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3:42:36 PM
漢末三國時期軍閥爭霸天下,為何後到瞭魏晉時期朝局卻被士族把持?
確實,漢末到三國的時候雖然士族還是占據瞭一定的優勢,但是寒族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齣人頭地的機會,且士族的勢力也被掌握軍權的豪強們打壓。
在亂世裏,誰拳頭大誰掌握話語權。
那麼,為什麼到瞭魏晉時期又完全變成瞭士族當道,沒有任何寒族立錐之地呢?
分析瞭一下,主要還是因為曹不隨蕭規,魏文帝曹丕繼位後,大麵積的修改或放棄瞭魏武帝曹操時期實行的政策。
首先、刑法的修改,從嚴刑峻法到輕刑除禁
曹操實行嚴刑峻法是有現實需要的。
第一,
因為漢末以來各地動亂不休,流民、亂民或茲擾生事或聚眾生亂,
亂世用重典
纔能用最快的速度恢復社會秩序。
第二,為瞭抑製豪強和士族的勢力。
用嚴酷的刑法來製止漢末以來豪強兼並成風,以防民不聊生,“勿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顯然曹操非常明白,如果任憑豪強兼並土地,造成的後果就是小自耕農需要承擔更沉重的賦稅,時長日久,必然會造成動亂;
第三,嚴刑峻法也是為瞭保證吏治清明
。
可以說,配閤屯田製,曹操的嚴刑峻法對於抑製漢末以來豪強和士族兼並土地,打壓豪強和士族的實力是比較成功的。
但是魏文帝曹丕繼位後,卻放棄瞭曹操時期抑製豪強和士族兼並土地的高壓政策,而是
大興儒學,輕刑薄賦,不得不說,曹丕這些政策從錶
麵上是沒毛病的,如果換個朝代,可能還意味著又一個盛世即將到淚,然而,對於漢末三國已經形成瞭一個勢力集團的士族們來說,一旦有瞭喘息的機會,就會捲土重來。
其次,用人製度上的改變是最大的根源。
曹操時期分彆於
建安十五年
(210年
)
頒布《唯纔是舉》,
建安
十九年
(
214年
)
頒布《赦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
建安二十二年
(
217年
)
頒布《舉賢勿拘品行令》,這就是有名的“求纔三令”,一反漢末以來或沽名釣譽或士族為先的狀況,任人唯賢,唯纔是舉,不以齣身論英雄。
曹操
一時間,天下英雄誌士紛紛投奔到曹操麾下,三國鼎立時期,也是以曹魏的人纔最盛。
這種不拘一格降人纔的政策,也是曹魏後來統一三國的重要根基之一。
然而,到瞭曹丕的時候,卻為九品中正製所取代。
九品中正製是對東漢時期實行的察舉製的一種修正,也是曹操時期人纔政策的一個總結。
為什麼這麼說呢?
東漢時期的察舉製到瞭後麵完全被士傢大族所掌控,到瞭後期已經完全沒有推舉人纔的功能,齣現瞭諸如“舉秀纔,不知書;舉孝廉,父彆居”的笑話。
所以曹操三次頒布求賢令的原因即在於此,正常的提拔渠道已經完全無效,隻能用這種比較籠統的政策和口號來大規模招攬人纔,或經試用或看名聲來判斷是否為人纔。
這其實就造成瞭兩個後果,
一個是雞鳴狗盜、沽名釣譽之徒混雜其中,很難辨彆誰纔是真人纔誰又是濫竽充數。一個是造成瞭人力和物力的極大浪費,供養和甄彆投奔過來的人纔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
即便是曹操也不堪重負。
荀��
所以,
曹操鼓勵麾下已經被鑒彆齣真本事的人纔們推薦自己認識或聽聞的人纔給自己。
比如荀��就推薦瞭荀攸、郭嘉、戲誌纔等人,郭嘉又推薦瞭劉曄等人。
這種
名士舉薦
是在沒有形成一套係統的有效的選拔機製之前不得不為之的無奈之舉。
隨著曹丕繼位,曹魏政權日趨穩定,就很需要一種長期的人纔選拔政策,僅僅靠著幾個不成體係的“求賢令”是不足以把治理這麼一個廣大地區所需要的人纔搜羅到的。
這個時候,和漢代的察舉製相比,換湯不換藥的九品中正製就被提瞭齣來。
提齣九品中正製的正是士族的代錶人物陳群。
舊瓶裝新酒,這兩個提拔體係的區彆在由察舉製的地方長官選拔轄區內的人纔變成瞭九品中正製的設立專門的人纔選拔官大中正、小中正來選拔人纔。
而不管是察舉製還是九品中正製,這些掌握著人纔通道的人物基本要求都是德名俱高,有的還要求你本身就任由官職。
九品中正製
如果一個政策設立之初就極大的有利於某個類彆的人,那麼,這個政策最後必然也成為某個類彆的私有物。也容易衍生齣各種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人性中想齣頭的欲望是無法阻攔的。
這一點從“二十四孝”的故事就可以看齣。
埋兒奉母這種完全反人性也反倫理的“二十四孝”故事正是在這種選拔體製下的畸形産物。
這種政策在短期內也許還可以選拔到一定的人纔,但從中長期來看,必然會淪落為某個階層內部繁殖的工具。士族重新崛起的政治根基也正在於此。
曹丕
曹丕作為一個比較賢明的君主並不是看不齣九品中正製的缺點,然而,除瞭這種製度,又暫時沒有其他可行性更高的替代方法。要到科舉製成型,士族纔會被徹底打壓下去。
所以魏晉時期士族重新崛起的根由就在於曹丕,在他的統治時期,士族逐漸重新擁有瞭經濟實力和政治權利,而司馬氏代魏之後因循曹魏的製度,並沒有做齣多大的改變。
唯一做齣改變的製度大概就是諸王分封製的重新確立。
曹丕嚴厲打壓曹氏宗親的勢力,導緻曹氏宗族勢力大減,對路人皆知其有不臣之心的司馬氏毫無反擊的能力,代魏自立,建立西晉的司馬睿汲取瞭這個教訓,分封諸王,然而,這個舉動也救不瞭士族林立、豪強並起、外族虎視眈眈的西晉,反而由於內部王族爭位加速瞭其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