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0/2022, 5:02:16 PM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硃藝藝 杭州報道
5月9日,上海市黃浦區五裏橋街道居民的一封訴求信在網絡上流傳。
這封訴求信中,來自五裏橋街道融創濱江壹號院小區的居民指齣,“自封控以來小區發生瞭多起疑似假陽案例,核酸檢測工作部分均由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異地或黃浦)完成,在此實驗室測齣的陽性報告中,齣現多例假陽報告”。
該居民舉例提到,“在2022年5月5日,小區發生瞭多起疑似假陽案例,均由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負責檢驗,核酸樣本顯示陽性報告,(同步抗原均為陰性),5月6日在未知前一天檢測結果的情況下,部分居民下樓參加日常核酸,結果均為陰性。5月6日我小區數位居民被轉運方艙,進入方艙由專業醫療機構檢測,反饋復測結果也均為陰性。”
基於上述情況,融創濱江壹號院小區居民對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提齣瞭質疑。
根據公開信息,“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全稱是“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該實驗室是由潤達醫療(603108.SH)、巨星醫療(2393.HK)等機構共同創建的醫學檢驗實驗室。
受市場消息影響,5月5日至5月9日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停的潤達醫療,5月10日開盤下挫逾7%,截至收盤下跌3.96%,報11.63元/股。
潤達醫療、巨星醫療為涉事檢驗機構金主
根據公開信息,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是上海市虹口區內的一傢重點醫療服務企業,成立於2017年9月,法人為鬍春穎,注冊資本3000萬元人民幣,該公司由上海中科潤達精準醫學檢驗有限公司(簡稱“上海中科潤達精準”)100%持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企業工商信息進一步查詢,上海中科潤達的大股東上海中科潤達精準由潤達醫療(603108.SH)持股48.43%,巨星醫療(2393.HK)旗下的上海安百達投資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持股37.04%,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持股5.03%,此外,潤理供應鏈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持股4.75%,另外,上海潤瀠企業管理閤夥企業(有限閤夥)同樣持股4.75%。
2020年4月,“上海虹口”官方微信曾發文提到,“注冊於虹口區的上海中科潤達精準醫學檢驗公司,是上海市具有資質的十傢檢測機構之一。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是由中國科學院、潤達醫療和巨星醫療攜手共建的以精準檢驗為主導、創新模式為特色,學術交流為平台的綜閤性醫學檢驗實驗室。”
上海中科潤達精準官網也介紹,“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作為第一批100%符閤通過上海市臨床檢驗質量控製中心《2020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能力驗證》實驗室,2020年3月18日臨危受命,成為輸入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受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中科潤達嚴格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樣本進行檢測服務。中科潤達新冠核酸檢測能力可達5000例/天,目前實驗室平均日檢測量為2500例/天,先後為上海市虹口區、黃浦區、奉賢區、崇明區疾控中心及全市公檢法機構提供新冠核酸篩查服務”。
搜索潤達醫療的曆年年報,也能發現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以及上海中科潤達精準的一些關鍵信息。
2017年9月22日,潤達醫療新設全資孫公司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並將其納入閤並報錶範圍。
另據財報,潤達醫療披露,2021年總營收88.60億元中,第三方實驗室業務收入3.53億元。
這筆收入,由上市公司下屬的兩傢第三方實驗室上海中科潤達精準及黑龍江龍衛精準檢驗中心貢獻,2021年,該部分業務實現營收3.5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5.60%,主要係新冠檢測業務帶來的業績增量和常規檢測業務的逐步恢復。
在此之前的2020年,上海中科潤達精準和黑龍江龍衛精準檢驗中心也為潤達醫療貢獻營收1.57億元。
“假陽”報告謎團待解
為什麼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會齣現多例疑似假陽報告?是檢測樣本遭到汙染還是該實驗室的檢測準確性存疑?
5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次撥打上海中科潤達精準官網的公開電話,一直顯示“正在通話中”,而潤達醫療證券事務部電話則語音提示“已關機”。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檢驗科梅闖闖、譚俊青曾在《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後,新冠核酸假陽性原因分析及預防》一文中,從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後三個方麵分析瞭核酸“假陽性”的可能原因。
該文提到,檢驗前有多個環節易産生假陽性,“首先是實驗室的管理、製度及人員能力,實驗人員嚴格遵循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各項規章製度,是預防實驗室汙染的一個重要前提;其次是實驗室的結構,實驗室各區之間需相對獨立的結構,各區物品不混用,僅通過傳遞窗傳送物品,且單一方嚮流動。特彆是樣本處理區,需保證與其他區之間不存在除傳遞窗之外的連通,諸如牆壁之間的縫隙這些小地方也要經常檢查,防止氣溶膠汙染……最後,臨床取樣環節,比如新冠疫苗導緻的假陽性,在疫苗中的核酸片段被完全降解前,若人體錶麵或衣物殘留的核酸片段汙染樣本,在高靈敏度的PCR擴增後很可能産生假陽性結果。”
梅闖闖、譚俊青在上文中還指齣,在檢驗中易産生新冠核酸假陽性的環節更多,較為常見的有5種質控品汙染樣本交叉汙染擴增産物汙染試劑汙染氣溶膠及剋隆質粒的汙染。
如針對樣本交叉汙染,該文分析認為,“目前大部分實驗室檢測量都較大,在加樣及提取過程中易産生交叉汙染,特彆是重點人群(如隔離人員)樣本和一般健康篩查人群樣本一同檢測時,更易産生假陽性。”
而針對氣溶膠汙染,該文分析認為,“由於目前各實驗室檢測量均較大,在樣本的各種混勻、加樣、提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産生氣溶膠,若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樣本假陽性的汙染。”
5月10日,一傢生産新冠核酸檢測試劑廠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大規模組織人群進行新冠核酸檢測的情況下,難免會有假陽的結果齣現,而且,試劑運輸、保存、取樣等多種外在因素,都可能導緻樣本産生假陽性的結果,最好的情況就是多次檢測,復核結果”。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分析指齣,“核酸檢測假陽性,可能由於標本間的交叉汙染,或者是擴增産物遺留汙染,從現有的情況,很難判斷背後具體原因”。
5月10日,上海發布官方微信發文則錶態,“針對網上部分市民對核酸檢測結果的情況反映,已開展對相關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調查,如果發現違法違規問題,將依法依規從嚴查處,決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