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12:06:04 PM
聲東擊西,說起來很簡單。
然而,如果操作不當,不但不能麻痹、調動敵人,反而會把自己“作”瞭。
因此,戰史上的聲東擊西中的鬥智鬥勇,無不精彩絕倫。
蹩腳的聲東擊西
聲東擊西的本質,是通過佯動調動敵人,從而齣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如果忘記瞭本質,刻闆地聲東擊西,不但無法達到齣其不意的效果,反而被敵人抓住規律,那就很蹩腳瞭。
比如:阿富汗遊擊隊的聲東擊西。
阿富汗遊擊隊慣用聲東擊西的戰法:即,每次進攻前,先發起炮火襲擊,待到敵人被調動後,再自相反方嚮發起襲擊。
一開始,還挺好使,美軍吃瞭一些虧。
然而,阿富汗遊擊隊的戰法過於刻闆,每次都是如此操作,其規律被美軍所掌握。
因此,美軍在遭到襲擊時,都能知道敵人的重點在哪裏,從而提前實施炮擊。
如此,阿富汗遊擊隊的“聲東擊西”,不但無法誤導美軍,還“主動暴露自己”。
蹩腳的聲東擊西,並不總是因為“玩太多瞭”,有時,一次性的聲東擊西,也會被敵人看穿,結果失敗。
比如,三國時,薑維與鄧艾對峙,薑維留廖華牽製鄧艾,自率軍襲擊洮城。
聲東擊西,計是好計。
可是,廖化這個“聲東”齣瞭破綻,他因兵少,不敢渡河攻擊,隻是慢慢悠悠在搭橋。
鄧艾腦子好使:此次薑維突然反攻,應該抓緊時間渡河來攻呀!如今卻在那裏慢慢搭橋,必有蹊蹺!
鄧艾識破薑維的聲東擊西,提前抵達洮城,粉碎瞭薑維的企圖。
因此,要想聲東擊西,沒有那麼容易,需要對戰爭規律的高超把握,注定是鬥智鬥勇。
料敵先料將:萊蕪戰役
萊蕪戰役,是一次典型的聲東擊西,粟裕將軍的用兵非常高明。
1947年,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
由於敵人已經吃過幾次虧,因此,南綫敵人靠得很攏,我軍在南綫找不到分割敵人,殲敵一部的機會。
中央指示:不求急效,並準備必要時可放棄臨沂。冷靜尋找戰機,保持主動。
因此,華東野戰軍做齣決定:對外做齣在南綫決戰的架勢,主力北進,準備攻擊北綫冒進的李仙洲集團。
“聲東擊西”的戰役企圖已經形成,然而,要如何實施,卻十分講究。
此戰難點是:敵人已經掌握瞭絕對製空權,時刻偵查我軍動嚮。我軍將大批部隊北移而完全不被敵人察覺是很睏難的。
因此,粟裕沒有將“聲東”的重點放在“南綫決戰”上,因為這樣很容易被敵人的偵查識破。粟裕將軍把握住敵人指揮官的心理,將“聲東”的重點放在“逃竄”上。
粟裕決定:除留一部在南綫抵抗外,又組織地方部隊進逼兗州,並在運河上架設浮橋,做齣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閤的假象。而主力則北進,準備殲滅李仙洲集團。
這是一個真正高明的決策。
此前,我軍在南綫幾次運動,企圖引誘歐震兵團突齣都未成功,已經打草驚蛇,使敵人認識到:隻要敵人靠攏,我軍沒有南綫決戰機會。
所以,如果作勢在南綫決戰,瞞不過對手,而大批部隊北進被敵人偵查,戰役企圖很可能暴露。
反之,我軍“逃竄”的假像,則很符閤敵人的心理預期。
臨沂,是山東解放區的首府。對敵人來說,“剋復臨沂”,是一件“大功”。
對急於立功的國軍將士來說,大功在前,怎麼能不吹噓成績呢?
對急需好消息的老蔣來說,他完全相信:如果不是遭到重大打擊,華野又怎麼可能會主動放棄臨沂呢?
因此,盡管國軍偵察到我軍北上的意圖,但是,陳誠極力吹噓說自己殲滅瞭大批我軍,而老蔣也相信我軍“傷亡慘重,不堪再戰”。
敵人在“自我陶醉”的心理中失去瞭理智判斷,認為我軍已經傷亡慘重,不可能發起大規模進攻,必然是要“逃竄”。
如此,以“逃竄”為“聲東”的重點,符閤敵人的心理預期,能夠達到麻痹敵人,調動敵人的目的。
事實也證明瞭粟裕的高明。
根據偵察情報,王耀武已經判斷我軍北進的風險,並下令李仙洲暫停前進。
然而,“自我陶醉"之下,老蔣認為我軍已無力再戰,就是要逃竄,遂嚴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下!
俗話說“料敵先料將”,粟裕直接“料”到瞭敵人的“王”,自然能一舉成功!
聲東擊西+創造性行軍
韓信的聲東擊西,則是另一個風格。
前205年八月,韓信奉命伐魏。
魏豹率重兵把守蒲阪,而在其他渡口的兵力比較薄弱。
韓信決定佯攻蒲阪,偷渡陽夏。
當然,魏豹也是一刀一槍殺齣來的創業之主,不是草包,如果韓信的聲東擊西玩得不好,不但瞞不過對手,反而可能被敵人半渡而擊。
韓信抓住瞭魏豹久曆戎伍,有軍事常識,卻少奇謀的特點,巧妙部署。
首先,韓信的“聲東”聲得足夠“下血本”:將所有的船隻都集中在浦阪對岸。
魏豹這下是真放心瞭:原本,黃河如此長,你韓信在哪裏渡河我還沒把握。如今,船隻都在這裏瞭,我盯著你船隻就夠瞭呀!沒有船隻,你在其他渡口還能飛過來不成?
韓信,真的就“飛”過來。
韓信讓曹參以木罌渡河,然後直插敵人後方重鎮,一舉打亂魏豹的部署!
沒有木罌渡河這個創造性思維,韓信如何能完成聲東擊西呢?
利用創造性的技術、方式行軍,是在戰略上實施大規模聲東擊西的常見方式。
二戰時,德軍在反復研究後,以精巧的組織,從法軍認為難以裝甲部隊通過的阿登森林突破,“鐮刀收割”,一舉破法。
聲東擊西乘以2
春鞦末年的吳越爭霸中,越軍則玩瞭一次套娃式的聲東擊西。
當時,吳越相持於笠澤。
越軍先分一軍,在下遊運動,吳軍分兵阻擊。
隨後,越軍又分一軍,在上遊運動。這不聲東擊西嘛?把吳軍當傻子?吳軍立刻分兵阻擊。
接著,在中部,越軍精銳齣動。他們銜枚而進,不為敵人察覺,直取吳軍大營,一舉擊敗吳軍。
值得注意的是:吳軍也是擅長河流、叢林作戰的,當時吳軍無論將領還是士兵的素質都很高,但依然被越軍聲東擊西+中央襲擊所擊敗。
由此來看,聲東擊西之策,可以連環使用,防不勝防。
“防空防空,十防九空”,被動的防禦,即便再嚴密,也是很難抵擋住一波一波的打擊的。
掌握主動權,纔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
聲東擊西+圍點打援+藉力打力
有時,敵人足夠老練,單純的聲東擊西很難奏效。
這時候,就需要“計中計”瞭。
219年,關羽圍樊城,徐晃奉命來解圍。
在援軍陸續抵達後,徐晃在兵力取得優勢,開始發起進攻。
然而,關羽“鹿角十重”,很難攻破,而關雲長又是何等英雄,你一般的虛招瞞不過人傢。
徐晃遂玩起瞭“計中計”。
首先,徐晃聲東擊西。揚言攻打北圍頭屯,實際攻打四塚。
關羽是何等人物,這樣的操作當然不至於讓他混亂,關羽立刻點兵救援四塚。
然而,現在,關羽纔真的中計瞭。
已經具備兵力優勢的徐晃,其目的既不是北圍,也不是四塚...
關羽往四塚途中,見到瞭早已等候在此的徐晃。
一番傢常後,徐晃直接翻臉,揮軍進攻!
關羽失利,退卻!
徐晃是圍點打援嗎?
也不是!
徐晃沒有進行超越追擊,而隻是跟在後麵追。
他的目的是:關羽退卻的軍隊,自己打開自己的“鹿角十重”!
跟著關羽的潰軍,徐晃長驅直入,粉碎瞭關羽的“鹿角十重”,一舉解圍!
這用計,計裏包著計,簡直是俄羅斯套娃!
而這個套娃的起點,就是聲東擊西。正是聲東擊西,打亂瞭敵人部署,調動瞭關羽軍,纔有瞭後麵一連串的操作。
徐晃的這次用兵,連打瞭一輩子仗的曹操都驚奇不已!
然而,曹操自己,也是聲東擊西的高手。
聲東擊西+節奏控製
作為徐晃的老闆,曹操的聲東擊西,“格局”更大。
馬超起兵後,占據潼關,阻曹操入關中。
曹操集結大軍於潼關外,作齣攻潼關的架勢,另以徐晃、硃靈率軍齣蒲阪過黃河,然後再陸續過河,一舉粉碎馬超依托潼關阻擊曹操的企圖。
然而,看似簡單的事情,其操作手法卻極為講究。
其實,正如事後曹營諸將所說:馬超在河東力量空虛,可以直接從那裏突破敵人的黃河防綫呀!
也就是說,即使曹操不“聲東”而直接去“擊西”,“擊西”也是能成功的。
如此,曹操非要先在潼關“聲東”後再“擊西”,不是脫褲子放屁嗎?
“脫褲子放屁”正是曹操高明之處。
曹操迴答:如果我們直接往河東進攻,敵人固然u能阻擋我們,但是,敵人會感到恐懼,放棄與我決戰,轉而各守其地,那麼,我們處處攻打,就好花費許多時間瞭。
從戰略上說,曹操討伐馬超的作戰,是“搶占中間地帶”的一部分。即:曹孫劉各傢在互相分不齣勝負的情況下,抓緊時間嚮第三地帶發展。曹操攻馬超、張魯,劉備取益州,孫權取交州。
所以,戰略上,是“搶”,是要爭分奪秒的。
如果直接齣河東,確實繞過瞭潼關,戰術上達到瞭快的效果,但戰略上將陷入被動。
因此,曹操先示形於潼關,吸引馬超軍主力,隨後,擊西時,也很注意節奏,沒有一開始就將大軍渡河,而是隻讓徐晃、硃靈少數兵馬過河,過河後又采取守勢,“示弱於敵”,把敵人“留下來”。
直到徐晃、硃靈陣腳已穩,曹操大軍纔過河,並仍然采取守勢。
最終,在切斷敵軍後方後,曹操軍纔露齣獠牙,一舉擊敗馬超!
可以說,曹操的這次聲東擊西,就跟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操作的。
因此,盡管曹操的“聲東擊西”在戰術上是“多此一舉”,也是慢慢悠悠,但卻始終達到瞭麻痹吸引敵人的目的,最後一舉擊敗馬超,在戰略上實現瞭快!
曹操不慌不忙,慢慢悠悠的聲東擊西,馬超全部看在眼裏,但實際上卻是濛在鼓裏・・・・
現實生活中,聲東擊西也是博弈最常見的手段之一。
我們既有可能采取聲東擊西的方法來主動解決問題,也可能被對手聲東擊西。
因此,學習軍事傢們在戰場上精彩的聲東擊西,既有趣,也有用。
祝君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