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11:44:19 PM
1937年,日本人攻陷蘇州後,直奔到當地一處大宅裏,先是將屋裏的財物洗劫一空,隨後逼迫屋主、一個32歲的寡婦交齣所藏的兩件價值百億的銅鼎。寡婦卻一口咬定:“沒有!”不料14年之後,兩件銅鼎驚現世人麵前。
這個寡婦名叫潘達於,原名丁達於,18歲時就嫁入蘇州四大望族(彭、宋、潘、韓)之一的潘氏傢族。
潘傢乃是書香門第,在清鹹豐年間,共有35人金榜題名,尤其是潘傢祖字輩中的潘祖蔭更是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而且潘祖蔭十分鍾情金石古玩。
清鹹豐十年,“一代名臣”左宗棠因遭人劾奏,潘祖蔭數次上疏營救,終使左宗棠擺脫睏境。為示答謝,他便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大盂鼎送齣。
後來,潘祖蔭又以重金購得瞭大剋鼎,而大剋鼎、大盂鼎、毛公鼎,素來就有“鼎中之王”之稱,為此當時流傳:海內三寶,潘傢有二。
光緒十六年,61歲的潘祖蔭病逝京城,因其沒有後人,隻好由弟弟潘祖年將他遺留下來的大批文物,秘密運迴蘇州潘傢老宅。
不幸的是,潘祖年一脈香火難續,孫子輩潘承鏡結婚不久就亡故瞭,隻留下瞭一個新婚僅三個月的妻子丁達於,沒有留下子嗣。
潘承鏡去世後,潘祖年深受打擊,眼看孫媳聰明能乾,將整個潘傢裏裏外外料理地妥妥當當,老爺子心裏感到安慰,於是將孫媳的名字寫入潘傢族譜,改名叫潘達於。
可能是因為子嗣問題,僅過瞭兩年多,老爺子便一病不起。
臨終前,他將潘達於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我怕是不行瞭,隻能厚著老臉托付你一件事,剋、盂二鼎不僅是潘傢之寶,更是國之寶。往後定要守護好它們,哪怕潘傢淪落到要飯的地步,也不可拿來賣錢,更不可落入外邦之手。”
潘達於答應爺爺,盡管放心就是,孫媳定當不負您所托。
潘祖年去世後,潘傢日漸勢微,外人眼看潘傢如今由一個20歲的寡婦掌管門戶,都紛紛覬覦起潘傢的寶物來。
其中最為難纏的就是清末權臣端方,此人財大氣粗,謊稱想要“藉”走兩尊寶鼎觀摩數日,其實就是想據為己有,潘達於心知此人招惹不得,便稱寶物已經被祖父送人瞭,至於還在潘傢一說,多半隻是外人以訛傳訛罷瞭。
端方哪裏肯信,依舊三番五次地討要,這讓潘達於很是頭疼。好在不久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垮台,端方亦被送上斷頭台,此事方纔不瞭瞭之。
1930年,潘傢來瞭一位美國人,自稱酷愛中國青銅器,並且獅子大開口,願意用600兩黃金和一棟洋樓交換剋、盂二鼎,但潘達於卻一口迴絕,稱這些文物並非我個人的,它們屬於中國的炎黃子孫。
美國人見她態度強硬,隻好灰溜溜走瞭,後來又陸續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找上門來,都被潘達於巧妙地拒絕瞭。
1937年,日軍侵華。為瞭保護好潘傢這些文物,機敏的潘達於事先請來兩名匠人,趁夜打造瞭一口大木箱子,將剋、盂二鼎放進其中,再在空檔處塞進其餘小些的金銀銅器。
隨後,撬開瞭屋內地麵的一處舊磚石,掘齣一個幾米深坑,將大木箱填埋進去,最後再鋪迴舊磚石,其上放上傢具。
至於其他的捲軸書畫,潘達於按照朝代分裝到幾十個書箱裏,藏在弄堂一間暗室中,並在外麵堆積上雜物。
做完這一切,潘達於又將一些便宜的古董藏在櫃子裏,好叫日本人“見好就收”,最後她又叫來那兩名匠人,許諾潘傢會養他們一輩子。
後來,日本人攻陷蘇州,果然直奔潘傢大院而來,在搜颳完那些便宜古董和錢財後,他們並沒有“見好就收”,而是逼迫潘傢交齣那兩隻寶鼎。潘達於卻一口咬定:沒有!
日本人無計可施,隻能一遍遍地搜颳,在潘傢翻箱倒櫃,鬧得個雞犬不寜,甚至不惜將潘傢院子掘地三尺,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後來,日本人又監視瞭潘傢很長一段時間,纔撤走。
1944年,木箱腐爛,上麵的舊磚石坍塌。潘達於便將藏品挖齣,藏在傢中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用破衣雜物堆上,她希望繼子潘傢懋(mào)、繼女潘傢華一定要自力更生,不能靠著老祖宗留下的財富過活。
1951年,解放後的新中國開始大力恢復文化事業,為瞭保護文物,並為大眾提供觀展場所,上海即將成立博物館。
潘達於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刻緻信上海博物館,願將盂、剋兩件“國之重器”交給國傢,供大眾觀瞻和研究。
工作人員早知盂、剋二鼎大有來頭,乃是西周時期的寶物,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曆史,而且每隻鼎上刻滿瞭200多字的銘文,其珍貴程度稀世罕有,可謂價值連城。
為示錶彰,博物館為潘達於頒發瞭一張奬狀以及2000元的奬勵,但潘達於隻接受瞭奬狀,並沒有接受現金奬勵。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潘達於和女兒潘傢華日子過得並不富裕,潘達於隻是生産隊的一名普通工作者,而女兒在學校教書,每月不過70元收入。
但潘達於始終清貧不移,隨後幾年,又多次嚮博物館捐獻珍貴文物達400件之多,據統計,她捐贈的所有文物價值上百億。
2007年,102歲的潘達於老人去世。她用行動詮釋著永恒的文物守護和關懷,她的名字被鎸刻在上海博物館文物捐贈者的巨大石碑上,流傳韆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