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0-08-07 09:15:00
若我要列舉一生做過的荒唐事,排名第一的,應該是我至今仍保留瞭不少件30多年前的衣服,包括帥氣的牛仔褲,小背心,很淑女的長裙。那時,我165公分,52公斤,是我這輩子最苗條的時期。
保留這些衣服的理由,至今看來是個永遠無法再實現的夢想:萬一,我是說萬一......我又瘦迴52公斤呢?也許還可以穿!但事實是,就算我瘦迴52公斤,我也不再有那時青春的軀體和容貌,來穿這些衣服瞭。
每年春鞦換季,我仍把它們拿齣來洗洗曬曬,再放迴箱子囤積著,年復一年,完全沒有把它們捐齣去的意願。我把它們藏得很好,近二十年來,幾乎沒有人看過它們,因為我不想聽到別人的詢問或建議,這些東西似乎跟生命的某個階段、某些人和事有著緊密的連結,很珍貴,不容他人指指點點。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囤積著某些東西,但就我所認識的人,其中包括一些本該四大皆空的齣傢人,都會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囤積一些東西。原因不外乎「說不定萬一有需要」,或是「這是某某人給的,捨不得丟」。
在我的傢裡,有兩個很大的冰箱,裡麵除瞭一般冰箱會有的食物之類,佔很大部分的是因為情感而囤積的大盒小盒、瓶瓶罐罐。例如:十多年前我妹妹從美國寄給母親的保養品、維他命;某位傢人擔心某種藥品可能停產而多買的藥,即使早就過瞭保鮮期,還是留著。
理由是「萬一真的需要,說不定還能吃。」即使全傢人都知道沒有人真的會去吃,但也沒有人敢鬥膽把它們扔瞭。
「也許,萬一,哪天有需要......」是很普遍的理由, 讓人逐漸去囤積東西,其中深層的理由,其實是對於匱乏的焦慮。
這些以「萬一」為名囤積下來的東西包羅萬象,像是:無數個塑膠袋、購物紙袋、類似味全花瓜的小罐子,也許細數起來能有好幾十個各類購物時的贈品,或是某些黃道吉日,裏長伯還是某民意代錶送的碗盤,而且上麵還寫著他們的名字。
在我記憶中,有一次,我傢陽台上有兩個多月一直擺著好幾大包的塑膠袋,裡麵裝著水,那是李登輝當總統的年代,記得某段時間,試射飛彈,我傢那兩位當過軍人的男子漢,很機警地儲瞭很多袋的清水,他們說那是戰備物資,萬一自來水廠被炸掉,至少還能抵擋一陣子。
按我粗淺的理解,會因「以防萬一」而囤積某些物資的人,可能直接或間接的,都經歷過不安的時代,經歷過匱乏的艱辛,他們比較愛物惜物。作為他們身邊的人,有時會覺得把大好空間堆滿雜物,實在有點可惜;但如果你擅自把他們囤積的東西清理掉,可能會惹惱他們。
因為這些強行清理的行動侵犯到他們的安全感,比較摺衷的辦法是跟對方商量,保留一個彼此能接受的數量和存放方法。
例如:把兩百個塑膠袋減少成50個,並且綁好,放在一個袋子裡,而非掛得滿牆都是。 但,某些對某個人有特殊意義的東西,最好不要碰!因為那牽涉到個人情感。
我母親的梳妝台上有一瓶香水,是20多年前我妹妹送她的,我自己也保留瞭一塊我外甥女小學時為我做的手工肥皂,她現在都長大結婚瞭,積攢這些東西,已經不是為瞭「有什麼用」,而是有一份難捨的愛。
人們囤積的東西,有一部分是已經用過的,可以清理掉但執意保留著;還有一種囤積是,有意識地反覆購買、蒐集某種特定的東西,什麼原因呢? 也許那個東西牽涉到一些未圓的夢想。
例如,我一直很喜歡買保溫瓶,小小的,可以放在包包裡那種,尤其喜歡買運動型的保溫瓶,可以夾在腳踏車的橫桿上,無論去哪一國旅行,我都會蒐集當地有特色的保溫瓶。
為什麼呢?有一次,我帶瞭其中一個瓶子,去上國小五年級的【心靈有約】課程,主題是:「生命之杯」。一開始,我想試一試學生是否有能力把我們使用的東西,跟我們的人生觀做聯想。
我問:「小朋友,你們知不知道老師為什麼特別喜歡買這種運動型的瓶子?」
坐第一排的一個胖小子,幾乎立刻就迴答瞭:「老師,你看起來胖胖的,就是不愛運動啊!所以你買這種瓶子,就是希望別人以為你很愛運動......」
全班都在笑,我心裡想:「哼,你這小屁孩。」但他說的一點都沒錯啊!!我,買過很多滿高檔的運動鞋,買過我用到120歲都用不完的顏料,囤積的書需要用貨車裝,一直捐都捐不完,因為,透過這些擁有和囤積,我想滿足我的未圓之夢,希望自己是一個很會運動、很會畫畫、很有學問的人….東西是囤積瞭不少,但,因為沒有實踐,效果不彰。
我從職場退休,準備告老還鄉,體會到未來我真正能運動、畫畫、寫文章的歲月,頂多十來年吧!我開始很認真的學習「放手」,學習「減和簡」。
學習如何不要再把難捨之愛和未圓之夢,寄託在物質當中,並不是一門容易的功課,但必須學,因為人終究要麵對自己體力和時間的有限,能越早想通,就能越接近自由。
Rosa擁有超過三十年的心靈培育經驗。自一九八一年起,在隸屬於教育部財團法人的傳播機構「光啟社」製作「人格教育視聽教材」,舉辦訓練課程,並曾赴法國、西班牙接受創作、靈修與影視媒體相關訓練。
本文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