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劉恒由代國入長安登基為帝的時候,隻帶瞭六名親信大臣和少量部眾,但他沒有成為功臣們的傀儡,還在數年之內就鞏固瞭皇位,其智慧和謀略可以說相當厲害的瞭。
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他的母親是薄姬,一個並不怎麼受寵的妃子。
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小妾,後來被劉邦所得,但長期得不到寵愛,後來劉邦憐惜她,纔臨幸瞭她一次,不久後她就懷孕瞭,生下瞭兒子劉恒。
薄姬雖然不受寵,卻是個有大智慧的人,當時受寵的是戚夫人,而皇後則是呂後,二人因為爭寵和太子之位之爭而有很深的矛盾,薄姬將這一切看在眼裏,也深知宮廷鬥爭險惡,所以一直低調做人,不與二人爭寵,還教導兒子劉恒不要覬覦皇位。
劉恒八歲的時候被劉邦封為代王,第二年劉邦就去世瞭,呂後的兒子劉盈繼位,由於劉盈年紀小,所以掌權的其實是呂後。
呂後為瞭報復後宮,也為瞭穩固自身統治地位,便將劉邦其他妃子關押起來,其中戚夫人最為悲慘,被呂後做成人彘後再痛苦中死去,她的兒子劉如意也被呂後毒殺。
但幸運的是,由於薄姬不受寵,又無欲無爭,對呂後的態度也十分謙卑,所以呂後認為她與劉恒對自己沒有危害,就讓她跟隨劉恒入代國生活,還封她為代王太後。
在隨後十五年時間裏,西漢局勢發生瞭極大變化,呂後完全掌握瞭權柄,還將許多功臣及劉邦的兒子給殺掉瞭,並大肆分封呂氏一族為王為侯,引起瞭功臣集團和劉姓諸侯的極大憤怒。
更過分的是,劉盈去世之後,呂後先立劉盈的兒子劉恭為帝,但沒幾年就因為劉恭說瞭要報復呂後的話而被殺害(劉恭生母是宮女,但被呂後殺掉,呂後還對外說他是皇後張嫣的兒子),後來呂後又立劉盈另一個兒子常山王劉義為帝(改名劉弘),並將呂氏之女嫁給他做皇後。
呂後分封呂氏為王,還擅行廢立之事,大有讓呂氏取代劉氏為天下主宰的趨勢,這讓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感到十分不滿和擔憂,也為自己的前途感到擔憂,但又無計可施。
而遠在代國的劉恒則目睹瞭這一切,為瞭尋求自保,他在母親薄姬的悉心教導下,沒有參與朝堂紛爭,而是老老實實在土地貧瘠的代國當一個窮王爺,力量十分薄弱,因此當他的眾多兄弟被呂後或廢或殺的時候,他因為低調而被呂後忘記在瞭腦後。
西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後因病去世瞭,以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為首的功臣集團聯閤劉姓諸侯發起瞭誅呂行動,將呂氏一族屠殺殆盡,並以劉弘非劉盈親生為由將其廢黜(這其實是沒有根據的)。
事實上,誅呂行動之所以會發生,根本原因還在於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長期被呂氏一族壓製,權力分配不再平衡瞭,而且生存空間也被嚴重擠壓,為瞭改變這種局麵,他們必須反戈一擊。
劉弘被廢之後,皇位因此空缺瞭,功臣們開始商議新皇帝的人選,在充分考慮瞭諸王和外戚勢力等各種因素之後,他們最終選中瞭為人寬厚仁慈,名聲較好,且母族實力十分弱小的代王劉恒。
其實,那時候比劉恒更為資格繼承皇位的人不是沒有,就比如誅呂行動中功勞第一的齊王劉襄,他是第一個起兵討伐呂氏一族之人,牽製瞭呂氏一族的朝廷大軍,為功臣集團發動政變創造瞭有利條件,但他的實力太過強大瞭,而且為人比較囂張跋扈,功臣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人成為皇帝。
相比於劉襄,劉恒就弱小得多瞭,而且他老實本分,似乎是人畜無害,功臣們對他是一百個滿意,不過劉恒後來的錶現卻讓他們始料不及。
據記載,劉恒接到朝廷擁立他為帝的決定之後,不但不高興,而且十分懷疑,他的郎中令張武甚至懷疑其中有詐,勸他以生病為由拒絕去長安,先觀察一下情況再說,這個觀點得到瞭大多數代國臣子的支持。
不過,中尉宋昌的觀點卻大不一樣,他認為呂氏一族被鏟除後,劉氏江山已經穩固,不必有泰國顧慮。
劉恒當然是想當皇帝的,但他也害怕中瞭圈套,在充分考慮瞭眾人的意見之後,他最終決定到長安登基,但也不是草率行事,必須進行一些謀劃。
為瞭確保萬無一失,劉恒在齣發之前,派遣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查虛實,薄昭在長安見到瞭周勃,嚮他詳細詢問瞭誅呂行動的經過,並確定沒有陰謀之後,便迴到代國嚮劉恒復命,劉恒這纔帶著部下啓程奔赴長安。
在來到長安城外五十裏的時候,劉恒依然不放心,又派遣宋昌進城探路,宋昌來到城外渭橋,發現朝中自丞相以下官員已經全部在等候,而且攜帶瞭天子玉璽,便迴去稟告瞭劉恒,劉恒便來到渭橋。
劉恒見到群臣之後,周勃要求單獨與他談話,但站在一旁的宋昌卻對他說,如果是公事可以當麵說,但如果是私事就免瞭,因為天子無私事。
這話說得周勃啞口無言,於是跪在地上將天子印璽呈給劉恒,但劉恒沒有接受,而是告訴周勃,這件事還是到瞭代邸(代王在京城的府邸)之後再商議。
劉恒之所以沒有馬上接受,為的是不讓群臣認為他對皇位有多麼渴望,因為一個渴望成為皇帝的人,往往是權力欲極大之人,而這樣一位皇帝,恰恰會被功臣們認為是極大的威脅。
在來到代邸之後,劉恒西嚮兩次辭讓、南嚮三次辭讓,在五讓皇位之後,他這纔同意繼位為帝。
不過,登基這件事是要在皇宮舉行的,但劉恒害怕皇宮中還潛伏者有威脅之人,於是派遣侄子劉興居(劉肥之子,劉襄的兄弟)入宮清理,在確保萬無一失之後,他這纔帶著眾人進入皇宮,不久後登基為帝,是為漢文帝。
劉恒入京的時候,隻帶瞭宋昌、張武等六名親信,因此在他登基之後,整個朝堂都被功臣集團所把持,他每次上朝的時候都戰戰兢兢,生怕自己不能坐穩皇位,更擔心自己因為遭到功臣們的猜忌而命喪黃泉,畢竟劉弘的案例就是不久前的事情。
為瞭穩固皇位,劉恒采取瞭非常多的措施,主要是以下幾步措施:
第一步,劉恒入宮之後,將代王王後所生的幾個兒子全部殺死,並秘密處死瞭包括劉弘在內的劉盈四子,消除皇位潛在的威脅。
早在劉恒還是代王的時候,呂後為瞭控製劉姓諸王,便將呂氏一族女子嫁給他們,劉恒也不能例外(沒有史料證明,但學者推測大概率如此),他娶瞭一個呂氏女子為妻並封其為代王王後,兩人一共生育瞭四個兒子。
在劉恒入京之前,代王王後離奇去世;而在他入京之後,代王王後所生的四個兒子也在一夜之間全部死去,他對外說是病死的,其實頗為蹊蹺。
事實上,代王王後及其四個兒子之所以必須死去,劉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畢竟呂氏一族已經被鏟除殆盡瞭,他的王後和四個兒子如果還活著,對他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功臣集團會猜忌他。
除瞭代王王後及其四個兒子之外,劉恒還下令處死瞭劉弘及其三個兄弟,至此劉盈的兒子全部就死絕瞭,再加上劉恒的幾個兄弟也死得差不多瞭,唯一一個還活著的弟弟劉長還是呂後的養子,在政治上是被排斥的,所以再也沒有人可以威脅到他的皇位瞭。
我們可以發現,劉恒錶現上看起來軟弱,其實手段還是很毒辣的,為瞭達到目的連老婆孩子也不放過,絕對是個狠角色。
第二步,培植個人勢力,掌握軍權,並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對象。
劉恒剛當皇帝的時候,大臣中沒有一個人是自己人,為瞭擺脫這一不利局麵,他任命宋昌為衛將軍,掌握駐守京城的南北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掌握期門、羽林等皇宮禁衛軍,從而保證瞭自身的安全。
期門、羽林由皇帝控住,這沒什麼可說,比較微妙的其實是更為強大的南北軍,因為從劉邦時期開始,南北軍的統帥衛尉和中尉都是功臣擔任的,幾乎是世襲的,彆人基本無法染指。
劉恒為瞭控製南北軍,設置瞭衛將軍作為最高統帥,這就給南北軍首領安上瞭一道緊箍咒,讓他們無法輕易調動南北軍。
當然瞭,這隻是權宜之計,想要徹底控製南北軍,睏難實在太大瞭,但至少南北軍不會形成太大的威脅,這就足夠瞭。
數年之後,劉恒又通過軍事改革,將衛將軍這個職務給取消瞭,順便將南北軍人事進行瞭大幅調整,這纔徹底掌握瞭這支王牌部隊。
在掌控瞭京城軍隊和皇宮禁衛軍之後,劉恒開始拉攏功臣和宗室瞭,他先是將遭受呂後打壓的諸侯們恢復爵位和封地,並對功臣們進行大肆封賞,這些人得瞭好處之後,都認為劉恒是個厚道人,所以對他的戒心也就逐漸鬆弛瞭。
尤其是對功臣的態度上,劉恒可以說是十分聰明的,他為瞭穩定人心,封陳平和周勃為左右丞相,封灌嬰為太尉,這三個人成為最高決策集團成員,可以說是大權在握,而且食邑都大幅度增加,生活也得到瞭改善,因此對劉恒十分滿意。
而劉恒則趁機提拔跟隨自己由代國入京的親信進入高層,多人位列九卿,有些甚至沒什麼纔能的人也能成為大官,但他們都是絕對效忠劉恒的,而功臣們因為自身利益得到瞭保障,所以對此並沒有提齣異議。
除此之外,為瞭進一步穩住功臣們,劉恒還聽從他們的建議,封竇漪房為皇後,封她所生的長子劉啓為太子(也沒什麼外戚勢力),功臣們因此更加安心。
第三步,對功臣們進行內部分化,找到裂口之後再進行打壓。
劉恒繼位之前,周勃是太尉,陳平是丞相,灌嬰則是車騎將軍(誅呂行動中實際上掌握瞭北軍軍權),三人都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西漢開國功臣,也都是漢朝功臣集團的核心人物,威望非常之高,劉恒最忌憚的就是他們。
劉恒繼位之後,繼續讓這三人組成最高決策集團,但在職務上有所調整,他設置瞭左右丞相,地位更高的右丞相由周勃擔任,陳平則從地位最高的丞相變成瞭地位次於周勃的左丞相,灌嬰則從實際掌兵者變成瞭名義上軍隊的最高統帥太尉。
從這個人事安排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端倪,灌嬰的職務雖然提升瞭,但其實兵權被解除瞭;
周勃雖然從太尉變成右丞相,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也是最開心的一個人,但他就是一介武夫,沒什麼政治頭腦,而且居功自傲,肯定會得罪不少人;
至於說陳平,他政治纔能很高,但年老多病,與周勃和灌嬰很早之前就有矛盾,為臣之道又以自保為主,不是劉恒的主要威脅。
我們可以發現,周勃其實是劉恒最大的威脅,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他仗著自己功勞大而不把劉恒放在眼裏,每次上朝都十分蠻橫,而劉恒則對他禮遇有加,每次下朝都要目送他離去,等他齣瞭大殿,劉恒纔返迴後宮。
久而久之,就有些功臣看不下去瞭,覺得周勃的做法是在玩火自焚,甚至會讓功臣集團跟著一起遭殃,於是上書彈劾周勃。
劉恒覺得機會來,便在態度上對周勃越來越嚴厲,但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
最終,周勃在下屬的指點下知道自己的過錯,便主動請求辭去右丞相之職,劉恒趁機同意瞭,陳平因此成為獨相。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劉恒取勝瞭,因為周勃的影響力還在,直到劉恒繼位第二年陳平因病去世瞭,劉恒這纔真正開始對周勃下手。
陳平去世之後,劉恒任命周勃為丞相,但僅僅過瞭十個多月,他就以讓京城所有侯爵迴封地生活,從而減輕京城糧食壓力為由,暗示周勃辭職迴到封地去生活,周勃無奈之下隻得迴瞭封地。
周勃之所以這麼輕易就被去職,是因為劉恒安排瞭灌嬰接替他,所以灌嬰根本就沒有替他說話,兩人的矛盾因此産生。
而灌嬰升任丞相之後,劉恒就取消瞭太尉這一職務。
不久後,就有人誣陷周勃整日身穿鎧甲是想要謀反,劉恒隨即將其逮捕並判處死刑。
但在薄昭的斡鏇下,劉恒最終釋放瞭周勃,周勃便迴到封地,自此之後不再過問國事,而是安安心心養老,直到漢文帝十一年去世。
最後就是灌嬰瞭,他是個厚道人,尤其是在周勃被打壓之後,他就更小心謹慎瞭,處處聽從劉恒的安排,劉恒也開始信任他,讓他幫自己打壓宗室叛亂,最後也得以善終。
隨著功臣集團核心三人的逐步瓦解,劉恒在朝堂的威信大增,逐漸掌握瞭最高權力,成為瞭說一不二的皇帝。
第四步,在打壓功臣集團的同時,對劉姓諸侯王進行打壓。
具體說來,劉恒打壓諸王的手段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分封新的諸侯王,讓這些人與原有的諸侯王産生矛盾,從而相互削弱。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齊王劉襄瞭,他兵多糧廣,實力強勁,為瞭削弱他,劉恒分封他的弟弟劉章為城陽王、劉興居為濟北王,但並不給這兩人新的封地,而是從劉襄原有的封地中分齣一部分給他們。
劉襄當然不開心瞭,於是跟劉章和劉興居産生瞭矛盾,相互之間鬥爭不斷。
但即便如此,劉襄的地盤還是太大瞭,劉恒為瞭進一步限製他,便將當初反對立劉襄為帝的劉澤(劉邦的遠房堂兄)由琅琊王改封為燕王,與齊國成為鄰居,對劉襄形成更大的牽製。
並且,趁著分封新的諸侯王之機,劉恒分封兒子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這些諸侯王都是絕對效忠劉恒的,是劉恒可以利用的外部勢力,也是對其他諸侯王巨大威脅。
因此,通過分封新的諸侯王,劉恒的皇權得到瞭加強,而舊諸侯王的實力則被削弱。
劉恒打壓諸侯王的第二個手段就是武力鎮壓瞭,誰敢挑頭鬧事就嚴厲打擊誰。
當初,在誅呂行動中立下功勞的劉章和劉興居,原本被功臣們許諾封為趙王和梁王,但劉恒登基之後,得知他們最初是擁立劉襄的,於是心生一計,在劉襄的地盤上割地分彆封給他們,讓他們進行內耗。
這兄弟三人你爭我奪,直到後來劉襄和劉章先後去世,劉興居趁著劉恒和灌嬰齣兵抵擋匈奴進攻之際發起叛亂,試圖奪取皇位。
但是,劉恒早就對劉興居有所防備,劉興居剛一起兵,他就任命柴武為大將軍,齣兵討伐劉興居,最終將其消滅,並趁機將其封國收迴中央。
而劉襄去世之後,繼承王位的是劉則,他比較老實本分,不會有什麼大的威脅;劉章也是一樣,他死之後兒子劉喜繼位,也不是搞事情的人,劉恒比較放心。
剩下的諸侯王之中,威脅最大的正是呂後一手帶大的淮南王劉長,他雖然在誅呂行動之後跟呂後劃清瞭界限,但劉恒始終對他不放心,所以處處提防他。
劉恒繼位之後六年,劉長不滿足於封國的生活,決定起兵造反,但他沒腦子,竟然找來七十多個人商議,其中還包括大將軍柴武之子柴奇。
結果事情毫無例外事情敗露瞭,劉恒先發製人將劉長逮捕,隨後將其囚禁至死,但沒有廢黜他的封國,而是讓其兒子劉安繼承瞭王位。
而在鏟除劉長之後,劉恒在劉姓諸王中的威脅就沒有瞭,之後他又進行瞭一些政治和軍事改革,他的皇位因此徹底坐穩。
總的來說,劉恒登基之後,采取瞭恩威並濟的兩手措施來加強皇權,對功臣進行分化瓦解並逐個擊破,對劉姓諸王則采取瞭製衡術和武力打壓兩種方式,同時培植個人勢力並建立威信,因此在數年時間裏就坐穩皇位,並最終成為一代明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