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7:48:39 AM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價值研究所
3月22日港股盤後,小米集團公布2021財年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小米淨利潤、營收同比保持增長,一直備受關注的汽車業務也取得不少進展,預計在2024年正式量産。
在財報齣爐前,小米股價持續下挫,一度跌至2020年5月以來的低點。但在交齣這份錶現亮眼的答捲之後,股價總算止跌反彈。周三早盤時段,小米股價高開高走,漲幅一度擴大至逾8%,最終收漲超4%。
當然,小米股價的迴漲不全是因為財報。在公布財報之餘,小米在周二晚間宣布董事會正式決議行駛股份購迴授權,擬於公開市場最高迴購總額100億港元股份。
據悉,這是繼2019年9月宣布迴購120港元股份後,小米又一次大規模迴購行動。董事局的大手筆,無疑是穩定股價、為市場注入信心的手段,但也側麵展示瞭集團的資金實力。
如今,智能手機市場萎縮,毛利最高的中高端市場又非小米所長,AIoT、智能汽車為首的新業務也正是需要輸血的時候。擁有良好現金流和穩健資金鏈的小米,並不缺少大戰一場的底氣。
淨利潤同比大漲,海外市場拉動小米業績增長
從核心財務指標來看,小米四季度和2021年全年的錶現中規中矩,不算有太多亮點,但也沒有令市場太過失望。但考慮到疫情、芯片荒以及全球經濟下行的大環境,能夠做到平穩過渡已是十分不易。
先來看總體的營收和利潤狀況。 總的來說,小米營收增速雖略有下降但總體保持穩定,賺錢能力依舊值得信賴。
數據顯示,小米四季度營收856億,同比增長21.4%,經調整後淨利潤為45億,同比增長39.6%。2021財年全年,小米營收達到3283億,同比增長33.5%;全年經調整後淨利潤為220億,同比增幅為69.5%,增速亮眼。
其次,再來看一下營收結構的情況。
目前,智能手機業務還是小米的基本盤和最穩定的現金牛,無論營收規模還是營收占比,都是三大業務闆塊中最高的。
數據顯示,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營收453.5億,營收占比53%。緊隨其後的IoT與生活消費産品業務收入217.9億,占比25.5%,至於互聯網服務業務和其他新興業務營收占比閤計不足5%,貢獻還相當有限。
不過在增速方麵,IoT業務錶現更加突齣。數據顯示,四季度智能手機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8.4%,齣貨量同比增加4.4%,而IoT與生活消費産品收入同比增長瞭19.1%。
至於互聯網服務業務,雖然當前收入並不算高,但海外市場的增長情況相當不錯。根據財報數據,四季度小米境外互聯網服務收入同比激增79.5%至16億元。而第四季度,小米整個互聯網服務業務的營收纔不過17.4億。
值得一提的是,和互聯網服務業務類似,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産品業務的增長,也逐漸變得更加依賴海外市場。
2021年全年,小米海外市場總收入達到1636億,同比增長33.7%,營收占比逼近50%,四季度境外市場收入占比也達到48.7%。
除瞭上麵提到的互聯網服務業務之外,國內的智能手機業務也早已殺成一片紅海,海外市場明顯更具增長空間。從Canalys等數據機構的統計也可以看齣,小米在歐洲、拉美、亞太地區智能手機市場的占有率實現穩步提升。
需要明確的是,小米的IoT、互聯網服務以及汽車等新業務仍處於爬坡階段,需要持續輸血以及投入大量資源去搶占市場。目前,小米四大業務闆塊中唯一能穩定造血的就隻有智能手機業務。
然而,在智能手機市場整體衰落,以及愈發殘酷的競爭環境下,小米的成本壓力也在不斷上升,對其盈利能力提齣瞭全新考驗。
數據顯示,小米四季度經營利潤僅為44.15億,較2020年同期的96.02億驟降54%,2021財年全年的經營利潤也僅為26.02億,同比微增8.3%。和過去幾年一樣,推高小米經營成本的,主要還是銷售及推廣開支。
數據顯示,2021年小米銷售成本高達270.05億,較2020年的209.11億又有大幅增長。從環比的角度看,去年四個季度小米銷售及推廣開支分彆錄得41.6億、56.8億、48.8億以及62.5億,同比分彆增長58.6%、76.2%、-14.1%和22.9%,除瞭三季度外全部實現增長。
在逐漸喪失增長動能的智能手機市場,小米想達到降本增收的效果,唯有一條路――雷軍心心念念的高端手機市場。
這不禁讓人想問一句:距離小米喊齣全麵進軍高端市場,雷軍在社交媒體上放話“對標蘋果”已經過去一段時間,小米的高端之路走順瞭嗎?
小米的高端之路走順瞭嗎?
小米之所以要死磕高端市場,其實很容易理解。
一方麵,是高端市場尚存增長空間,尤其是在5G、摺疊屏帶動的換機潮流之下,中高端旗艦機型的溢價空間被進一步釋放。
摺疊屏手機,可以說是高端市場僅剩的一片“小藍海”。以國內市場為例,根據DSCC統計的數據,2021年三季度中國摺疊屏手機齣貨量環比增長215%,同比暴漲480%,預計到2022年將突破1750萬部。
從目前已經發布的主流摺疊屏手機價格來看,價格最高的是華為Mate X2,售價進入瞭17000-18000元區間。覆蓋中高端、多價格區間的三星Galaxy Z係列,最低一款進行售價也在7000元以上,比小米當前所有主力産品都要高齣不少。
至於5G手機,雖然售價不像摺疊屏手機那樣全部瞄準高端市場,但增長前景同樣值得期待。
前瞻産業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5G手機銷量預計為13.97億台,達到近年的巔峰,此後可能會有所下滑。而從增長情況來看,2021-2023年期間5G手機齣貨量將保持5%左右的年均復閤增長率。
另一方麵,高端市場的高毛利率和溢價空間,也是小米長期的追求。
數據顯示,小米智能手機業務2021財年的毛利率為11.9%,雖然較2020年的8.7%有所提升,但無論對比IoT、互聯網服務等業務闆塊,還是和其他競爭對手橫嚮對比,都沒有優勢。
IDC統計的數據顯示,華為Mate係列高端機型成本占比在50%左右,最高的Mate 40E為51%,這已經是市麵上主流高端旗艦機型的最高水平瞭。在華為Mate係列之外,三星Galaxy Z Fold 3成本占比約為39.4%,Mi Mix Flod為38.5%。
將成本控製得最好的蘋果,iPhone 13 Pro MAX的成本不足37%,毛利率則高達63.5%。就算刨除宣發推廣、研發、物流等其他銷售成本,蘋果的毛利率也能維持在40%以上。
看到這鮮明的對比,相信大傢就不難理解雷軍為什麼要把蘋果當作追趕目標瞭。
迴到我們前麵提齣的問題:小米的高端之路走得怎麼樣瞭?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小米目前是有喜有憂,總體來說距離對標蘋果的目標還有很長距離。
一方麵,值得欣喜的是,從銷售額、銷量占比來看,小米高端手機業務過去一年已經取得瞭不少進步。
根據財報披露的信息,小米智能手機ASP從2020年四季度的1009.1元增加至2021年的1143.6元,主要就是得益於高端機型齣貨量和占比的上升。數據顯示,2021財年小米定價高於3000元人民幣(或300歐元)高端智能手機全球齣貨量超過2400萬台,占比為13%,遠高於2020年的1000萬台和7%。
但另一方麵,缺乏核心技術、硬科技含量不足以及芯片、屏幕等核心部件受製於人,是小米當前最大的睏擾。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小米11和小米12兩款高端機型分彆有12282條和6966條投訴,消費者主要把矛頭對準手機的性能、性價比以及平台的售後服務。這一現象也足以說明,這兩款被小米寄予厚望的高端市場問路石,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不過,從各項業務的收入變化麯綫中,價值研究所認為大傢還要留意一個關鍵信息: 智能手機業務雖然仍撐起小米的半邊天,但營收占比其實已經逐步降低。
環比來看,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前三個季度占比分彆為67%、67.3%和61.3%;同比的話,2020年四季度為54.2%,都要高於第四季度。
換句話說,小米的IoT等新業務正在起量,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長期戰略加以引導,且盡快整閤相關資源,讓這兩項新興業務更好地控製成本、協同發展。
智能汽車+AIoT,小米需要打好增長組閤拳
就現階段而言,汽車和AIoT業務對小米來說是未來的增長希望,也是沉重的負擔―― 因為這兩項業務都需要持續、大幅燒錢,以及麵對越來越大競爭壓力。
首先看一下成本。
在2019年年初,小米提齣“All In AIoT”的口號時曾錶示,其計劃是5年投入100億,持續提高研發、營銷投入。過去兩年,小米的策略沒有太大變化,100年投入計劃也還在繼續。
但需要注意的是, 隨著存量用戶爭奪戰的升級,小米AIoT業務的用戶規模增速正在下降,獲客成本也會上升,這將進一步推高運營成本。
財報數據顯示,過去2021年前三個季度小米AIoT業務主要消費、連接場景――即小愛同學和米傢APP的月活用戶增速都在30%-40%之間。但四季度小愛同學MAU同比增幅下滑至23.3%,增速有所放緩。
圖片來源@浙商證券研究所
造車業務的燒錢速度和力度,比起AIoT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在研發創新和人員招募這方麵。
2021年,小米研發開支同比增長42.3%,達到132億。根據財報上透露的信息,這部分增加的開支,主要用於支付研發人員的薪酬。公開信息顯示,小米智能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目前已超韆人,且還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從研發投入的季度變化麯綫中也可以看齣,隨著造車計劃步入正軌、研發人員陸續就位,小米支齣增長規模直綫上升。數據顯示,2021財年前三季度小米研發投入分彆為30億、31億和32億,四季度激增至38億。
更重要的是,研發隻是一方麵:大手筆收購/整閤上下遊産業鏈、在北京建廠,全都要耗費巨資。去年11月27日,小米汽車工廠正式宣布落戶北京馬駒橋鎮,官方消息是預計未來數年內將投入630億元建廠,這還沒算後期生産綫全麵啓動後需要花費的日常運營資金。
其次,再來看競爭環境。
汽車業務麵臨的競爭壓力,比AIoT要大得多。根據四季度財報披露的信息,小米汽車主打A+和B級車型,售價預計在15-30萬區間,瞄準的是中高端市場。類比智能手機市場的話,大緻為3000-4000元價格區間。從這個定位來看,小米汽車和高端手機瞄準的基本是同一個價格區間。
隻不過,和智能手機一樣,中高端新能源車/智能汽車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
橫嚮對比的話,小米15-30萬區間車型的直接競爭對手將是小鵬。在近期宣布新一輪漲價之後,小鵬主力車型售價基本位於25-37萬區間,將和小米正麵爭奪市場。但如今,小鵬已經具備全年交付近10萬輛新車的量産能力,且建立瞭完善的綫下銷售網絡,這是小米並不具備的。
換句話說,小米在汽車市場沒有先發優勢和用戶積纍,IoT業務雖然用戶基礎龐大但和智能手機一樣受睏於低毛利和低溢價空間,兩者都有自己的煩惱。
然而,價值研究所就認為,上述差異恰好為汽車、AIoT兩項業務創造瞭優勢互補的基礎―― 前者可以提供廣闊的增長前景和豐富的軟硬件消費場景,後者則有深厚的用戶積纍和生態鏈優勢,完全可以取長補短。
小米現在需要考慮的或許是如何讓這兩項承載增長希望的新業務更好地融閤在一起、發揮協同效應,達到“1+1>2”的效果。
今年2月份,外媒報道稱特斯拉正在開發專屬應用商店,更將搭建開發者平台,有可能逐步將安卓、iOS係統“逐齣”特斯拉生態。
在萬物互聯時代,智能車聯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增量場景,軟硬件服務都能提供源源不斷的附加收入。在價值研究所看來,把智能汽車和特斯拉自主開發的應用商店,視作另一個智能手機和App Store,似乎也並無不妥。
而一直深耕AIoT市場,積纍瞭龐大用戶群的小米,在這方麵當然比“蔚小理”等競爭對手更有優勢。
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小米AIoT連接設備數達到4.34億,同比增長33.6%。其中,擁有五件及以上設備的用戶為880萬,同比增長40.4%。隨著小米AIoT軟硬件的協同效應不斷增長,以及MIUI係統的進一步升級,其智能生態已經變得相當成熟。
對於小米來說,這兩年是擺脫焦慮、謀求轉型以及開拓新增長點的關鍵期,也是造車、AIoT等業務的攻堅階段。這一場硬仗並不好打,希望雷軍和他的團隊,真的做好瞭準備。
寫在最後
周鴻�t在談論雷軍的行事作風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對我們這一輩人來說,雷軍算是傳奇人物。在我每天都要擠三個小時公交上班的時候,他已經開上一輛白色桑塔納瞭。在我們這一撥人(指丁磊、馬化騰等互聯網大佬)裏,他也是齣道最早,最早贏得社會認可的。”
年少成名,習慣瞭在聚光燈前指點江山,也造就瞭雷軍張揚的個性。小米近幾年每一個重要決定齣台前,也都少不瞭雷軍在台前搖旗呐喊。去年8月份,他就立下“三年內拿下全球第一”的宏願,年底又喊齣“高端手機對標蘋果”的豪言,一次次將自己推嚮輿論的風口浪尖。
但大傢或許也能留意到,一直活躍在熱搜上的雷軍,近段時間已經低調瞭許多。
但從今年年初開始,雷軍在公眾中亮相,在社交媒體上發聲的次數少瞭,似乎更懂得“沉默是金”這個道理。與此同時,他也密集退齣多傢小米關聯公司,包括廣州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廣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將精力聚焦在集團的長期戰略規劃上。
當然,這不見得是壞事。
麵對越來越殘酷的競爭環境以及越來越大的轉型壓力,小米或許真的需要減少外界噪音乾擾,集中精力辦大事。
況且我們毫不懷疑,等到小米真正鳳凰涅��的時候,雷軍肯定還會第一個跳齣來報喜,重返舞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