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9:51:53 PM
今天,“取消商品房公攤麵積”又被頂上熱搜第一。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洪洋建議, 取消商品房公攤麵積,並將實際的公攤麵積成本核算到實用麵積之中。
“公攤哪些麵積,公攤多少麵積都是一團迷霧,隻能由開發商‘信口開河’,而業主毫無申辯權力。”
網友們紛紛熱捧,“這是這兩天看到最棒的建議之一!是實實在在代錶人民的發言。”
我們不禁要問,取消公攤麵積為何這麼難?
買房人,苦公攤麵積久矣!
在相關微博下,網友們瘋狂吐槽自傢不閤理的公攤收費――
“100�O的房子兩個電梯,最後到手70多�O。”
更離譜的,是55�O的房子,到手套內僅有35�O,得房率僅為63%。
這位網友買的大概率是公寓。
剛需們被房價逼上高樓的同時,也會發現高層住宅的公攤麵積往往更高――
113�O的建築麵積,到手竟然隻有68�O,得房率僅為60%。
這相當於四成的錢都花在瞭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
在這場自發形成的公攤麵積“大型比爛現場”,甚至還有網友默默吞下瞭對自傢開發商的抱怨,奇妙地感受到瞭“一絲絲安慰”――
“本來想進來噴一噴某科的新房公攤25%,看到前麵30%的居然感到瞭安慰。”
在這條評論下,還有無數的網友不斷湧入,在奇怪的地方開始攀比起來――
“我的小區34%”,“我們這小區40%”......
這個惹人生厭的“公攤麵積”,包括電梯井、樓梯間、共用牆體、變電室,乃至值班警衛室等等。具體每個城市,甚至每個小區的計算範圍還都不太一樣。
至於什麼是“閤理的公攤麵積”,法律對此沒有上下限的相關規定。
因此,隻能通過市場的力量對此進行約束。
例如,彆墅的公攤率通常在1%-8%,普通住宅大概在8%-20%,超高層住宅和北方高層住宅,公攤率甚至可能高達30%。
難以想象,發展瞭二十多年的中國房地産,已經是個能夠拉動中國GDP增長25%左右(包括多輪傳導效應)的成熟産業。
而這樣的龐然大物,竟然連最基本的産品配套法律體係還不健全。
也難怪洪洋在這次提議中,也感到驚嚇――
“在商品房銷售中附加公攤麵積是全國普遍現象。 最可怕的是公攤麵積缺乏法律依據和製度約束。”
缺乏約束,又蘊含極大利潤的灰色地帶,會滋生齣什麼樣的怪像?
有這麼一個都市怪談:
每個小區所有房子的公攤麵積加起來,一定會超過這個小區的實際公攤麵積。
這或許就是1+1>2的威力吧。
含糊處必然會産生牟利的灰色空間,而人心的貪婪和資本的逐利性,是無法依靠自律得到約束的。
不要忘瞭《資本論》的那句話:
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他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
不妨以一綫城市的平均房價5萬/�O計算,一個小區兩韆戶,隻需要在每戶的公攤麵積上增加0.1�O,一韆萬的龐大利潤就此憑空産生。
至於開發商會不會“高抬貴手”,僅僅薅0.1�O的羊毛?那你可能想多瞭。
要論這方麵最齣名的,莫過於2010年的山東高密樓盤“貴賓首府”。
這個盤得房率隻有48%,被戲稱為“史上最牛”的公攤麵積――買瞭85平的房子,到手居然不到50平。
央視播齣後,全國嘩然。
麵對維權,開發商一臉無辜,“法律對於公攤上限沒有規定。”甚至口齣狂言:“你們一百年都退不瞭房。
山東省高密市房地産開發管理辦公室主任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監管我們是不管的,怎麼賣都可以”。
時隔11年,類似事件再次上演。 2021年9月,山東青島的維多利亞灣六期收房,也因為高達46%的實際公攤率刷瞭屏。
有業主買瞭146平米的房子,實際使用麵積居然僅為78平米。也就是說,差不多有一半的錢,都用來買所謂的“公攤麵積”瞭。
官方迴應錶示確有此事,原因在於“超高層住宅牆體厚度大,占用瞭公攤麵積,同時一二樓不參與公攤分配。”
嚯!這年頭買房,不多長幾個心眼,還真不敢輕易花錢。
然而,山東的舊版閤同並不要求標注公攤麵積,僅僅規定瞭建築麵積的大小,因此,這個啞巴虧,業主們似乎隻能打落牙齒含血吞瞭。
除瞭做大公攤麵積,還有伴隨建築麵積而生的一係列衍生收費,也讓買房人頭大不已。
例如,公攤麵積憑什麼算進精裝修費用?是樓道還是垃圾房,需要動輒三四韆一平的裝修標準?這是黃金做的垃圾桶嗎?
再比如,北方常見的供暖費為何也要按照建築麵積繳費?
物業費又憑什麼不按照公攤麵積收費?
部分開發商偷偷把停車場等可以盈利部分也納入公攤,轉過頭來再高價賣齣,這是一地兩吃?
再退一步講,如果硬要說“小區是我傢,貢獻靠大傢”,那電梯、樓道、門廳的廣告收入是不是也要算業主一份?
有多少人,是真正收到瞭你們小區豐巢快遞櫃、電梯廣告、樓道廣告的錢?
怎麼到頭來,交錢有份,收錢倒把業主們給忘瞭呢!
取消公攤麵積,究竟會有什麼影響?
有些言之鑿鑿的理中客會自發跑齣來教育網友:
“換湯不換藥,取消公攤房價就會暴漲...”
“你以為開發商是傻子嗎?取消公攤,我們的公共麵積就會變得超級小!”
......
確實,取消公攤麵積,單位麵積房價會在原基礎上大漲。
例如,一套單價5萬的100�O房子,如果按照套內麵積70�O房子計算,單價會暴漲至7.1萬元/�O。看起來,對於人們的心理衝擊極為巨大。
但換一個角度想,單價上漲而總價不變的話,這種“脫水房價”反而有利於讓地方警惕房價大漲,更有動力進行房價管控,而不敢再把刺激房地産作為短期經濟發展的手段。
此外,按照“套內麵積”計算,對於國傢而言,有利於國內房價與國際房價接軌,真正做到在數據上把“注水豬肉”脫水。
簡單來說就是, 帶殼核桃15元一斤,去殼核桃20一斤。
對於普通人而言,更是減少瞭被坑的風險。至少能夠做到“把錢花得明明白白”。
至於第二點――“開發商將會極力壓縮公共麵積,樓道窄得走不瞭人,電梯、樓梯等設施質量會大幅下降”。
事實上,這些論調早在香港推進廢除建築麵積,按照“實用麵積”計價時,就從以開發商為代錶的反對派這邊齣現。
內地開發商們能想到的一切用作托詞的藉口,這些大佬們全都說過。
不過,這種事情不會上演。因為,對於樓道寬度,消防標準會有規定,也要符閤技術規範。
即使是現在有公攤麵積的前提下,開發商也不會以超齣標準的配置安排,而是卡著標準進行。
所以說,以上這些,都是多慮瞭。
在人民留言闆上,來自全國各地對於公攤麵積的抗議聲浪頗大
對於這個現狀,媒體和業主也迫切地希望做齣改變,對此的討論幾乎跟房地産稅一樣,成為瞭“月經話題”――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齣來刷一次屏,但遲遲沒有動靜。
2018年,新華社等媒體曾多次發文,質疑公攤麵積,如《“公攤麵積傷民”矛盾亟待求解》《買100平米得70平米:公攤麵積7大亂象》,引發全網大討論,相關微博話題討論度過億。
文章用詞尖銳:“全世界隻有中國房子有公攤麵積!簡直是勞民傷財。”“取消公攤麵積呼聲不斷,阻力究竟來自哪兒?”
今年2月13日,權威官媒《半月談內部版》發錶《彆再讓買房像開盲盒》,指齣:
“取消公攤麵積可以從源頭上避免大量矛盾與糾紛,應探索用套內麵積替代建築麵積計價。
為減少相關社會矛盾發生,當前亟須提高房地産市場透明度,將取消公攤麵積納入規劃中,長遠籌謀、穩步推進。”
中國內地房地産師從香港。
開發商空手套白狼的本事,師承香港;不吃不喝十幾年纔買得起樓的房奴,也是北上的“香港貨”。
“公攤麵積”作為香港樓市的傳統,在九十年代被內地開發商發揚得極其光大。
當前,國內除瞭重慶和海南以外,其餘城市都是按照建築麵積計價。
即使放眼全球,也僅有台灣和內地還在使用“建築麵積”這個概念計價――
沒錯,即使是我們的“祖師爺”香港,也因為民眾意見太大,早在2013年就取消瞭公攤麵積。
2013年,香港齣台新規,要求房屋交易需以“實用麵積”作為計價標準。
對於不按照“實用麵積”標注的開發商,還可能吃上官司,被罰款100―500萬港幣,並判處3―7年監禁。
我們的房地産祖師爺已經走在前列,並且難得在某一方麵做瞭榜樣。
可以說,取消公攤麵積,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民心所嚮。希望這一惠民政策,能夠盡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