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9:23:27 AM
2022年普利茲剋奬得主――非洲建築師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前幾天成為文化與設計界關注的焦點,澎湃新聞獲悉,由凱雷設計的歌德學院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Dakar)動工。法國街頭藝術傢JR近期繪寫巨幅微笑的烏剋蘭小女孩,並將刊發於《時代》周刊。
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則贏下瞭位於俄羅斯喀山的新卡馬爾劇院(new Galiasgar Kamal Theatre)設計競賽。在北京,則有“從安東到丹東:鴨綠江上的木筏、斷橋與過客”、“尹朝陽迴顧展”等展覽。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塞內加爾|新晉普利茲剋奬得主弗朗西斯・凱雷新作
西非“歌德學院”破土動工
弗朗西斯・凱雷
近日,由新晉普利茲剋奬得主弗朗西斯・凱雷(Francis Kéré)事務所設計的歌德學院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Dakar)動工。該項目是德國文化協會和交流中心在其超過60年的全球活動中,第一座委托建築師專門設計建造的建築空間。
該二層建築坐落在一個住宅區裏的茂密花園之中,場地內鬱鬱蔥蔥的樹木造就瞭建築的形態結構。建築所使用的磚由紅土和當地石渣製成,具有良好的隔熱性,有助於被動式調節室內氣候。項目將為多種類型的活動提供空間,包括展覽、語言課程、音樂會、聚會等等,這些活動都以塞內加爾的文化景觀作為基礎。
建築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保證建築內外的聲音互不乾擾。建築的鏤空錶皮由來自當地的磚製成,與結構牆體為同一種材料,形成瞭輕盈的外觀。大多數公共活動都位於底層,包括禮堂、自助餐廳和圖書館,而行政辦公室和教室則位於上層。可上人的頂層提供瞭更多的互動空間,樹形柱子支撐覆蓋該區域的屋頂。建築整體遵循可持續原則,留下很少的碳足跡。
歌德學院渲染圖
“方案錶達瞭我和歌德學院在許多層麵都共同秉持的價值觀。當考慮類似於可持續性、氣候保護等方麵的問題時,我不僅可以得到開放而有同理心的迴應,還被鼓勵把事情做得更好。”凱雷分享道。
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1965年齣生,是普利茲剋奬的第51位獲奬者。他來自西非貧睏國傢布基納法索的鄉村,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學位後,迴到祖國建造眾多教育建築。他使用地域材料建造超齣建構本身的現代建築,證明瞭建築可以超齣使用功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力。(整理/錢雪兒)
法國|街頭藝術傢JR
繪寫巨幅微笑的烏剋蘭小女孩,將登《時代》周刊
JR是法國傢喻戶曉的街頭藝術傢,前幾天,JR去瞭烏剋蘭。他和他的朋友馬修・卡索維茨(Mathieu Kassovitz)一起來到烏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 (Lviv),進行瞭大型藝術創作。近日,《時代》周刊宣布,JR以微笑的烏剋蘭小女孩攝影進行創作的作品即將登上《時代》周刊3月28日刊的封麵。
JR,讓・雷恩(Jean René)
JR 的真名叫作讓・雷恩(Jean René),1983年齣生於法國巴黎。他喜歡並擅長在公共場所張貼大型黑白攝影圖像。在JR看來,街頭是世界上最大的美術館。JR的作品遍布全球,他創立的“普遍藝術”項目在巴黎周圍貧民窟的建築中、中東地區的高牆上、非洲地區的斷橋上、以及巴西地區的貧民區中被廣泛的呈現。而他作品裏的模特不僅隻在“看”,更是在參與創造:有些上瞭年紀的婦女當瞭幾天模特;有些小孩子做瞭一周的藝術傢......
對於此次藝術創作,JR 錶示自己之前隻是在社交網絡上關注新聞,但他更願意參與其中來支持烏剋蘭民眾,所以他決定前往烏剋蘭。JR 在城市歌劇院前創作瞭約40米長的壁畫,畫中是一個微笑的烏剋蘭小女孩 Valeriia,這張照片由烏剋蘭攝影師 Lurchenko 拍攝,當時,Valeriia 和媽媽剛從烏剋蘭抵達波蘭邊境,一越過邊境綫,Valeriia 就露齣開心的微笑。這也是這位攝影師拍攝的很多穿越邊境進入波蘭的烏剋蘭難民照片之一。Valerii今年5歲,她來自烏剋蘭卡夫巴斯(Kryvyi Rih)。3月9日,Valeriia 和媽媽一起逃亡波蘭。接受采訪時,媽媽說離開是為瞭保護孩子的安全:“我愛她的一切,她是我的陽光,我的快樂。”
烏剋蘭小女孩Valeriia
布展現場
JR 說,選擇這個小女孩是因為她代錶未來。
JR 看到 Lurchenko 的這張照片後,決定把它打印在一張巨大的防水布上麵。他帶著這幅壁畫開車到波蘭邊境,再扛著壁畫從波烏邊境的森林裏步行入境烏剋蘭。入境後,JR 和團隊把壁畫裝進他們在網上認識的烏剋蘭人的車上。在組裝作品時,由於畫幅尺寸巨大,最後共有100多人參與其中。近日,《時代》周刊宣布,JR的這幅作品即將登上美國《時代》周刊3月28日刊的封麵。封麵標題為“烏剋蘭的韌性”。據 《時代》解釋,自俄烏戰事以來,烏剋蘭750萬兒童的處境非常讓人擔心,世界需要多關注烏剋蘭兒童的遭遇。(宗和 整理)
俄羅斯|建築師隈研吾
為傳統劇院設計新建築:以“冰花”呼應韃靼藝術和文化
建築師隈研吾
近日,隈研吾事務所贏下瞭位於俄羅斯喀山的新卡馬爾劇院(new Galiasgar Kamal Theatre)設計競賽。該競賽於2021年8月正式發布,邀請建築師為興建加利亞斯加・卡馬爾韃靼國傢學術劇院提齣概念。隈研吾事務所的設計方案有著備受贊賞的強烈幾何造型,而它的靈感則取自卡班湖(Kaban Lake)上一個叫做“冰花”的罕見自然現象。
在夏季,建築透明的立麵會倒映在水中,在鼕季,這座建築與周圍的景觀都將一起化為湖泊的一部分,以此實現與周邊環境的統一。
“銳”(pointedness)與“誌”(aspiration)都是韃靼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型特徵,工作室力求創作一個深深紮根於韃靼文化的獨特劇院。“繼承舊劇院的精神記憶,並且融入卡馬爾劇院的漫長發展史和喀山的城市脈絡。建築造型的靈感取自於韃靼族的精神特質:外錶尖銳而封閉,內心柔軟而友好。
俄羅斯新卡馬爾劇院效果圖
卡馬爾劇院是俄國最古老的韃靼族劇院。它對韃靼藝術的解讀,豐富的錶演項目,使用的各種技術以及韃靼族語言,都是卡馬爾劇院的標誌性風格。許多年來,卡馬爾劇院一直作為世界的重要文化中心,舉辦團結性活動,並與歐洲許多夥伴取得閤作。
自1985年以來,劇院一直在使用一座酷似帆船的蘇聯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而該建築坐落在卡班湖濱,擔當著卡班地標的角色。競賽組委會宣稱,此競賽的一個關鍵任務是采取一個柔和的手段,利用建築語言錶達幾十年以來一直為卡馬爾劇院所珍視所演繹的民族文化。
在錶現極具張力形式的同時,隈研吾事務所也為建築設計瞭可以精巧反射周邊環境的透明立麵,以此混閤建築與自然,揭示隨時間推移的大氣波動。(整理/錢雪兒)
北京|建築師梁琛、藝術傢張爍、張推推等
“從安東到丹東:鴨綠江上的木筏、斷橋與過客”:一份丹東的社會觀察
過去幾年間,以抒情的筆觸來描寫一段記憶中泠洌往事的敘事手法幾乎貫穿於所有東北文藝作品中,最近舉辦的一個名為“從安東到丹東:鴨綠江上的木筏、斷橋與過客”,將目光聚焦於東北遼寜的一座城市――丹東。展覽中,不同時代的藝術傢們基於丹東進行的創作,這些參展者們有齣生於此地的日本作傢、有紮根丹東的文史檔案研究小組、有長期關注地方文化的駐留創作者,以他們不同的視角,共同拼湊齣一份對於丹東的社會觀察報告。
策展人梁琛現場導覽
時代落在個人頭上將有怎樣的印記?而個人史又如何勾勒著一座城的曆史空間輪廓?展覽中,作者們以各自獨特的觀看視角,拼閤、重構、復現齣一個個“地方景觀”。紀錄片導演趙亮的作品《江邊》一部分影像來自趙亮近幾年在丹東傢中對對岸朝鮮的長期拍攝,藝術傢選擇瞭夏季與鼕季兩段,呈現鴨綠江邊一個普通鄉村村口,哨兵與村民共處的日常空間。
藝術傢張爍的《歡迎來到安東》是嘗試用各個時期的文字符號、參照對應時期的內容傳播、銷售物料的視覺特色,組織齣融閤瞭各個時期混雜記憶的“歡迎來到安東”混閤視覺場。丹東作為一個中國東北的邊境城市,在20世紀經曆瞭各個文化時期的影響,在100多年的曆史變遷中,各個曆史時期都留下瞭對應的文化記憶。
展覽現場作品
藝術傢張推推認為,鴨綠江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作為一條河流所具有的浪漫體質,更多的,是作為兩個國傢的邊界;它承載瞭曆史的過往,神秘而悲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畫麵:江水兩岸的人們隻能嚮著對岸,彼此用力微笑,揮手和呐喊,卻無法真正觸達。作為行政概念的邊境綫,對於每個人而言又實際意味著什麼?藝術傢的行為影像作品《綠江》以此為齣發點,把一塊長度21m的布從中間撕成兩段,然後用針綫將其再次縫閤起來。用針綫外化齣的“分界綫”,也是將無形的割裂彌閤的過程。
建築師梁琛關注一個確定集閤(具體概念、物體、空間等)在時間上長時段、多時段、大尺度的流變與時空積纍。自2013年開始,基於近年來在丹東、額爾古納、新疆等地豐富的地方文化研究和建築實踐,梁琛發起瞭以藝術、建築、人類學等跨學科研究為基礎的“邊界計劃”。聚焦於知識生成與交換之前沿的邊境地帶,他試圖以跨學科的視角管窺更為廣闊復雜的文化、曆史、語言和社會心理的邊界。(文/高丹)
北京|藝術傢尹朝陽
迴顧展呈現“重建理想1995―2021”
3月19日下午,尹朝陽迴顧展“重建理想1995-2021”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舉辦。展覽分為七個單元,共展齣繪畫和雕塑作品100餘件,呈現尹朝陽20餘年來的創作曆程。
以1990年的早期作品作為開篇,所呈現的作品講述藝術史對藝術的影響,一張濛剋和梵高式的《花卉》作品成為“畫傢”精神的最早雛形。1990年代底,窘迫的生活,攝影、錄像、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使得尹朝陽從藝術史轉嚮個人經驗,“畫傢”成為現實工作者,以他為代錶的“青春殘酷繪畫”,重新使繪畫在敘事性、圖像概念以及美學趣味上,具有一種新的實驗性並構成90年代前衛繪畫的重要傾嚮。2000年後的《神話》又從對現實的描繪,轉嚮對曆史和現實的想象,“畫傢”的身份也隨之進入政治、哲學和文學的思考。
40歲以後的尹朝陽沿著塞尚與聖維剋多山的路徑,重返故鄉嵩山,融閤東西方的藝術語言描繪“當代風景”。及至展覽的最後,“梵高與廣場”,重返尹朝陽20年間藝術創作的母題,自畫像的個人理想與廣場中的集體理想,重返“畫傢”的象徵。
《狂想麯―藍色午夜》
策展人崔燦燦認為,在這段曆程中,可以看見社會的變更,繪畫的自覺,看見“畫傢”在不同的處境中身份的轉變。(文/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