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11:30:47 PM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 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省吾身・為人謀之心
《論語》的一個好就是,高處著眼,低處入手。《論語》會給我們留下入手處。我們平時《論語》讀多瞭,就會覺得孔子也很平常啊,好像沒有什麼特彆的,怎麼就成瞭至聖先師瞭呢?就像子貢說的,孔子的門牆太高,我們看不到裏麵的狀況。
我們學孔子覺得很難,那種“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狀態到底是啥樣的呢?我們體會不到。孔子呈現給我們的這個“果”,這顆“梨子”,很多時候我們沒法親口嘗一嘗。而曾子這樣的一個孔子高弟,我覺得是可學的。
你看這一句: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省吾身,這樣的一個日常功課並不是沒法做到的,每天睡前都可以來反思一下啊!三省,我們也不想多瞭,就是從三個方麵省察,為他人做事,與朋友交往,學習。就三件事,縱嚮,橫嚮,交叉點處的學習。“十”,我們看到三省就是十字打開的生命啊!
為人謀,我們在公司做事情,就是為老闆謀啊。這裏“忠”,就是中於心,也就是有沒有誠心誠意啊,是不是真心誠意地做事啊,是不是忠於職守啊,這些都需要自我觀照。如果敷衍瞭事,馬虎做事,得過且過,不僅僅是對不起老闆,更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上天賦予自己的生命啊。這裏呢,確實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所作的事本身是不是有意義的,如果不是正業,那就壓根談不上“忠不忠”的事情。
正業是關鍵。孔子講:“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閤於道而行,不閤於道而止。所以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這就是擇正業。
言歸正傳。
有瞭正業,那麼對於自己所做之事,必須恪盡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我們傳統讀書人的精神。這股“忠”的精神,根源在行道,在於“誌於道”所引發的力量。
所以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當我們再看到“為人謀而不忠乎?”就不會輕飄飄地過去,這一句話的背後,有整個生命的呈現。所以,我們不能尋章摘句式地理解《論語》中的話語。
一句話背後有一個人,這裏就是曾子。曾子背後是孔門是師長和師兄弟,我們也不可能把這些都講齣來,但是心裏要懷著這個整體,帶著這個背景,去體貼這句話,感受這句話,這是讀經典的方式,不能輕易地滑過去。
三省吾身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我記得孔子說過自己的願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裏就談到瞭朋友信之。孔子說話很周全,和人相處之道,那些人要麼長於自己,要麼平輩論交,要麼是自己的晚輩。對於平輩論交的朋友,交往時,最重要的是朋友信賴自己,說話辦事靠得住。
朋友是其他社會關係的基礎,老者安之,內在有信之,“少者懷之”,內在也有信之的基礎。
日日三省吾身,是需要想一想,自己值得朋友信賴嗎?做到瞭讓朋友信賴嗎?
與人交往真的很難,你爽快地答應對方,結果總是不瞭瞭之,這怎麼行?或者你因為謹慎,不輕易承諾事情,如果這種謹慎過瞭,不擔事兒,那更不行瞭。要麼過,要麼不及,那麼中道在哪裏?
我覺得中道就是,要有智慧看清事情,如果這是他份內的事情,你就得讓他自己做,你不能說,“這事兒我幫你做。”這不行。當你看清,他真的需要你的幫忙瞭,這個時候,咱把事兒擔起來,答應對方做到。這可以說是彆人求你辦事兒的時候一些基本的原則。有瞭原則後,你答應彆人事兒瞭,那就要盡全力去做到。人要敢於承擔,不逃避,不輕易放棄。
所以,朋友和你交往,他能獲得成長,你不僅在這件事上幫助瞭他,而是你的見識,擔當,韌性,乃至於仁義,會感染到他,身心都會很受用。
所以孔子講:“無友不如己者”
有些人對這句話不理解,孔子這是什麼交友態度?其實,朋友之間能相互砥礪,相互信賴,這就是“如己”。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這裏,“信”是做人的基礎。而曾子把這種教導,落實在與朋友的交往中,並在每日做自我省察,是否做到瞭呢?落實到一個個真實交往的朋友。
你看,這就是曾子。很認真,這樣的人,怎麼不值得信任呢?
所以曾子說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這就是曾子的見地。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你看,這個“唯”字,以心印心,如佛祖之於迦葉,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一個“唯”字,後麵之日日三省之工夫,我們是否看得到呢?學習《論語》,曾子其人其言,是個入處。
傳不習乎?
每天日課還是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