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3:47:44 PM
所謂武廟十哲,指的是中國曆史上十位特彆有名的軍事傢,分彆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這十個人。
這十人當中,要說誰是名不副實,這恐怕還真沒有答案。因為這十個人當中,每一個都有著傑齣的貢獻,每一個都是名至實歸。
為瞭更好地理解,這十位軍事傢,到底有多猛,我們首先來盤點一下,這十位頂尖軍事傢,到底都是什麼樣的人。
從時間順序上來說,這十位軍事傢當中,最早的一位,是田穰苴。田穰苴是春鞦末期的齊國將軍,他曾率領齊國軍隊,擊退瞭晉國和燕國的進攻,並且著有《司馬法》一書。相比其他幾人,田穰苴的事跡應該是最少的,因為年代實在是太過久遠,那會兒的曆史記載也不夠完善。
田穰苴之後,接下來就是戰國時期的樂毅、吳起、孫武、白起這三個人。相對來說,這四位在後世的知名度,就高一些瞭。
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將軍,曾經在燕國最弱小的時候,來到燕國。後來,樂毅靠著自己的纔能硬是把弱小的燕國帶飛瞭,反過來乾翻瞭強大的齊國,最後甚至差點滅瞭齊國。吳起經曆則復雜一些,曾經做過好幾個國傢的將軍,但在那個時代,基本上他到哪個國傢,哪個國傢就會強大起來。曆史著名的‘魏之武卒’,就是他創建的。
至於孫武,那就更有名的瞭。他曾經率領吳國軍隊,差點把楚國打到亡國。最重要的是,他留下瞭一本叫做《孫子兵法》的書,這本書基本上所有中國人都聽說過。後世更是將其尊為兵傢鼻祖,地位高得離譜。
而戰國末期的白起,則是凶名最盛。長平一戰當中,白起坑殺瞭四十萬趙軍,差點把趙國給殺絕瞭。白起一生為秦國的擴張,做齣瞭巨大的貢獻。正是因為白起的存在,秦國徹底崛起,並且在對外戰爭當中,連年勝利,奠定瞭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
白起之後,接下來的便是張良和韓信。這兩位的事跡也不用多說,中國人基本上都比較熟。一個是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幫助劉邦齣謀劃策,奠定瞭漢朝的根基。另一位則是典型的實戰派,直接率部橫掃天下,最後在垓下圍死瞭項羽。如果沒有這兩位,恐怕就沒有漢朝瞭。
再之後,便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有關諸葛亮的事跡,我們也不用多說,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未齣茅廬,便知三分天下。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在劉備死後,更是多次率兵北伐,最後活活纍死。
諸葛亮之後,便是唐朝的李靖和李績。李靖這個名字,中國人恐怕都比較熟,因為後世將其神化為那位托塔李天王。但在正史上,李靖其實也是一個超級猛人。李靖一生打仗,一嚮以快字著稱。平蕭銑、定輔公�u、滅東突厥、掃平吐榖渾,基本上都是一戰成功。敵人還沒反應過來,李靖就已經把仗打完瞭。
至於李績,這個名字相對來說,可能很多人會陌生一些。但他在演義小說裏麵,被稱之為徐茂公,這個名字可能大傢就更熟悉一些瞭。李績在曆史上同樣極為能打,他和李靖是同時代的人,但是要比李靖小一個輩分。李靖之後,唐朝的軍事體係,基本上就是以他為尊。正是在李績的指揮下,唐朝後來又先後滅掉瞭西突厥和高句麗,版圖達到瞭極盛。
總之,這十位名將,沒有任何一位是白給的,每一位都深刻影響瞭曆史的走嚮。
不過,經過簡單的盤點之後,我們也能看齣一些問題。首先武廟十哲當中,這十位將軍,全都是唐朝以前的。唐初之後,則是一個都沒有齣現。另外,從諸葛亮到李靖,中間差瞭數百年的時間。這數百年當中,也沒有任何一個人進入這個榜單。
這是為啥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個榜單,是唐朝評定的。
公元731年,當時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唐玄宗認為,以往隻有文廟沒有武廟,不太閤適。所以,唐玄宗下令,建立武廟,追封薑子牙為武成王,然後以薑子牙為武廟中的主祭,再從曆代名將當中,挑選十人作為陪祭。而這陪祭的十人,便是後世所謂的武廟十哲。
當然,如此重要的位置,自然需要精心挑選。古往今來,名將那麼多,想要從裏麵挑選十位最齣色的,而且還得讓大傢心服口服,這自然不容易。
所以,當時唐朝在評定武廟十哲的時候,便製定瞭許多標準。第一,入選之人的軍事水平,必須要非常高。第二,入選者不光要能打,而且還需要在軍事發展領域,做齣一定的貢獻。這個貢獻,可以是提齣一些新的軍事思想,也可以是留下一些重要的軍事著作。
第三,入選者必須是忠臣良將,自身不能有篡權謀反的經曆。像那些奸臣型的猛將,也不能入列其中。
有這三條標準的存在,很多廣為後世熟知的名將,就被攔在武廟之外瞭。比如漢武帝時期的衛青和霍去病,南北朝時期的陳慶之。他們雖然確實超級能打,但他們對軍事領域的發展,沒有突齣貢獻,既沒有提齣嶄新的軍事思想,也沒有留下什麼軍事類著作,所以不能入內。
再比如三國時代的司馬懿,南北朝時期的宇文泰。這些人雖然能打,也提齣瞭一些新的軍事思想,但他們後來篡權自立,屬於奸臣,自然也不能進入武廟。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也不能入內。那就是如果是皇帝本人特彆能打的話,也不能進入武廟。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是最頂級的帥纔,但因為其本人是皇帝,所以隻能在帝王廟裏祭祀,不能進入武廟。
總之,經過這些標準的挑選之後,最終能夠進入武廟的這十位,無一不是真正的軍事奇纔。而且,他們還對中國古代的軍事發展,做齣瞭很大的貢獻。要麼留下瞭重要的軍事著作,要麼提齣瞭全新的軍事思想,徹底改變瞭戰爭形態。
當然,就算是這樣,後世對於這十個位置,始終還是有爭議的。比如說,韓信曾經疑似謀反,吳起個人品德有虧,白起太過嗜殺,諸葛亮最後也沒能北伐成功……這些原因,都是後世對武廟十人進行爭議的焦點。
而唐朝之後,曆朝曆代也會對武廟的內部座次,進行變更。比如說,宋朝的時候,就曾經把張良升到瞭副祭的位置,然後把白起和吳起搬瞭齣去,換成瞭管仲、範蠡和郭子儀這三位。同時還給陪祭的名將數量,大大擴充。
到瞭元朝的時候,又再次刪減人員。而到瞭清朝的時候,又把主祭的薑太公,換成瞭關二爺。
總之,後世朝廷樹立武廟,並不是為瞭排一個名將榜單,看誰最能打。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為瞭鞏固自身統治。作為皇帝,自然是希望手下的將軍,既能打又忠誠,同時還能提齣一些開創性的軍事思想。所以武廟當中的名字,在不同的時代,也會截然不同。
毫無疑問,能夠進武廟的這些人,都是中國曆史上最厲害的將軍,每一位都是真正的傳奇,沒有什麼名不副實之說。中國曆史那麼長,唐朝之後還有上韆年的曆史,湧現齣瞭無數的名將。如果真要是按照名將榜進行排名,看誰最能打的話,那這個榜單,恐怕就會截然不同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