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10:52:12 AM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漫步街頭,那些體態豐腴的女士和大腹便便的先生們,到處可見到。的確,肥胖是令許多人苦惱的問題,肥胖會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並發癥,嚴重威脅身體健康。
一、中國人越來越胖,慢性病也越來越多
根據2015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估算,根據WHO標準,中國的肥胖兒童數量最多,中國成人肥胖數量僅次於美國;如果使用中國標準, 中國可能已經是世界上肥胖病例最多的國傢。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公布的數據或許可以佐證這一點:目前,中國成人(≥18歲)的超重比例為34.3%,肥胖的比例為16.4%;6-17歲兒童青少年中,超重比例為11.1%,肥胖比例為7.9%;6歲以下兒童超重率為6.8%,肥胖率為3.6%。且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仍然在不斷上升。
而不同人群,造成肥胖的原因也存在差異,飲食結構的不閤理、缺乏體育鍛煉、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繼發於遺傳或內分泌等因素,都可能導緻肥胖。
寜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兒一科主任梁麗俊解釋, 長期過多地攝入高熱量食物、甜食、油膩類食物是導緻肥胖的重要因素 ,同時, 缺乏充足的體育鍛煉 也是導緻青少年肥胖癥的原因之一。
此外, 肥胖還存在高度的傢族遺傳性。 “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都是肥胖者,那麼子女肥胖癥的發生率就會高達80%左右。”梁麗俊主任強調。
而與肥胖人數比例增加相呼應的是 ,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也在不斷上升 。
一份囊括國內21個地區、75傢中心的近9000例減重與代謝手術形成的臨床大數據報告――《大中華減重與代謝手術數據庫》內容顯示,我國女性減重手術患者是男性的近4倍、29%的患者術前存在2型糖尿病病史、34%的患者術前存在高血壓病史、41%的患者術前存在呼吸睡眠暫停綜閤徵病史、42%的患者術前存在血脂異常、93%的患者術前腹部超聲提示脂肪肝等。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傢趙文華 也指齣:超重、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種癌癥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二、肥胖,乃“萬病之源”
肥胖是“萬惡之源”。北京大學教授李可基指齣,每增加5公斤體重,患冠心病的幾率將升高14%,中風危險率提高4%,缺血性中風提高16%。高血壓、心髒病、腫瘤等等都會因為肥胖而增加其發病率。肥胖導緻的疾病,正在成為全球衛生保健和衛生資源的沉重負擔。
1、增加癌癥患病風險
2022年3月17日,腫瘤學領域頂刊、美國醫學會雜誌旗下《JAMA Oncology》上發錶的一項新研究提示: 長期超重/肥胖會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
此研究為一項包含5635名結直腸癌(CRC)患者和4515名對照者的病例對照試驗,通過數據發現,肥胖與結直腸癌患病風險之間存在關聯; 自20歲以來超重或肥胖是CRC在整個成年生命周期中的持續纍加的風險因素。 且與基於單點BMI測量的傳統分析所估計的相比,終生纍計超重量對CRC風險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說, 從20歲開始,多胖一年,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就多一分 ,且風險是持續纍加的。
此外,一項基於350萬人的大型研究錶明,肥胖還與12種癌癥的風險增加有關。2021年1月,《BMC醫學》雜誌刊登瞭一項基於350萬人數據的研究,結果發現: 體重指數(BMI)較高的肥胖者患子宮癌、腎癌、膽囊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絕經後乳腺癌、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增加 ,且在不吸煙者中,BMI還與血癌和頭頸癌患病風險呈正相關。
此外,研究還證實體重指數(BMI)和腰圍(WC)在評估與肥胖相關的癌癥風險中是相似的。
2、增加心髒病患病風險
英國伯明翰大學對350萬人的數據分析證實,隻要胖,得心髒病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研究發現,肥胖人群患上冠心病的幾率比體重正常的人高齣瞭50%,中風和心衰的風險則翻瞭倍。尤其是腹內脂肪沉積(脂肪在腹腔內主要器官周圍沉積)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
人發胖之後會體內發生許多代謝改變,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會增高,對血管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多餘脂肪對血管和心髒的壓力也增加瞭這些器官的負荷。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後果嚴重者則發展為冠心病和腦卒中。
3、誘發糖尿病
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何美安等對近1.8萬人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那些代謝正常的超重者,得糖尿病的風險是體重保持正常者的1.5倍;而代謝正常的肥胖者則風險更高,增加1.74倍的風險。如果一個人代謝紊亂的話,得糖尿病的風險會更高。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對於糖尿病患者的體重管理提齣建議,對於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標為減輕體重的5%~10%。《中國老年糖尿病診療指南(2021年版)》也提示,應當關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肥胖,尤其是伴發肌少癥的老年肥胖。
4、高血壓風險增加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研究人員對2007-2018年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腰越粗的人,齣現高血壓的風險越會明顯增加,且年輕人風險更高。
肥胖緻高血壓的機製復雜,主要的病理生理機製涉及心輸齣量增加、血容量擴張、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激活、胰島素抵抗、炎癥/氧化應激、脂肪功能異常以及睡眠呼吸暫停綜閤徵等因素,這些都可導緻高血壓的發生。
5、更容易得老年癡呆
研究結果錶明,中年期肥胖的確會影響腦部健康,35至40歲以上中年肥胖,會增加患認知能力下降病癥的風險,主要錶現為記憶力下降、語言錶達睏難、空間能力定嚮缺失、思維判斷能力下降等癥狀,甚至可能發展為老年癡呆癥。前瞻性研究發現,女性體重指數與患癡呆癥的相關性更強,肥胖婦女與正常體重婦女相比患癡呆癥的危險增加200%,而肥胖男性其危險性增加30%。
6、增加早亡風險
由於肥胖者發生多種疾病的機會增加,因此肥胖與死亡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研究錶明,重度肥胖者壽命明顯縮短,輕、中度的肥胖也伴隨死亡率的明顯上升,並與早年死亡率升高有關;成年期肥胖更是老年期死亡的強有力的預測因子。
三、到底怎樣纔算胖?2個標準可以自測
盡管肥胖有這樣那樣的危害,但若是減肥不當,人體必將齣現透支,髒器功能下降,對健康大大不利。
世界衛生組織對肥胖和超重有著明確的標準,即BMI指數。 BMI指數(體重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韆剋/平方米)。體重指數18.5-23為正常,≥23為超重,≥25為肥胖。
雖然BMI校準瞭體重與身高的關係,但也容易被誤讀。例如,BMI未區分男女,也未考慮體重組成,更無法判斷超重是否係健碩骨骼或肌肉所緻。那些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者可能被錯誤地判定為BMI超值,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可能偏高。
所以,除瞭BMI指數,我們同樣要關注自己的脂肪率。 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組織重量占體重的14%~17%,女性占21%~24%。若超齣這個範圍,即便這些人的BMI正常,但體內脂肪比例超標也可以判定為肥胖。
四、想要健康控製體重,首先“管住嘴,邁開腿”
1、科學飲食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學營養減重門診主任醫師陳偉錶示,中國式肥胖與高油、高鹽、高糖的‘三高’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而想要維持健康體重,就需要把導緻肥胖的油、鹽、糖降低下去。
想要從源頭上做到嚴格控製總能量輸入,需盡量做到 飲食多樣化,膳食平衡 ,最好每份餐食都包含一份主食,兩份蔬菜,一份優質蛋白食物,這樣做既能滿足機體一日3大産熱營養素的供應量,又能提供較為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縴維等,對健康大有裨益。
2、適量運動
最好的健康減肥方式是運動。運動項目的選擇應結閤自身的興趣愛好,並與年齡、身體承受能力等相適應。 運動量和強度應當逐漸遞增 ,最終目標為每周運動3~5天,每周運動150分鍾以上,達到中等強度的運動(50%~70%最大心率,運動時有點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為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存在嚴重超重的問題,靠自己無法得到良好的效果時, 可以尋求專業幫助,到正規的醫院,去谘詢專科醫護人員,尋找閤適的減肥方法 。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網紅”減肥産品,若為瞭減肥而濫用藥物,不僅達不到減肥的目的,反而還會對身體造成額外的損傷。
現代生活方式,缺少運動和食物過量,肥胖就會悄然而至。這也促進瞭肥胖相關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癥等發生。對肥胖和與肥胖相關疾病的關注已經成為全球話題。而關於減肥也沒有萬能藥,均衡的飲食和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纔是保持理想體重的關鍵。
參考資料:
[1]王立勇.簡論減肥的幾大誤區與閤理減肥[J].西華大學學報,2004(S1).
[2]王杉杉,韓蘭蘭.糖尿病酮癥酸中毒1例的救治與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9(06).
[3]唐婷婷,詹舒宇,魏奇.醫學生對減肥與剋扣晚餐的認識調查[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誌,2018(0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