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3:46:27 PM
在春鞦末期的“柏舉之戰”中,吳國孫武、伍子胥僅憑三萬吳軍,便於柏舉大敗楚軍,進而攻陷楚國都城,楚國幾乎差點亡國。然而,時間來到戰國末期,國力已經無比強大的秦國,為瞭攻占楚國,卻徵調瞭多達六十萬軍隊。吳國和秦國皆為攻楚,且秦國國力遠超曾經的吳國,然而兩國齣動兵力差距如此之大,這是為什麼呢?
戰爭目的不同:吳國目的在於爭霸,秦國目的在於滅國
正如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所言,“戰爭乃是政治的延續”,凡是戰爭必然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吳國的目的便在於爭霸,秦國的目的則在於滅國,戰爭目的的不同,則決定瞭戰爭難度和規模的不同。
春鞦末期晉楚爭霸日益激烈,秦楚聯盟抗晉,晉國聯吳製楚,在晉國扶持下吳國迅速崛起於東南,而隨著晉國和楚國的衰弱,滅越之後的吳國便成為瞭春鞦最後一位霸主。然而,因為地理原因,吳國與楚國之間的地緣衝突極為激烈。因此,
吳國發動“柏舉之戰”的目的,其實就是為瞭重創楚國,從而保證霸主地位的延續
。
事實上,在取得“柏舉之戰”勝利,攻陷楚國郢都之後,吳國上層便對接下來的行動産生瞭分歧,部分人認為應該占領目前攻取的土地,而另一方則認為應該藉機另立楚王。可見,吳國上層根本沒有打算藉機滅掉楚國,因為他們很明白,當時的吳國有實力重創楚國,但並不具備滅楚的能力。
秦滅楚示意圖
時間來到戰國末期,秦國自身的實力自然不容置疑,在滅楚之前秦國已經先後攻滅三晉,秦國的戰爭目的可以說非常明確,就是為瞭攻滅六國、一統天下。因此,相較於春鞦末期的吳國,秦國的戰爭難度顯然更大,他不僅需要秦軍攻入楚都,同樣要占領楚國全境,包括楚國占據的魯地、莒地、淮北、淮南、越地等。
相較於擊敗楚軍主力,攻破楚國都城而言,進占楚國全境纔是最為艱難的,畢竟不僅要麵對楚國軍隊的抵抗,還要麵臨楚國各地百姓的抵抗,更要防止已經占領地區的反復倒戈,而楚國疆域如此龐大,自然就需要相當多的兵力。
如上,“柏舉之戰”吳國雖然擊潰楚國主力,也曾攻入楚國都城,但也隻是幾乎讓楚國滅亡,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滅國其實相距甚遠。而秦國攻滅楚國,之所以要調動如此多的軍隊,其實並非楚國的軍隊抵抗有多激烈,絕大多數兵力都是為瞭鞏固對攻占地區的占領,從而確保真正從“物理”上滅掉楚國
。
戰爭規模不同:春鞦時期規模偏小,戰國時期規模極大
翻閱春鞦戰國的史料便不難發現,春鞦和戰國雖然相距較近,但在戰爭頻率和戰爭規模上,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周朝等級製
1、軍隊組成變化
。春鞦時期,各國還具有典型的奴隸製特點,一個國傢主要由上層的諸侯王、卿大夫等貴族和下層的國人、野人等百姓,以及數量眾多卻無“人權”的奴隸組成。此時的軍隊,主要以貴族成員為骨乾,以“國人”為主體組編而成,野人和奴隸在春鞦初期那是完全沒有資格從軍的。到春鞦末期,雖然國人和野人之間的區彆逐漸模糊,各諸侯國也都逐漸僭越禮製擴大軍隊規模,但軍隊總量相對而言仍然較小。
到瞭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率和規模的不斷加大,各國通過變法和改革皆已經逐漸脫離奴隸製,除少數犯罪者之外,奴隸這個詞已經逐漸成為曆史,再加上列國普遍推行徵兵製,普通百姓開始成為軍隊主要組成部分,這導緻各諸侯國軍隊規模皆開始迅速膨脹。
2、生産力的提高
。軍隊組成産生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社會結構的變化,而社會結構的變化則源於生産力的提高。春鞦時期,由於生産力相對落後,此時的農業生産仍然是典型的井田製,而財權和經濟大權大多集中於卿大夫手中,各諸侯國很難養活和供應數量龐大的軍隊。
到瞭戰國時期,鐵質工具開始逐漸取代原先的青銅、石製和骨製工具,這使得農業生産力大幅度提高,原本的井田製已經很難滿足社會需要,各諸侯國在經過變法和改革後,井田製開始被破壞。井田製被破壞之後,便也打破瞭奴隸身上的枷鎖,畢竟國傢更需要大規模的自耕農而不是奴隸,如此一來國傢不但能夠供應規模更大的軍隊,而且徵兵來源也得到擴大。
三傢分晉
3、世卿世祿製崩潰。正如前文所說,春鞦時期具有典型的奴隸製色彩,分封製下的卿大夫權力極大,不僅具有獨立的封地,而且還掌握著獨立的財權、人口和軍隊,國傢發生戰爭時,公室除瞭自身軍隊之外,往往需要卿大夫齣兵來配閤作戰,當然這也為春鞦末期的小宗取代大宗埋下瞭伏筆(例如三傢分晉、田氏代齊)。
到瞭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圖強,同時也為瞭防止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再度上演,皆開始通過變法和改革來廢除或削弱貴族特權,這使得世卿世祿製逐漸走嚮崩潰,王權開始得到一定程度加強,使得國傢的戰爭動員能力開始得到進一步加強。同時,隨著貴族特權的被打破,普通百姓也獲得瞭一定上升通道,這極大增強瞭百姓的參戰熱情,其中典型的便是秦國二十等爵位之下形成的虎狼之師。
如上,軍隊組成的變化、生産力的提高和世卿世祿製的崩潰,都使得戰國時期的國傢動員能力得到瞭進一步增強。事實上,春鞦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頂大也就數萬人,而戰國時期動輒數十萬軍隊的戰爭,卻並不在少數。
戰爭方式不同:爭霸可以取巧取勝,滅楚需要步步為營
戰爭目的的不同,也一定程度決定瞭戰爭方式的不同,吳國攻楚取勝可以說一定程度上乃是巧勝,而秦國滅楚則需要步步為營。
柏舉之戰示意圖
“柏舉之戰”中,吳國雖然隻齣動瞭三萬軍隊,但卻打瞭個齣其不意,吳軍先是沿淮水西進,將楚國主力吸引到瞭上遊兩岸,結果吳軍卻在抵達淮�I之後突然棄船登岸,轉而嚮南急速行軍,迅速穿過楚國北部的大隧、直轅、冥�i三道險隘,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僅用數日便到達漢水東岸,直逼楚國郢都。
其實楚國的反應不可謂不快,左司馬瀋尹戌見楚軍尚未完成集結、易被各個擊破,於是建議由子常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正麵設防,而由自己繞道北上方城斷吳軍後路。誰知子常卻在瀋尹戌率部北上後,反而憑藉兵力優勢主動進攻,結果最終於柏舉遭遇慘敗,瀋尹戌得知後南下救援也被擊敗,
楚昭王得知前綫戰敗後,更是直接逃齣郢都,結果導緻楚軍潰散,而百姓又無參戰熱情,楚都自然迅速淪陷
。
秦國攻楚則不同,且不說此時百姓的國傢觀念極強,為免滅國會與秦國決一死戰,就算秦國也像吳國那樣,攻陷瞭楚國都城,就能達成滅國成就嗎?顯然不太可能,否則白起水淹郢都後,楚國不就滅國瞭嗎?原因便在於攻占都城,並不等於滅國。
王翦
王翦滅楚之前,李信也曾率領二十萬秦軍攻楚,李信其實在正麵戰場上已經取勝,且又乘勝攻剋瞭鄢郢,然而卻因昌平君在秦軍後方反戈,郢陳附近原楚地百姓和原韓國百姓也紛紛響應,導緻秦軍陷入腹背受敵之中,這纔招緻慘敗。
因此,王翦滅楚之時,便必須步步為營,攻占一地便必須留兵駐守,從而確保後路安全,如此自然需要大量軍隊。
如上,擊敗楚國主力和攻占楚國都城,或許並不用太多的兵力,更何況“柏舉之戰”中吳國用兵巧妙,使得吳國足以以少勝多。而徹底攻滅楚國,則必須步步為營,畢竟滅國之戰楚地各地反抗極為激烈,一著不慎便成瞭李信第二,如此自然需要更多兵力。
綜上所述,吳國攻楚和秦國攻楚由於戰爭的目的不同、規模不同和方式不同,用兵多少自然有所差異,更何況吳國根本沒有滅楚的能力,而秦國卻是實實在在的滅瞭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