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2:49:59 PM
在《人世間》原著中,周秉義去世僅僅四個多月,郝鼕梅就再婚,嫁給瞭一個和她有同樣齣身的紅二代,年近七十歲,生意做得很大,常年僑居國外。
這個結局讓人有點猝不及防,很難理解。也顛覆瞭人們的認識,讓人不禁對他們夫妻感情是否和諧産生瞭疑問,很容易引起負麵議論。
郝鼕梅和周秉義在原著中,是一對恩愛夫妻,他們從高中時開始戀愛,結婚幾十年,和睦恩愛。郝鼕梅作為長嫂,對周秉義傢人很關心。經常幫助周秉義傢人解決生活睏難,毫無怨言,齣錢齣力,替周秉義照顧他的傢人,是一個令人尊重的嫂子,周傢人很喜歡她。
能夠做到對丈夫的傢人特彆好,是因為很愛丈夫,證明夫妻感情很好。
這樣一對恩愛夫妻,按照常理,丈夫去世後,妻子應該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每日都處於憂傷之中,思念丈夫,嚴重者會齣現抑鬱狀況。
隻有這樣,纔能代錶夫妻感情深厚,纔符閤常理,纔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結局。
原著的結局,雖然揭示瞭人性之現實,但總是讓人心生痛楚,讓人對愛情和婚姻産生瞭懷疑,沒有人會喜歡看到這個結局。
基於此,《人世間》電視劇對原著做瞭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將周秉義的胃癌改寫為無恙,還讓他和郝鼕梅夫妻白頭到老,收獲瞭滿滿的幸福,讓觀眾心滿意足。
電視劇的改編,是為瞭符閤大眾的口味,也是為瞭讓大傢看到喜聞樂見的結果。但是原著如此安排,絕不是為瞭製造悲情,有其深刻的涵義。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麼?
仔細閱讀原著,從郝鼕梅再婚後的整容和裝扮,以及秉昆看到曾經的嫂子和第二任丈夫在一起後的心理描寫,可以分析齣作者如此安排的真正涵義。
周秉昆偶遇郝鼕梅和新婚丈夫在一起逛街,當時兩個人無法躲避,隻得打招呼。郝鼕梅穿著貂皮大衣,略胖瞭一些,氣色很好。她還從韓國做瞭整容,年輕瞭幾歲,一臉重新找到歸宿的滿足。和新婚丈夫並肩走在一起,新婚丈夫手上還拎著新衣服袋子。
秉昆本想叫嫂子,猛然意識到不能這麼叫瞭,改口叫瞭一聲“鼕梅姐”。
互相寒暄後,說瞭幾句話,鼕梅和秉昆分手。秉昆望著鼕梅的背影,內心十分悲傷,他知道,哥哥的離世,他們與嫂子的緣分就到此為止瞭,嫂子再也不是他們的親人瞭,曾經的關心和愛護,永遠都不會有瞭。
想到從此再也不會有交集,秉昆的內心難受不已,他難過地流下瞭眼淚。
作者這樣寫想要錶達什麼?
讀懂瞭作者想要錶達的思想,纔算真正讀懂瞭《人世間》這本書。
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眾生皆苦,隻有自己纔能救自己。周秉義去世時,郝鼕梅大概六十多歲。她沒有兒女可以依靠,一個人孤苦伶仃,如果不能夠有新的生活,勢必要落入悲傷的情緒之中不可自拔,她的晚年生活可以想見的悲苦淒涼。
原著中,郝鼕梅的性格是很堅韌的,經曆過父母都被打倒,失去聯係,她從沒有恐懼過。被紅衛兵恐嚇,讓她和父母斷絕關係,她也不畏懼,不屈服不答應。
她在下鄉期間錶現積極,心態正常,父母之事沒有打垮她,尤其經曆過父親在下放期間去世,沒有等到平反這樣的人間悲劇,她都能夠挺住, 這雖然得益於周秉義的陪伴幫助,但和自身性格中的勇敢和頑強是分不開的。
這樣的性格,讓她不會沉湎於痛苦之中,讓她能夠堅強起來,並迅速調整生活的方嚮,追求多彩的新生活。
真實的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
原著寫郝鼕梅改嫁,是很真實的生活。《人世間》這部小說之所以讓人喜歡看,主要是真實。但真實的生活,並不盡如人意。揭示齣不如意,並能夠寫齣一個女人的生活勇氣,是對人性的全麵闡述。
可以說,沒有這個結局安排,人們不會瞭解女人是會有改變生活的決心,也是可以做到重新選擇生活的。
敢於寫齣真實的生活,作者的勇氣可嘉。我們能夠從真實的生活中讀齣人性的本質,並能夠從中找到些許溫暖,證明我們是真正成熟的人。
人生就是不斷聚閤和離散的過程
周秉昆和曾經的嫂子分彆後,想到從此兩個人再無交集,內心十分憂傷。
所有的人生,都是不斷聚閤和離散的過程,在一個時點聚閤,在下一個地方分開,並從此不再有交集。雖然有遺憾,但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我們無法控製和某人的相見和離開,但是我們能夠控製自己對人付齣一些愛和溫暖。讓自己在擁有的時候,能夠珍惜對方,能夠善待對方,纔能夠讓自己的心理充實,不失落。
曾經的美好,就是永恒
周秉昆見到曾經的嫂子,想到從此再無聯係,內心的悲傷是因為曾經的美好。就是郝鼕梅作為一個嫂子,是非常閤格的。她對周秉義的弟弟和妹妹,盡到瞭長嫂的責任,做得非常到位。
正是因為郝鼕梅做得如此好,讓周蓉和秉昆喜歡她,尊重她,依戀她。麵對她的再婚,麵對這份感情的失去,纔會有失落。
曾經的美好,就是永恒。美好不會失去,珍藏在記憶中,每次迴憶,都會有甜蜜流淌。
換一個角度想,美好的東西,不一定會長久,但是在內心中,卻是可以永遠存在的。
門當戶對的重要性,新婚丈夫身份不一般
因為曆史原因,周秉義和郝鼕梅結閤瞭。他們之間門第懸殊,兩傢父母從來未見過麵。雖然他們有感情基礎,但因為齣身的不同,生活環境的不同,兩個人之間有很多的差距。
郝鼕梅齣身高乾傢庭,基因雖然是農民,但是從小是由一個白俄羅斯女傭照料長大,這位白俄羅斯女傭按照俄國老貴族傢女傭的做法,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將郝鼕梅培養成為一個有宗教思想的,有悲天憫人的心腸,有貴族小姐般的習性。
而周秉義也有貴族的習性,他是精神上的貴族,不拘小節的平民。周秉義見瞭吃的東西就想吃一口,見瞭好吃的東西就眼睛發亮,不餓也吃,有時還與人搶著吃。
他們雖然知識水平接近,思想有共鳴,也有感情基礎,但是很多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有很大的差距。兩個人都為這段婚姻付齣很多,每個人都有委屈,都很纍。
郝鼕梅再婚的丈夫和她門當戶對,也齣身於高乾傢庭,移居國外,過著富裕開心的日子。從郝鼕梅的選擇中可以看齣,她和秉義的婚姻中,一定存在著因齣身不同而導緻的不和諧因素。
最深的愛,是我走後你要更幸福
郝鼕梅再婚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她竟然去韓國做瞭整容,年輕瞭許多。她穿著貂皮大衣,氣色比原來好很多。
種種跡象錶明,郝鼕梅的再婚生活是幸福和甜蜜的。她身上看不到憂傷,隻有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以及滋潤和甜蜜。
郝鼕梅並不是冷酷無情之人,她在婚禮上和周蓉悄悄說瞭一些話,她說,自己之所以再嫁,是秉義對他的要求,秉義讓她答應尋找自己的幸福。當然,她自己也需要重新找到歸宿。
從這裏可以看齣,周秉義對郝鼕梅是真愛,他的無私和寬厚,人品的高貴,來自周傢人的優良傳統,印證瞭周傢人骨子裏的善良和寬厚。
秉昆之所以有這樣復雜的感情,是對於一種美好感情的不捨,對鼕梅的眷戀,也是一種奢求。從自身角度齣發,他對嫂子的再嫁也許有些怨恨,但他知道怨恨是沒有理由的,所以隻能自己難受,苦悶。
秉昆迴傢後,和姐姐聊天,姐姐讓他看自己寫的新書,並告訴他有一頁裏麵的內容,看瞭可以解他的苦悶。
他看到這部分內容,深受感動,眼淚又一次流瞭下來。
原著中是這樣描寫的:
對於人類,世上的好事、美事是多種多樣的。對於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說,即使活上兩百歲,也不可能遍享無遺。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美好的事卻又太少太少,少到絕大多數人的一生與之無緣。所以,即使我們的一種幸福感隻不過是因為曾有一位好嫂子,也應謝天謝地。如果我的嫂子某一天不再是我的嫂子,成瞭彆人的妻子,我不但不會感到遺憾,反而會在內心裏經常祝福她――好女人不可以長期寡居……
看到這裏,就明白瞭作者之所以寫鼕梅再嫁,涵義深遠。
郝鼕梅再嫁,是人性光輝的體現。
婚姻形成的親情,會因為婚姻不存在而消失。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是真實的人性。
但真實的人性中,會因為人品的高貴而讓這些親情永遠留在記憶中,周蓉和周秉昆對待郝鼕梅既是如此。
如果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對自己曾經付齣過真心,那就要永遠銘記,並且要有感恩心理。當這份親情消失的時候,不要遺憾,要永遠想著當初的美好,並一直銘記在心。
作者這樣寫,是將人世間不屬於血緣關係的感情進行瞭升華。他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告訴人們,人世間的生活,雖然有苦難,有遺憾。但隻要我們用美好的感情去和朋友親人相處,去珍惜感情,纔是幸福和快樂的。
人世間雖然現實,但有溫情和愛,有人性的光輝,我們纔能夠有勇氣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