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 題:大國科技創新,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科技部負責人談科技創新熱點問題
新華社記者陳芳、鬍喆
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天問”探火、“羲和”探日、“神舟”“天和”遨遊星河;“祖衝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實現量子優越性,“海鬥一號”成功實現萬米下潛和科考應用……
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全國科技界取得哪些重大突破?加快建設戰略科技力量,堅持科技創新和體製機製創新“雙輪驅動”,有哪些新進展?2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負責人圍繞當前科技創新的熱點問題進行瞭解答。
2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請科學技術部部長王誌剛、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科技部國際閤作司司長戴鋼介紹科技創新有關進展情況,並答記者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 創新能力綜閤排名升至世界第12位
2021年是黨和國傢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科技部部長王誌剛介紹,全國科技界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科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踐行新發展理念中的重要作用,有力支撐北京鼕奧、疫情防控等國傢重大戰略任務,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
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增長到2.44%,國傢創新能力綜閤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成功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麵嚮世界科技前沿,支持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湧現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麵嚮經濟主戰場,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産業鏈,不斷壯大發展新動能;麵嚮國傢重大需求,堅持目標導嚮,加強研發任務的整體設計,以科技為邏輯起點和核心要素,圍繞國傢重大需求提供關鍵解決方案;麵嚮人民生命健康,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作為科技研發的重要導嚮。
“我們堅持‘四個麵嚮’強化研發部署,加強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等創新活動的全鏈條部署,增強瞭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王誌剛說。
圍繞提升體係化能力 加快建設戰略科技力量
2021年,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穩步推進,中國特色的國傢實驗室體係加快構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科研院所改革不斷深化,研究路綫選擇、人員績效評價等自主權不斷擴大;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效提升,企業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超過四分之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33萬傢……
“我們圍繞提升體係化能力加快建設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創新主體的係統布局,使各支科研力量各就其位、統籌聯動、形成閤力。”王誌剛說。
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目前,國傢高新區集聚瞭全國約三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培養壯大瞭一批世界級的産業集群。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錶示,國傢高新區現在已經成為科技的聚集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更是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産業的重要載體。
數據顯示,經初步核算,2021年全國169傢國傢級高新區預計全年營業收入超過48萬億元,同比增長12%左右。利潤總額4.2萬億元,同比增長17%左右。
堅持科技創新和體製機製創新“雙輪驅動”
科技進步法時隔14年完成第二次修訂,國傢重大科技決策谘詢製度落地運行,科技評價加快改革步伐有效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揭榜掛帥”、首席科學傢負責製等一批項目管理改革探索不斷深化……
科技創新與體製機製創新如同“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必須一起抓。科技部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和體製機製創新“雙輪驅動”,統籌推進重點改革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製改革工作始終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傢和世界科技強國目標,堅持以深化改革來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全麵推動《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實施方案》143項重點任務全麵落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多點突破。2022年1月1日,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正式施行,將這些改革成果全麵上升到國傢法律製度層麵。
談及科技體製改革的突齣特點,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介紹,一是持續完善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實施機製,二是建立瞭貫穿科研活動全鏈條的政策體係,三是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創新政策,四是健全科研人員全職業生涯激勵製度,五是優化瞭科研的學術環境。
“下一步,我們將以實施科技體製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為主綫,聚焦製約科技自立自強最緊迫的痛點難點發力,狠抓改革落實落地,著力優化科研攻關組織機製,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完善科技人纔精準性支持政策,著力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繼續深入開展國際開放閤作,確保科技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政策落地見效。”賀德方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