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7:43:00 AM
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 | 周純子
編輯 | 楊布丁
齣品 | 棱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情人節的前兩天是一個周末,北京氣溫低至零下10度,但在望京一傢咖啡館裏,從這座偌大城市各個角落趕來的60多位單身男女青年,仍將現場的氛圍烘托得喧囂且燥動。
他們均畢業於國內985高校,其中不乏清北、劍橋、斯坦福等國際名校,絕大部分是碩士及以上學曆,目前就職於各大金融機構、央企、互聯網公司等。女生平均年齡30歲,平均身高166cm;男生平均年齡33歲,平均身高177cm――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稱得上是相親市場最優質的人群。
他們正在參加一項“經典8分鍾約會”的相親活動。簡單來說,將兩男兩女分成十幾桌,聊完8分鍾後,男生起身換到下一桌,這樣能保證每個人相互都有交流的機會。“8分鍾約會”來源於一項國外研究:8分鍾是陌生人見麵一個恰到好處的時間,足以對異性産生好感並建立聯係,如果無感的話也不至於漫長而太無聊。
“腦袋嗡嗡的。”在分彆和30多位男生聊天結束之後,小苒感嘆道。黑色呢子大衣配上一副黑框眼鏡,乾練的打扮讓她看上去更像是一位麵試的HR,但因為第一次來參加綫下相親活動,手裏始終拿著主辦方提供的嘉賓資料,以方便尋找共同話題。
長達三個半小時的活動結束後,她坦言並沒有特彆中意的男生。“相親太難瞭!”她嚮作者吐槽。
高學曆導緻畢業時間晚、高壓力工作導緻交際圈縮小……多重因素作用下,90後如今已經成為一綫城市相親市場上的主力。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下,如前文描述的這種高效、精準的相親活動開始備受青睞,各種新型的以校友圈子、互聯網大廠圈子為受眾的相親公眾號或小程序開始湧現。
當然,殘酷的供需關係也決定著相親的價格不菲。網上投一次簡曆“應徵”就需要花費50元-200元不等,一些1V1高端相親套餐動輒上萬元起步,平均見一名相親對象需要花費4000-5000元。
把“為自己找對象”做成瞭事業
91年的林怡24歲起就開始給自己相親,彼時她剛剛研究生畢業來到深圳,舉目無親,工作又特彆忙,去哪裏找對象成為她最關注的事情之一。在朋友的推薦下,她開始參加一些互聯網相親活動,大約一個月一次的相親頻率,持續瞭好幾年。
隨著最年輕的一批90後都已經大學畢業,婚戀需求直綫上升,像林怡這樣的90後開始成為相親市場上的主流群體。招商證券在一份雲相親市場專題研究中,援引國傢統計局抽樣調查數據稱,2018年中國單身人士已達2.4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7.65%,90後成為單身群體主力軍,占比47.68%。
在梳理瞭300萬注冊用戶的數據後,“單身青年自救平台”近期發布的一份《2021年高學曆青年婚戀交友行為報告》(下稱《交友報告》)顯示,在當前的婚戀市場中,25-33歲的男女最多。其中30歲及以下的女性用戶占比60%;30歲及以下的男性用戶占比51.9%。女性相對男性更早進入婚戀市場,婚育方麵所麵臨的年齡壓力更大。
單身青年自救平台是一傢起源於互聯網大廠的相親平台,成立於2019年,因其頭像是一個狗頭,被用戶戲稱為“二狗平台”。據其官方介紹,其用戶主要涵蓋北上廣深的互聯網大廠、金融、高校等機構的員工。
與“單身青年自救平台”將用戶定位於某個特定的圈層類似,創辦於2015年的“陌上花開HIMMR”是一個專門為985高校以及海外頂尖名校的學生與校友提供相親服務的平台,創始人是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兩位90後女生。創始人之一的月亮告訴作者,當初搭建這樣一個平台是為瞭給自己和身邊的人找對象,沒想到需求遠遠超齣預期,用戶從最初身邊的十幾個同學,到如今已經發展為幾十萬注冊會員。
“陌上花開HIMMR”的公眾號每周會有3個嘉賓來“掛牌”(即公開發文交友徵婚),對嘉賓的要求之一是必須來自985院校或者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的海外高校。即便條件如此苛刻,但公眾號的排期通常也排到瞭2個月之後。
“沒想到有朝一日會成為一門事業。”月亮嚮作者介紹,今年她們開始搭建全職團隊,並在北京、上海分彆成立瞭分公司,加上部分兼職人員,團隊規模目前已接近50人。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鬍小武曾撰文分析,根據現在普遍的大學本科畢業22歲、碩士研究生畢業25歲、博士畢業28歲的標準年齡,如果碩士畢業三年內未婚,那麼女性年齡將達到28歲。這種因為畢業年齡的推遲而導緻的婚姻年齡的延遲,成為當今大城市“剩人時代”一大主要原因。大城市所呈現齣來的高工作壓力、高生活成本與職業高流動性,讓越來越多的白領、藍領在為“三十而立”奮鬥不息,從而不得不推遲自己談婚論嫁的年齡。
花5000元去見一個相親對象
據作者瞭解,目前互聯網相親的收費方式主要分為綫上、綫下兩種。綫上的普通會員費通常在幾百塊錢,此外會有一些按次收費的項目。
在互聯網大廠工作的文婧,很久之前就關注瞭一傢相親平台的公眾號,她發現平台推送的男嘉賓少之又少,後來,一位前來“掛牌”的男醫生嘉賓吸引瞭她的注意力,她興衝衝地在平台付費瞭50元,隻為將自己的“簡曆”在綫遞交給這個男生。
然而,令她沮喪的是,由於收到的“簡曆”太多,這名男生根本都沒有點開她的那一份。按照平台的規則,50元被原路退迴來。
“太不靠譜瞭!”她嚮作者吐槽,這次失敗的經曆讓她不再相信這種相親方式,“還是迴歸傳統方式,讓身邊的朋友幫忙介紹,感覺更值得信賴”。
不過,與綫上幾十塊、幾百塊的付費相比,綫下1對1的高端會員,纔是真正的“燒錢”模式。
到瞭27歲之後,林怡想脫單的心情更急迫瞭,她也去考察瞭一圈互聯網相親機構。按照她設定的一些要求,報價均在2萬元起步,她自己默默在心裏算瞭一筆賬,就自己身邊的男同事那種條件的男生,她需要花至少6萬塊錢纔能在相親機構見上麵。
在考察瞭三年之後,30歲的她終於成為瞭一傢新型相親平台的付費會員。一次交13999元的會員費,保證安排約見4個人,平均見一個人需要花費3500元,這在行業裏算是比較低的價格瞭。
對林怡來說,當下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價格貴一些也能接受,而且這個價格包含瞭紅娘的谘詢費。她認為自己之所以單身到30歲,一定是有一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感問題或者障礙存在,希望能從紅娘這樣的專業人士處得到建議。
幸運的是,相到第二個男嘉賓的時候,她就成功牽手脫單瞭。興奮的她還在小紅書上分享瞭自己和身邊的幾個朋友30歲+脫單的經曆,獲得瞭幾百條評論和點贊,讓她驚訝不已。
與林怡相比,35歲+的王妍的相親史更加漫長。從2010年開始,她就在世紀佳緣等傳統平台上相親,從一開始幾百塊錢購買普通會員服務,到2020年在銷售的極力勸說下花13800元買下高端會員套餐,王妍依然沒有成功“脫單”。
這兩年各類相親小程序和公眾號興起之後,王妍也積極嘗試過不同的渠道來相親。在她看來,這些渠道會給人一種錯覺,讓大傢認為可以選擇的機會更多瞭,很多人甚至會看花眼,“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然而她仍舊單身至今。
作為年薪近百萬的高級白領,王妍先後在北京、深圳等一綫城市工作。高強度的工作之下,讓她很長一段時間無暇顧及“終身大事”。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王妍發現找對象越來越難。
她甚至認真考慮過,自己要不要嫁到國外去?因為國外對女性的年齡沒有這麼大的偏見,“他們會首先看到你是一個很有能力、很積極嚮上的女生,而不是關注你的年齡”。
一綫城市“優質男”稀缺
92年的上海白領蘇慧從27歲開始在網上相親,因為見證瞭親姐姐在相親市場的“殘酷”經曆,讓她認識到“越早越有選擇權”。她注意到,在上海相親市場上,女多男少的現象非常嚴重。
在上海本地一傢綫下相親機構繳納瞭近兩萬元會費,曆時3年之後,蘇慧的姐姐終於成功牽手。令蘇慧吃驚的是,這傢機構隻對女生收費,對男生則是免費,背後的原因也是由於市場上優質男生太稀缺。
事實上,不隻是上海,一綫城市相親市場普遍麵臨“女多男少”的性彆失衡現狀。在“單身青年自救平台”、“陌上花開HIMMR”舉辦的綫下活動報名時,女生的名額基本上秒光,而男生則需要“韆呼萬喚始齣來”。
以“單身青年自救平台”的數據為例,其用戶的男女比例為46:54,在廣州和深圳,這一比例懸殊更大,達到43:57。
數據來源:單身青年自救平台《2021年高學曆青年婚戀交友行為報告》
“陌上花開HIMMR”五周年用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在該平台“掛牌”的嘉賓男女比例約為29:71。之所以會如此懸殊,平台分析稱,一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男追女”社會規則,使得女生掛牌和男生應徵成為一種更為自然的認識方式;二是女性受到的年齡社會壓力大於男性,也促使她們在壓力之下選取平台掛牌這種方式;三是社會輿論對於女性的自我錶達更為寬容,女性也更擅長在聚光燈下自然地展現自己。
如前所述,畢業年齡的推遲影響瞭如今90後們的婚育年齡,一綫城市高學曆女生越來越多,或許也是造成相親市場上女多男少的原因之一。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自2010年全國女碩士首次超過男生起,至2020年這十年中,僅2017年碩士研究生的男生比例超過女生0.12個百分比,其餘年份都是女生比例高於男生。例如,2020年碩士研究生女生占比52.53%,本科生女生占比53.7%。
此外,很現實一點是,在相親市場上,年齡這一評價尺度對於女生而言會苛刻許多,成為女生“被剩下”的主要原因。前述《交友報告》顯示,女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均收到的申請次數和申請他人時的被通過率,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但37歲之後,女生的申請通過率和收到的申請數又會突然逆勢迴升。
數據來源:單身青年自救平台《2021年高學曆青年婚戀交友行為報告》
“陌上花開HIMMR”在這方麵的數據大同小異。其五周年用戶報告顯示,29歲成為女性的一個關鍵分水嶺,29歲之後女性應徵者成功率呈顯著下降趨勢,早於男性的33歲,這與當前社會都市女性麵臨的年齡焦慮交相輝映。但焦慮是暫時的,35歲之後,女性應徵者的成功率齣現反彈。
數據來源:陌上花開HIMMR五周年用戶報告
月亮對作者分析稱,在擇偶標準上,大傢還是會受到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例如男生更關心女生的年紀,女生則更關心男生的身高。但一些可喜的變化是,35歲以上的女生受歡迎程度大幅提升,主要原因在於一些優秀女生在35歲之後,對於年齡這件事情會更加自信和認同;另一方麵她們的經濟條件、眼界都已經相對成熟,會更加純粹地去追求感情。
對於相親市場上女多男少,尤其是優質女性多於男性這個話題,月亮也給齣瞭自己的見解。她提到,社會輿論對於優質男生的標準其實更苛刻,女生隻要外貌端正、有一個良好的學曆和不錯的收入,就會被定義為優秀。但是對於同樣條件的男生,社會的評價尺度裏還會增加“是否有房有車”等條件。
嚮上兼容與嚮下兼容錯配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始終存在“男下娶,女上嫁”的擇偶梯度。簡單來說,男生可以嚮下兼容條件不如自己的女生,女生則隻會嚮上兼容比自己條件好的男生。這樣就導緻兩種適婚人群在婚姻市場上存在割裂:大齡優質女性嫁不齣去、經濟實力較差的男性娶不到老婆。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對作者提到,一綫城市的單身女性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收入也比較高,能帶給自己比較舒適的富足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她對結婚沒有什麼緊迫感,對於另一半的要求也比較高,寜缺毋濫。“寜願要幸福的單身生活,也不要蹩腳的婚姻。”
學者鄒小華、李明檜在《勞動力市場分割與大城市“剩女”》一文中則提到,不能簡單地把大齡優質未婚女性較高的擇偶標準歸結為她們的觀念問題或者是“拜金”行為,而應該看到這實際上是社會結構的原因。
在他們看來,在中國以二元戶籍製度為基礎的勞動力市場的多重分割,造成瞭薪酬製度、就業製度以及社會保障製度的差異,使得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城市勞動力以及農村勞動力很難流入城市中較高層次的勞動力市場,也就難以享受高層次勞動市場所具有的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各個方麵的社會福利。而處在較高層次勞動力市場的大齡優質女性,不願意選擇較低層次勞動力市場的男士作為其配偶,在沒有滿足其期望指標的男士齣現的情況下,她們寜願單身。
鬍小武也提到,從根本上看,中國城市“剩人社會”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於社會競爭加劇而導緻的平均學曆提升和工作年齡推遲。與此同時,還在大齡時期承受著城市高房價、高工作負荷、高生活成本壓力,更糟糕的是,越來越多的大齡青年必須麵對城市性所産生的低社會交往頻率、縮小的交往圈、異變的婚戀觀、擇偶觀等殘酷的社會現實,這也讓成韆上萬的都市青年陷入瞭一個“高壓力、低交往、難交往、高壓力”的惡性循環漩渦。
“如果要打破這種’剩人怪圈‘,還需要從就業觀念、住房保障、婚戀觀念、價值觀等層麵進行係統的改變。”鬍小武稱。
林怡嚮作者坦承,不會考慮去嚮下兼容,因為自己的站位還不夠高。“等我財務自由瞭應該可以吧!”她笑稱。
(文中小苒、林怡、文婧、王妍、蘇慧均為化名)
騰訊新聞齣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