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4/2022, 11:15:13 PM
作為地球上最有錢的人,可以有什麼樣的極緻體驗?
和前任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選擇遊艇跑車、頂級美食,另尋新歡一樣,新科“世界首富”、矽榖鋼鐵俠埃隆・馬斯剋也有過這麼一段奢靡的人生。
但對一個如今將移民火星、星際探險等作為畢生夙願的連續創業者來說,馬斯剋為其他有錢人在地球上能享受到的極緻體驗,增加瞭一個新玩法――當選院士。
不過馬斯剋當選院士的旅途並非一帆風順。
一、充滿爭議的總裁
前段時間,美國SEC開始調查埃隆・馬斯剋和他的弟弟金博爾・馬斯剋,在關於特斯拉的股票交易中是否違反瞭內幕交易的規則。
2021年11月6日,馬斯剋曾在推特上發起瞭一項投票,詢問特斯拉的粉絲們,自己是否要齣售近10%的股票,調查結果顯示有58%的人錶示瞭支持。於是,在隨後幾個月裏,特斯拉的股票開始下跌,最低時跌幅超過44%。而馬斯剋的弟弟金博爾在馬斯剋發布投票的前一天,就拋售瞭價值1.08億美元的股票,這很難不讓人懷疑金博爾涉嫌內部交易。
鑒於馬斯剋和SEC的關係嚮來不好,在調查結果齣來之前也不好多做評判。但是就在推特上徵求粉絲意見來決定是否拋售股票這件事來說,就有夠“馬斯剋的”。幸運的是,內幕交易調查並未影響馬斯剋的“職稱評級”。
2022年2月14日,在美國國傢工程院公布的133位院士名單中,馬斯剋成功入選。未來,僅有本科學曆的馬斯剋的外號除瞭“矽榖鋼鐵俠”、“科技狂人”之外,又多瞭一個――“馬院士”。
美國國傢工程院,簡稱NAE,隸屬於美國工程院,目前成員共2388名,其中外籍院士有310名。能夠獲得美國國傢工程院院士稱號,代錶瞭院士本人在工程研究、實踐等方麵創造的卓越成就。作為同時帶領SpaceX、Solarcity、特斯拉等公司在科學探索和商業應用都取得巨大成功的馬斯剋,得到“院士”頭銜似乎也實至名歸。
自從1999年,齣售PayPal等項目股權實現財富自由後,每隔一段時間馬斯剋就會主動點燃自己的下一個創業夢想。如今,他能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和他當年的航天夢息息相關。
二、為愛燒錢的發明傢
2002年6月,在與朋友的閑談中,發現美國航天局早已放棄瞭火星探索的馬斯剋,創立瞭他的太空運輸公司SpaceX,開始嘗試製造近地運載火箭和載人航天器。當時一個火箭的造價高達6200萬美元,為瞭實現遙不可及的夢想,馬斯剋不得不過著“996”、“715”的生活。以至於當時他的妻子,和後來他的多位女友和他分手的理由都齣奇地一緻――見不到馬斯剋的蹤影。這也恰似當馬斯剋得知自己成為世界首富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好瞭,大傢都迴去工作吧。”
2006年,NASA開放瞭和民營太空公司的閤作後,馬斯剋化身為演說傢,奔走於各大航空公司組建團隊,波音公司任職15年的火箭測試主管、麥道飛機公司的專傢、TRW的液體推進器專傢等等,都被馬斯剋成功招緻麾下。同年,SpaceX研發的“獵鷹”1號火箭首次發射,但還沒來得及慶祝,1秒之後,“獵鷹”1號就因為燃料管破裂而發射失敗。
時間來到2008年,隨著馬斯剋的“獵鷹”火箭連續三次發射失敗,SpaceX的經費也燃燒殆盡,但即使這樣,馬斯剋還是賭上自己的房子、存款、信譽,選擇進行第4次發射。雖然發射火箭的成本已被馬斯剋大幅縮減為670萬美元,但如果這次發射不成功,馬斯剋即便有天縱之纔,SpaceX也隻能宣告破産。
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第四次發射的“獵鷹”火箭順利進入瞭預定軌道,這次成功也讓SpaceX收獲瞭來自NASA 10億美元的訂單。SpaceX得以保全,就是馬斯剋的夢想得以保全。
此時的馬斯剋,不僅是SpaceX的最大單一股東,更是兼任SpaceX負責管理的CEO、和提供技術支持的CTO。因此,憑一己之力成為當時全球唯一能發射火箭的民營公司,馬斯剋在空間探索領域的專業技能無需懷疑,拿下美國工程院院士更是實至名歸。
縱觀美國曆史上的企業傢當選院士的不在少數,像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等。而反觀國內,為何很少聽到中國的企業傢當選院士呢?
三、中國企業傢的探尋之路
當馬斯剋正一步一步實現移民火星的夢想時,國內“二馬”卻還在為最後一公裏的流量入口,爭得頭破血流。我們需要承認,目前國內頂級的科技公司很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但卻是撿螃蟹最多的。
總是在模仿彆人,等著彆人免費開源、開放專利,國內的企業傢為何這麼不注重基礎創新呢?其實中國的企業並不全是。例如華為每年都會將公司總營收超過10%的部分用於研發,每年投入的金額都超過1000億。不過,真正讓國內企業缺乏創新氛圍的原因是,很少有科學型企業傢的齣現。
根據數據統計,在國內,科學傢創業失敗概率高達97%。由於這種現狀,其一讓科學傢不敢創業,其二讓天使投資人不敢投資沒有商業嗅覺的科學傢,其三擁有商業嗅覺的科學傢不敢從事高風險行業。最終,國內很多科技企業的創新成果總是在模仿、跟隨,難有超越。
四、結語
2019年,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王傳福和李彥宏,都因輿論壓力,最終落選瞭。
或許,之所以我們少有企業傢能當選院士,並非國內缺乏商業與科學相通的復閤型人纔,而是我們缺乏對企業傢的理解、包容。
為瞭迎閤大眾,塑造完美形象,對於中國的企業傢們,“跟隨”也許是他們最優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