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7:49:17 PM
1878年,62歲的左宗棠平定阿古柏之亂,徹底收復瞭除被沙俄占領的伊犁外的全部新疆,“新栽楊柳三韆裏,引得春風度玉關”,新疆的左公柳,左公祠無不流露著人民對於這位中興名臣的敬仰與懷念。
當年遠赴天山的湖湘弟子各個驍勇善戰,一聲令下去,連命都可以不要,但是,為何要單單留下伊犁不去收復呢,難道就是因為打不過俄國人嗎,沒能收復伊犁背後有左宗棠的難言之隱。
疲憊的大清
阿古柏
有
“
中亞屠
夫
”
的綽號,為人剽悍狠辣,原來是中亞浩罕汗國的軍事首領
,
186
7
年,在英國和俄國的暗中支持下,在新疆建立瞭洪福汗國,阿古柏盤踞新疆,不斷地擴大勢力範圍,實際上是在分裂中國。眼看阿古柏得勢,垂涎新疆已久的俄
國
“
親自上
陣
”
在
187
1
年占領伊犁。
從
186
7
年
到
187
1
年,五年的時間,清政府為啥不去管管新疆呢。不是因為清政府遲鈍,意識不到國土被蠶食,而是因為那段時間正是清政府風雨飄搖的時期,實屬有心無力。
186
4
年,持
續
1
3
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纔被平息,太平軍這一波摺騰搞得大清府庫空虛、兵力缺乏。太平軍叛亂的同時,陝甘一帶的撚軍也在起義,清政府費瞭很大的勁終於
在
186
8
年,把撚軍起義鎮壓下去。人力、物力、財力都盡可能的往內地投入,對於遠在西北邊陲的新疆,自然顧不太上。
187
3
年,眼看新疆已經被占領數年,左宗棠覺得不能再拖下去瞭,他嚮總理衙門上書一封,強調收復新疆的緊迫性。但是,打仗要的是錢,朝廷沒錢,左宗棠乾著急也沒用,為瞭盡快的解決糧草問題,在未齣兵新疆前,左宗棠做瞭充分的準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先問朝廷要軍餉,左宗棠厚著臉皮天天嚮朝廷上書要錢,經過軟磨硬泡,終於從戶部和各地方政府要來
瞭
50
萬兩白銀。但這個數還是不夠,左宗棠靠著自己的三分薄麵,又分多次嚮洋商和華商藉
瞭
200
餘萬兩白銀,總算勉強湊夠瞭軍費。
左宗棠深
諳
“
自己動手,豐衣足
食
”
的道理,除瞭四處奔走藉錢,他還派遣先鋒部隊進入新疆駐軍屯田。這些士兵先一步去新疆,啥都不乾,專門種田、修水渠、采購糧食
。
聽上去不太靠譜,但是這批先鋒部隊還真的獲得瞭糧食大豐收,靠著自己的雙手硬是種齣瞭夠吃半年的軍糧,再加上四處采購的軍糧,左宗棠部隊的糧草問題初步解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收
拾
“
中亞屠
夫
”
不來點趁手的武器怎麼行。左宗棠命令蘭州製造局專門給西徵軍鑄造槍炮,為瞭讓工藝更精湛,他還把廣州、浙江的工人大老遠
調
瞭過來生産武器,德國的螺絲槍、中國的無殼抬槍,反正什麼實用就造什麼,保證讓阿古柏在武器上占不瞭半點便宜。
抬棺西徵,硬漢左宗棠
經過數年的準備
,
187
6
年,左宗棠正式齣兵前往新疆。浩浩蕩蕩的隊伍裏赫然有一口棺材,那是左宗棠為自己準備的,滿朝文武,他是力主西徵的第一人,既然耗上瞭這麼多的本錢,哪怕戰死新疆他都在所不惜。
在左宗棠的指揮下,西徵軍兵分兩路,劉錦棠走北路,金順走南路,兩方約定在哈密會閤。抵達哈密後沒多久,劉錦棠部隊就占領瞭濟木薩,隨後,劉、金兩隊聯手占領古牧地,這兩個地方就在烏魯木齊附近,見大事不妙,阿古柏的手下
放棄
烏魯木齊,匆忙齣逃,左宗棠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復瞭烏魯木齊。
北疆大局已穩,清軍乘勝追擊,先是收復達阪城,而後又收復吐魯番,阿古柏被逼服毒自盡,他的長子率領殘部逃到瞭喀什。收復新疆比左宗棠想象的容易太多瞭,本來以為場場都是惡戰,結果從北到南並沒有太艱難的苦戰。
187
8
年,和田收復,阿古柏的殘部逃跑到俄國,由此,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全部迴到瞭清政府的管轄中,從齣兵到平亂,也就花瞭一年多的時間吧,左宗棠的軍事纔能不容小覷。既然形勢一片大好,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把被俄國占領的伊犁也收復瞭呢,這可不光是個軍事問題。
和平收復伊犁
俄國占領伊犁之後,因為
剋裏米亞戰爭
陷入泥淖,自身實力摺損,俄國的駐華公使在麵見清朝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時也不敢大喇喇的宣布,隻好婉轉的說暫時替清政府管理,安定其秩序,等到
烏魯木齊、瑪納斯
等城收復瞭,自然會交還清政府。
兩國之間信譽很重要,就因為俄國駐華公使說過的這句話,左宗棠根本不敢碰伊犁。因為,一旦通過武力方式收迴伊犁,就是給俄國人口實,清軍主動撕破口頭約定,俄國人很有可能藉口鬧事,反倒把事情推嚮不可挽迴的局麵。因此,慎重起見,外交交涉的方式更加妥當。
於是,
從
187
8
年開始,左宗棠多次上書朝廷,要求與俄國交涉收迴伊犁,俄國倒是同意談判,隻不過每次開齣的條件都很苛刻,兩方協商瞭很長時間。
最終,
在
188
1
年,中俄訂立瞭《中俄伊犁條約》和《陸路通商章程》,左宗棠對此基本滿意,在這份條約中,中國賠瞭錢,還把
伊犁霍爾果斯河以西之領土
拱手讓給瞭俄國,但是,伊犁一帶終於迴到清政府手中,也算是勉強能接受吧。
有人或許會疑問,為啥割地又賠款呢,不是左宗棠願意如此,實在是因為當時清政府在東南一帶海防壓力非常大,朝廷中很多大臣主張加強海防,適當的放鬆塞防,精力有限,顧瞭一頭就顧不上另一頭,要是俄國人來瞭勁,非要動武,對大清來說,可能又要麵臨戰爭和大量的損失,權衡之下,伊犁以和平外交的形式收迴,也算是盡力而為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