
1645年,弘光南明政權滅亡,唐王硃聿鍵避難於杭州。當時鎮江總兵鄭鴻逵(鄭成功的叔父)就唐王轉移到福建,擁立為帝,建立瞭隆武南明政權。鄭氏傢族在福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消極抗清,不肯齣兵。第二年,清軍占據浙江,鄭芝龍投降,隆武政權宣告滅亡。
在鄭芝龍投降的時候,鄭成功卻堅持不降清。鄭成功是一位有文化的人,他從小接受正規的教育,在1638年考中秀纔,1644年在南京國子監深造,師從名儒錢謙益。隆武政權建立後,鄭成功被賜姓為“硃”,所以人們稱之為“國姓爺”,並改名“成功”。
鄭成功
鄭芝龍投降後,鄭成功帶領鄭氏集團的殘餘勢力退守金門,招募軍隊,開始瞭自己的抗清生涯。鄭成功拒絕降清,到底是為瞭想做大明的忠臣還是想保存鄭氏的傢業呢?我們還得繼續瞭解他後續的行為。
二,同室操戈,將帥不和
1647年,鄭成功在金門誓師反清。當年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鄭芝龍從子)部隊攻打海澄,但是遭到失敗。八月,鄭成功又和鄭鴻逵一起進攻泉州,依然遭到瞭失敗。鄭成功之所以兩戰都敗,主要是糧草問題。鄭成功一方麵繼續大搞對外貿易,購買軍備,一方麵強徵糧餉。
但是福建百姓長期將鄭氏集團視為海盜,現在鄭氏又強徵糧草,自然産生瞭不滿的心理。在這樣的情況下,福建百姓寜願投降清朝也不願意當鄭氏的“義民”,鄭氏集團“民心盡喪”。如此情況下,鄭氏無法獲得穩定的基地,隻能在海上遊蕩。既然無法從清朝手中搶奪地盤,那就從南明手中搶奪吧。
當時廣東齣現瞭紹武和永曆兩大南明政權,兩大政權相互內鬥,給鄭成功提供瞭可趁之機。不久,他請求潮州總兵郝尚久,要求常駐潮州。郝尚久斷然拒絕。隨後,鄭鴻逵和鄭成功齣兵潮州,攻城破寨,俘掠百姓。郝尚久見鄭軍鬍作非為,就齣兵阻攔。結果鄭成功就直接對郝尚久開戰,意圖占據這塊産量區。就在鄭氏進攻潮州之時,清軍南下占據瞭廣州。隨後郝尚久也投降清朝,引清軍進攻鄭氏,鄭成功被迫撤齣潮州。
1648年,永曆南明得到瞭“大順軍”的支持,勢力大增,收復瞭湖南、廣西、廣東和江西等地,齣現瞭第一次反清高潮。鄭成功也趁機圍攻泉州長達七個月。但是南明、鄭氏和大順軍始終是不同的軍事集團,無法相互配閤。第二年,清軍反攻,永曆政權失去瞭基地,隻能嚮大西南轉移。而鄭成功圍攻泉州失敗,也被迫撤迴。
第一次反清高潮的齣現
1650年正式清軍反攻全麵展開的時候,鄭成功卻乾起瞭同室操戈的事情。當時鄭彩外齣,其弟鄭聯守衛廈門。鄭成功就以救助為名,給鄭聯送去1000石米。結果,鄭成功登陸之後,立即發動瞭進攻,殺死瞭鄭聯,吞並瞭鄭彩部,奪取瞭廈門這個重要的基地。
1651年,永曆帝請鄭成功到廣東“勤王”,鄭成功欣然答應,但是其部下施琅認為貿然西進會導緻後方空虛。鄭成功堅持己見,並解除瞭施琅的兵權,讓施琅迴廈門駐守。施琅迴到廈門後,清軍果然趁機進攻廈門,施琅奮勇抗擊,擊退瞭清軍,保住瞭廈門。鄭成功迴來後論功行賞,卻沒有恢復施琅的兵權,而隻是“賞施琅花紅銀二百兩”。這讓施琅大為不滿。
不久又發生瞭“曾德事件”。曾德原本是鄭氏舊將,後來成為施琅部下。曾德見施琅失利,就帶領部下投靠鄭成功。施琅大怒,不顧鄭成功的阻攔而殺瞭曾德。鄭成功聞訊後,立即將施琅的傢人全部殺害。施琅聽說噩耗,直接投降瞭清朝。後來就是施琅終結瞭鄭氏在台灣的割據政權。
二,抗清失敗,收復台灣成一代民族英雄
1651年,流亡舟山的魯王南明政權被清軍攻破,魯王和大批南明將士被迫逃亡福建要求和鄭成功聯閤抗清。但是鄭成功卻並不想真正反清,反對擁立魯王,擔心魯王的勢力會壓過自己。另一方麵,他又暗中和清朝議和,嚮清軍要糧草。順治帝曾答應將福建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封給鄭成功,但是鄭成功提齣要擁有浙江、福建、廣東三省,並享有自治權。對於鄭成功的漫天要價,清朝給予拒絕。
1654年,魯王南明政權的張名振從水路嚮蘇南一帶發動進攻,鄭成功也進攻崇明島,成功吸引瞭清朝的注意。大西軍的李定國趁機在兩廣發動反攻,收復瞭廣西。不久,李定國和鄭成功達成瞭聯閤進攻廣州的作戰計劃。
隨後,李定國嚮廣東發動瞭大規模的進攻,但是鄭成功屢愆軍期,導緻李定國陷入孤軍奮戰的處境,最終全綫崩潰。鄭成功之所以不齣兵,一是自己兵力有限,二是擔心李定國占有廣東。
李定國失敗後,鄭成功纔齣兵廣東,再次圍攻潮州。清朝漳州協守劉國軒嚮鄭成功投降,使得鄭軍兵不血刃地占據瞭潮州。1655年,清軍準備進攻廈門,鄭成功兵分兩路,一路進攻浙江,一路進攻廣東。北路獲得瞭勝利,攻入瞭舟山,但是南路在揭陽失敗,損失瞭5000人。
1656年,西徵潮州的軍隊返迴廈門,鄭成功以“揭陽喪師”之罪斬殺蘇茂,重罰黃梧、杜輝二人。隨後,鄭成功又讓黃梧和蘇茂的族弟蘇明戴罪立功,守衛海澄。海澄“阻山臨海,兩城對峙、夙稱天險”,這裏囤積瞭大量的糧草,是鄭氏在大陸建立的唯一前進基地。鄭成功將防禦海城的重任交給黃梧與蘇明,明顯是用人不當。果然,幾天後二人就投降瞭清軍,鄭成功痛失要塞。
1658年,清朝大軍對大西軍發動瞭總攻,三路大軍挺進雲南。張煌言、張名振則和鄭成功結為同盟,開始瞭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可惜大軍在海上遇到大風,被迫退迴廈門。1659年,兩軍再次北伐,順利攻入長江一綫,鄭成功的17萬大軍勢如破竹地攻陷瞭鎮江、瓜洲,包圍瞭南京,而張煌言也收復瞭蕪湖一帶,導緻江南震動。
此時,南京城內守軍不足,隨時有陷落的危險。但是鄭成功已經驕傲自滿,他不聽部下的建議,中瞭南京守將的緩兵之計,於是在城下坐待敵降,甚至釋戈開宴,縱酒捕魚。一個月後,清朝援軍到達,鄭成功失去瞭最佳機會。七月,清軍突然對鄭軍發動反擊,鄭軍損失大半,鄭成功不得不逃迴廈門。
進攻南京的功虧一簣是鄭成功的轉摺點,此戰使得鄭成功認識到大勢已去,在大陸已經不可能和清朝爭鋒。1660年,鄭成功在海門港之戰中殲滅清朝水師4萬人,這是鄭成功抗清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但是水師的勝利不足以挽救大局,他決定重新奪取台灣,將台灣作為最後的據點。
1661年,永曆帝硃由榔被清朝處死,張煌言要求再次擁立硃以海為帝,但是鄭成功拒絕。同年,鄭成功帶領2.5萬軍隊橫渡海峽,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擊潰瞭荷蘭2000軍隊,成功收復瞭台灣島。鄭成功收復台灣,成為瞭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對後續曆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鄭成功退守台灣也標誌著其反清事業的失敗。1662年,鄭成功聽到一係列的噩耗,最終病死。
從鄭成功的一生經曆來看,鄭成功的確是一代梟雄,也是雙重民族英雄。但是鄭成功卻並非是明朝的忠臣,他搶奪南明的城市,不配閤南明作戰,拒絕擁立南明皇帝,錶明他隻是一方軍閥罷瞭。他雖然叱吒東南,卻屢次遭遇失敗,在軍事上屢犯錯誤,最終隻能退守台灣。他也不懂得如何維係內部團結,總是會做齣一些同室操戈、用人不當的事情齣來,這成為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在肯定他英勇不屈的同時,也要看到他固執、自私的一麵,這樣纔能全麵瞭解這個復雜的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