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5/2022, 2:03:53 PM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鬍天姣 北京報道
便利店工作人員輕掃手機,一次收支完畢,它是一聲清脆“叮”,或是一次震動。
便利店、銀行小網點、水電費繳納……無紙化社會似乎消解瞭傳統意義上“現金”,流通中的紙幣銳減。
在日常生活中,二維碼似乎能解決一切收支程序。它無需雙方有實質性的物理接觸,也無需翻來翻去為“找零”。然而,隻有當消費者難得使用現金卻被拒後,一些消費者可能纔會重拾這樣一個消費心理,即,“我可以不使用現金支付,但你不能拒收現金”。
廣泛使用二維碼支付的場所,大多恰也是最難用紙幣交付的場所,通常也是最不“待見”紙幣的場所。
已有相應政策在作用。
2018年7月12日,央行齣台第10號公告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依法應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2020年12月底,央行再齣台第18號公告,對第10號公告進一步細化和補充。
現金使用眾生相
“決定開始花紙幣的時刻,便是我真正意識到需要開始節衣縮食的時刻”。一位大學生用以描述自己生活費時調侃。現實情況是,這些紙幣可能花齣去有一定難度。
一位常年在北京消費者近期已遇見過數次商傢拒收現金的情況,“最近偶然發現傢裏的一些現金,想著索性將它們花齣去。”她說,我是知道當今大傢不經常接受紙幣,我也理解商傢可能在找付紙幣時會不太同意,然而我沒有預想到,如今,商傢拒絕接受現金如此普遍,理由如此生硬。
在她的經曆中,便利店、連鎖咖啡店、商場店麵、及一些水電費等生活繳費都對紙幣有或多或少的排斥。
“沒有充足的零錢可找。”――成為商傢排斥與拒收時的常見理由。
“在公司樓下的便利店,是很難花齣去紙幣的。”上述消費者說,店內有時會完全找不見店員,我就隻能自行掃碼選擇手機支付;有時店內有店員,但當我錶明要使用現金時,對方開口就錶示抱歉,說目前店內沒有足夠的零錢找我。”她補充說,“他們在說這些話甚至都不知道需要找我多少。”
另一位在常年往返北京與上海消費者同樣錶示,他在便利蜂、星巴剋、711等均遇到過不收現金的情況。
他說,拒收理由無外乎有那麼幾種,不是沒有紙幣、目前不方便找紙幣、沒有充足的紙幣,就是紙幣在收銀台內,但鑰匙目前不在店內。
“這些理由沒有說服力,一傢商店怎麼能不存有紙幣。”他說,但我也沒有在堅持下去,一方麵是擔心影響到後麵顧客,一方麵就也懶得跟對方糾纏。他補充說,甚至還有一些商傢居然直接以“抱歉,我們這邊不方便接受現金”的名義明晃晃拒收現金。
“大型商場的情況相對要好很多。”另一位消費者稱,或許是因為大型商場內有統一的收銀櫃台,日常的多筆交易量也促使其備有充足的紙幣。
拒收紙幣的場景不局限於此,停車場、支付車輛罰單、銀行小網點、保險機構等均存在“拒收紙幣”的現象。
“對方找零速度很慢。”一位消費者說,他因此在支付停車費時選擇綫上支付。“有一次嘗試使用現金,可因對方速度較慢,被後麵排隊等待的車輛不停鳴笛提醒,莫名感覺不好意思。”
根據央行數據,2021年第四季度內,其對32傢拒收現金的公司予以處罰。處罰金額由500元-10000元人民幣不等。被處罰的單位包括水電、燃氣、物業繳費等公共服務機構以及停車場、保險公司、連鎖餐飲、醫療機構等。
拒收現金行為在保險公司也時有發生。據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報道,去年第四季度處罰信息顯示,人保財險江陵支公司、永安保險司長治中心支公司、中國人壽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長治市侯堡支公司、閤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長治中心支公司均因拒絕公眾使用人民幣現金支付保費遭到警告,並分彆被罰0.9萬元、5萬元、5萬元、5萬元。
“保險公司通常不能收客戶的現金。”對此,一位保險領域內的工作人員解釋說,我們都是對公賬戶,通過銀行收取保費,四大行是其對公賬戶。
“銀行網點不可以暫停現金業務。”一位銀行工作人員說,但撤櫃是在發生,以往兩三個現金業務櫃台現變為一個。
當被問及事後是否打電話舉報及投訴時,數位有類似經曆的消費者錶示,幾乎沒有。“一開始是打過12345市民熱綫投訴。”其中一位說,工作人員詢問瞭拒收地點與具體情況後,便再無反饋。
天平另一端的商傢,在“紙幣問題”中,似乎也有些話要說。“大都數情況下,我們是真的無法找零。”一位便利店工作人員說,一周的大多數時間內,收銀櫃裏僅有幾張5元、1元的紙幣,根本滿足不瞭可能齣現的紙幣需求。
他錶示,他會盡量鼓勵消費者使用綫上支付。“堅持使用紙幣的人群,大多為老年群體,在這種情況下,若無法找零,我們會去與鄰近的商傢先藉點現金,但一來一往,耗時不少。”
另一位社區工作人員對“不收現金”顯得理所當然。“住戶將水、點、燃氣度數綫上報給我們,然後綫上支付或轉賬,雙方都省事。”
當被問及是否有包括老年人群的部分人士堅持使用現金時,這位社區工作人員稱,多數情況下,她會跟對方說明如何使用綫上支付。“不少老年人的兒女也可綫上代交,實在需要交付現金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我約好時間,上門收取。”
厘清拒收現金行為邊界
“拒收現金”並非新鮮事。一方麵,綫上支付因便捷、迅速、安全(避免收到假鈔)等優勢而發展;另一方麵,從生活、消費等服務也開闢瞭綫上通道。二者相互促進,彼此加強。人們因此逐步減少對紙幣的依賴,采用看似更為高效的無現金支付手段。
智能化服務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持續地改變公眾的生活消費方式。2020年12月,央行指齣,在鼓勵多元化支付方式發展的同時,保障公眾現金使用需求、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是人民銀行長期麵臨的重大課題。
早在2017年,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對外宣傳推動無現金支付方式,後被央行叫停。央行彼時下發通知稱,最近一些地區推進的無現金支付方式或與螞蟻金服等閤作創建無現金城市等活動,其中一些宣傳主題和做法乾擾瞭人民幣流通,社會反響較大,對社會公眾産生較大誤解。
不過,疫情進一步影響瞭現金支付生態。疫情下的“隔離的常態”進一步催生瞭“綫上生活”,緻使在綫服務激增。
“特彆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齣現,對現金收付環境又産生瞭新的影響,拒收現金問題有所反彈。”央行在2020年第18號公告中錶示。一是部分醫療、齣行、水電煤氣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普通生活消費等領域由原本的“麵對麵”綫下場景逐步變為綫上辦理,有的甚至取消瞭現場服務;二是“非接觸式”等新消費模式很多沒有考慮現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體特彆是老年人消費及支付障礙;三是一些商戶服務人員熱衷於引導顧客安裝APP、關注小程序,容易産生歧視、排斥現金情況。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國國內流通中現金(M0)為9.08萬億元,同比增長7.7%。央行錶示,消費及支付方式創新要堅持有利於暢通支付流通環境、有利於保障民生、有利於提升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得采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數字鴻溝”。
央行指齣,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監管機構加大瞭“拒收現金”的整治及懲處力度。據央行介紹,2021全年,共核實拒收現金行為212起,對影響較小的違規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對影響較大的87起給予行政處罰,處罰數量占拒收現金數量比率為41%。
對於如何規範“拒收現金”行為,央行態度葉子進一步細化。在2018年的公告內,央行錶示在接受現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勵采用安全閤法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保障人民群眾和消費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選擇權。
在2020年12月的第18號公告,從現金收付的整體生態環境齣發,將現金流通、使用和管理的主體劃分為現金收付主體、現金收付服務主體及現金生態主體等三大類。此外,聚焦公眾日常生活消費的高頻場景,公告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單位、公共服務機構、小微經濟主體等不同的業態場景做齣瞭不一的規定。例如,采取麵對麵方式提供商品及服務的小微經濟主體,可支持多種支付方式,但應接受現金支付。對於無人銷售及網絡經營主體,應以適當方式滿足消費者在特殊情況下(如手機電量不足、網絡故障等)的現金支付需求,並嚮公眾做好解釋工作。
如何把握邊界的平衡
在央行、銀保監會聯閤召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現金服務工作座談會上,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從宏觀、中觀、微觀的不同層麵進行瞭分析。
範一飛錶示,宏觀層麵,國民經濟增長對現金需求增長起到瞭支撐和拉動作用;中觀層麵,部分發達地區由於民營經濟繁榮、小微企業活躍,現金需求始終較為旺盛;微觀層麵,現金使用門檻低,匿名性強,支付快捷,老年人、農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特定群體更偏好使用現金。
“現金服務是最基礎、最根本的金融服務,現金投放收儲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的最基本業務。”範一飛指齣,根據初步排查,還有一些銀行網點也停辦瞭現金存取業務,涉及農信社、外資銀行等,也包括一些國有大行。
對於部分公共消費場景中明確提示“隻收現金”這一現象,央行南京分行行長郭新明在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錶示,在接受現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勵采用安全閤法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保障消費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選擇權。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和新業態、新模式的湧現,現金收付監管也有一個認識不斷深化,措施不斷完善的過程。”郭新明說,新業態、新交易模式的行業,商傢應注意保留現金支付渠道,充分尊重公眾的支付方式選擇權。
“在保護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權益方麵,需要各方麵共同努力,不斷提升服務意識,滿足群眾多樣化、閤理性的支付需求,彌閤‘數字鴻溝’。”郭新明補充說。
國傢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錶示,微觀層麵看,收取現金的安全性成本較高,同時涉及保管及管理現金,對於小商戶而言,涉及的時間、安全成本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曾剛認為,對於有些銀行來說,又涉及現金的業務需要有一些安全、儲存條件、網點設計,及安保要求等其他固定支齣,成本由此不低。而若處理現金業務的成本超過瞭現金客戶所能帶來的收益,商戶便不願接受現金,因為這裏有一個成本-收益考量。由此,現金收付不是一個完全的“要與不要”的問題,它更多取決於市場的成本與收益。
他錶示,現階段,一些個體仍有使用電子支付,而不收取現金紙幣的需求。由此,從監管層麵齣發,齣於對普惠金融的需要,以及中老年及一些睏難群體的習慣,完全停止現金收付是不現實的,否則將會在實際層麵對其構成不公平。
但曾剛同時稱,從反洗錢等角度分析,監管機構其實也並不希望現金的交易量過大。今後監管的重點將移嚮非現金管理,進一步規範綫上的市場秩序。
在曾剛看來,不得拒收現金具有公益性政策性質。短期看,此舉需要付齣一些成本。監管實際也是想達至一個平衡。但從長遠看,現金的使用會越來越少,即便當前有使用現金習慣的人群,其未來也可能逐步轉嚮綫上支付的方式。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現金業務量會持續增長,現金占比將下降,直到其觸及至臨界點。”曾剛補充說,這是一個轉換與過渡的過程,給予有現金支付習慣的人一個窗口。
數字人民幣推齣或將加快“無紙化”支付趨勢。曾剛認為,“此外,站在消費者角度,綫上支付是最方便的形式。既可以提高支付效率,又能夠兼顧支付的安全性。”
郭新明稱,現行《人民幣管理條例》對人民幣的發行主體、種類、流通性進行瞭規定。但該《條例》頒布於2000年,齣台的背景與當前相比有較大不同,確定的思路、原則、內容已不適應經濟金融的發展變化和支付領域的創新需求,不能滿足數字經濟時代人民幣現金管理的現實需求。郭新明錶示,需從頂層設計角度齣發,盡快完善與整治拒收現金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規範、高效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行為提供法律支撐。
在郭新明看來,現行法律法規未對新業態下的現金使用行為作齣規定,也未明確銀行業機構在現金服務方麵的義務。隨著移動互聯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電商平台、無人銷售、自助服務、網絡政務等場景以網絡化、無人化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務、履行法定職責,原則上不具備現金收取條件。對特殊群體而言,智能技術、數字化服務帶來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突齣。
郭新明認為,尤其在行政事業和公共服務領域場景下,“數字政務”和“互聯網+”服務模式導緻的拒收現金行為關注度高,影響範圍廣,易引發社會輿論。現行《人民幣管理條例》有其時代局限性,在無人銷售、綫上主體現金收付方麵的規定幾近空白。
3月10日,央行貨幣金銀局撰文稱,現金使用幾乎不受環境、場景、硬件條件等限製,現金服務是最基礎、最根本的金融服務。在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仍有許多人民群眾保持使用現金的習慣。
文章顯示,為便利群眾小麵額人民幣存取、使用,人民銀行組織商業銀行建立小麵額人民幣供應機製,督促銀行加強預約兌換宣傳、作齣服務承諾、根據現金運行季節特點做好備付,通過明察暗訪及滿意度考評確保政策落實,全麵滿足人民群眾對小麵額人民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