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3:20:48 PM
古代沒有攝像頭,犯人不跑是因為古代土匪橫行,即便是漢唐時期,你也不敢保證能活著從長安走到任何地方。而且不管去哪裏都需要路引,如果沒有路引你就是黑戶,沒辦法正大光明的生活。
而且古代是有連坐製的,因為犯人的逃跑,又可能牽扯傢族的其他成員被關,被流放,有可能因為一個人的逃跑所有傢族的人都會被連纍,那就得不償失瞭。
雖然古代沒有攝像頭,但古代有很完善的戶口製度。中國最早的戶籍製度,可以追溯到春鞦戰國時期。古代戶籍製度有三個最重要的功能:
一是保障徵稅,古代都是通過戶籍徵稅的,不管是土地稅還是戶稅,丁稅。
二是徵役,古代都是通過戶籍進行徵兵的。
三是實現社會控製,如果你沒有戶籍就開不齣路引,你也就沒有辦法在外麵正大光明的行走。
所以即使古代沒有攝影頭,犯人一般也不敢逃跑,不敢越獄。
在古時候,每一代封建王朝建立政權之後,首先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統計、登記全國人口,錢糧賦稅、兵丁、勞役皆齣於人口。你可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戶籍管理製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杜絕犯人逃跑,越獄的有效辦法。
人口作為在古代作為一種資源,既是國力的象徵,又是對外徵戰的依靠,戶籍製度從秦朝還沒有統一六國就開始瞭嚴格統一的管理。
先秦時期,“春鞦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在齊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眾多改革事項中,戶籍製度的改革尤為重要。
為瞭加強對地方的管理,管仲將都城裏分為21鄉,工占6鄉,士占15鄉;都城外分為五屬,屬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卒,卒下設邑,邑下是傢,並要求傢傢之間“行同和”“死同哀”。
此外,管仲還要求衙門對戶籍內農民每月領取多少口糧,掌握技能的男女人數,以及鰥夫、寡婦、流民等都一一詳細記錄在案。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群雄逐鹿,中國社會進入瞭曆史上十分重要的大變革時期,封建生産關係逐步取代奴隸製生産關係,整個國傢的政治格局發生瞭根本性變化。
這一時期,戶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平民的戶籍,一類是特殊階層的戶籍。在特殊階層的戶籍中,又可細分為兩類,一是特權階級的戶籍,包括宗室籍、宦官籍等;另一類則是底層的賤籍,包括贅婿之籍、刑徒之籍等。
1、秦: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期,由商鞅主導建立瞭嚴密的戶口登記製度,「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並禁止民眾自由遷徙,「廢逆旅」、「使民無得擅徙」,居民不得已外齣住店,必須持有官方開具的介紹信,否則客人與店傢一塊治罪。
後來商鞅正是死於這種自己製定的嚴密製度之下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想住客棧,客棧主人其實並不認識商鞅。
但因為商鞅沒有住店憑證,於是店主告訴瞭商鞅,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n,拒絕他入境。
因為這樣,商鞅纔沒有辦法發動兵變,結果商鞅兵變失敗戰亡,其屍體還被帶迴瞭鹹陽,處以五馬分裂已示眾。秦惠文君同時還下令誅殺瞭商鞅的全傢。
不過,商鞅雖然被害,但他的新法並未被廢除。通過建立嚴格的戶籍製度,秦國獲得瞭強大的財稅汲取能力與全民動員能力,在爭霸戰中勝齣。
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時,就對秦國的戶籍製度進行瞭重大改革。按照規定,凡秦國之民,不論男女老幼均要登記戶口。齣生時要做齣生登記,死亡時則要注銷戶口。秦國境內的平民如若遷往他處,也需去官府登記。倘若僞造或隱瞞登記事項,則要罰兩副盔甲。不久,商鞅又在秦國極力推行什伍連坐製,這一製度就是建立在嚴格的戶籍管理製度之上的。
不僅如此,秦國的軍功爵製度和名田製度也都與戶籍製度密不可分。在秦國,沒有戶口就意味著“一無所有”,而且這個“一無所有”可謂是徹底的“一無所有”。因為按照秦國的律法,凡未被登記在冊的戶籍人口,皆被視為脫籍亡戶者,也就意味著喪失瞭秦國人所應具有的一切權益。有戶口纔算是“國人”。
秦統一六國之後,在郡縣製的基礎上建立瞭更為穩定的戶籍管理製度。當時,官府廢除瞭分封製,並在各郡縣設立郡守,專司民事,要求“十戶為一裏,十裏為一亭,十亭為一鄉,若乾鄉為一縣”,使全國的人口像編席織麻一樣組織起來,繼而建立瞭從基層到中央的係統性戶籍登記管理製度。
2、漢:漢代時規定每年八月左右,全國百姓前往官府申報自傢情況,然後由負責戶籍的管理核實,這種製度叫編戶齊民,主要登記: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住在、收入、田籍等,如果想搬傢,首先必須到當地官府申報,由當地官府齣具證明後纔能搬遷,不然私自脫籍就成瞭流民。而流民則是比奴隸地位還低,殺瞭隻需要賠錢就可以。
3、唐:唐承隋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隋朝的延續,唐代的戶籍製度與秦漢相比最大的變化在於有瞭“編戶”與“非編戶”的分彆。“編戶”是良民、自由民;“非編戶”則是賤民,如工匠、樂師、雜役、奴婢等。賤民沒有資格立戶,隻能掛在主人傢的名下,如同財産,沒有自由。同樣唐朝百姓在申報戶籍信息時,也需要登記身高,樣貌等,這種製度被稱為“貌閱”。在流動人口方麵,分為土戶與客戶(離開原居住地的人口)限製人口流動,隻能在特定的範圍遷徙。
4、宋:在經過五代十國時期的廝殺,門閥士族的瓦解,百姓不再有良賤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坊廓戶”與“鄉村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農村戶口與城市戶口。坊廓戶”與“鄉村戶”的確立其實代錶瞭宋朝城市商業經濟的興起。在對於流動人口方麵,宋朝取消瞭對流動人口的限製,允許自由遷徙。這也是宋朝商業如此繁榮的原因之一。
5、明:明太祖硃元璋在建立瞭明朝之後,為瞭快速的恢復社會生産力,建立瞭嚴格的戶籍製度。將戶口按照職業進行劃分:民戶、軍戶、匠戶等。各個戶籍都是世襲,不能改變。任何人齣行都需要“路引”,否則就按流民處置,輕則發配充軍,重則殺身。這些製度是明太祖硃元璋在大明立國初期定下的,在初期確實為恢復生産貢獻瞭很大的功勞,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製度已經不在適閤當時的情況。而後來的清朝在製度上承接的明朝的製度,在戶籍管理上同樣嚴格。
相比宋代的戶籍製度,明清時期的戶籍製度可以說一種倒退,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瞭社會經濟的發展。
國傢直接控製的“編戶”是維護政權統治和徵課賦役的基礎,故曆代都十分注意戶籍。中國的戶籍曆史甚久,記錄豐富,製度日趨完備。
寫在最後:
正是因為有這樣完善的戶籍製度,古代即使沒有攝像頭,也很少有人敢逃跑和越獄。
如果逃跑和越獄,很多隻能跑到落伍為寇的。但即使梁山好漢108將,也落瞭個被招安被滅的悲涼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