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10:46:07 AM
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的勤奮,像蘇秦和孫敬的懸梁刺股終成大器;再如時運,管仲交到好友鮑叔牙為他能成為齊國國相打下基礎;再如天份,這個地球人都明白,例子太多,不舉瞭。
勤奮、時運、天分大概是人們認為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有人引用“天纔,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來突顯天分的重要性。
知常容並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成功最關鍵的因素不是勤奮、時運和天分而是包容性。當然我還有一個觀點:成功是偶然的,不可復製的。
為什麼我將包容性提到比能力、時運、勤奮之上呢?
劉邦和項羽經常會被人拿來比較,這兩個人都是應運而生。有人說如果秦始皇還活著,劉邦和項羽還有機會嗎?我的迴答很簡單:沒有。
這就是時運。劉邦和項羽都具備瞭。
勤奮在劉邦和項羽身上是找不到的,劉邦喜歡酒和女人,經常尿儒冠,這種習性讓他讀書似乎也不太可能。項羽也差不多,雖然品行比劉邦好,但讀書不認真,學習兵法也是學一點就不學瞭。
天分上劉邦比項羽差得多瞭,項羽天生神力,作戰勇敢,是當世第一猛將,相信沒有人反駁。劉邦跟項羽比在天分方麵差遠瞭。
先取得成功的是項羽,但笑到最後的卻是劉邦。為什麼?
論傢世劉邦根本無法和項羽比,劉邦隻是富戶,項羽齣生於楚國貴族世傢,一個平民,一個貴族差彆老大瞭。從資源方麵看劉邦起傢時隻有沛縣這幫人。沛縣獄掾曹參、編織養蠶的器具的周勃、掌管養馬駕車的夏侯嬰、沛縣主吏掾蕭何、屠夫樊噲等等。
這幫人哪像是一個軍事集團,倒像是烏閤之眾。
不光如此,當時沛縣還有好多人不服劉邦,比如王陵和雍齒。王陵一開始就不跟劉邦乾,雍齒更是將整個沛縣賣瞭讓劉邦無傢可歸。
項羽這邊在項梁的帶領下聚集大量軍事化,職業化的天纔,他手下的將士很多都經過長期訓練,能徵善戰的也不少,同時他還擁立熊心為王,占瞭大義。當項羽殺掉宋義時,所有人都錶示服從項羽的管理,可見項傢的影響力有多大。
論威名項羽比劉邦強多瞭,巨鹿一戰後,諸侯都不敢抬頭看項羽。
天下平定,項羽分封諸侯不久就發生楚漢爭霸,結果項羽這邊占有絕對優勢的反而失敗瞭。
為什麼?
人纔方麵:
滅楚軍事主力韓信大將軍原來是項羽手下,不受重用轉投到劉邦帳下成為大將軍。
滅楚謀略主力陳平是項羽這一邊的重臣,因為司馬卯背楚降漢,項羽遷怒於陳平,不但不信任陳平,而且還想處罰陳平,最後陳平跑到劉邦這一邊受到重用。
陳平對項羽集團內部是瞭如指掌,到瞭劉邦這邊,劉邦給陳平很多活動經費讓他離間項羽集團內部,十分成功,最後連範增項羽都不信任瞭。
滅楚騷擾主力英布,同樣是項羽手下乾將,被封為九江王,最終投降劉邦。英布在腹地騷擾項羽使其兩廂不得兼顧。
這三大英纔為什麼原被項羽所用,最終卻成瞭劉邦滅項羽的利器呢?
劉邦這邊的人纔是越打越多,項羽這邊的人纔是越打越少,最後就剩下一個範增,他也不相信。最後範增離開項羽抑鬱得病而死。
人心方麵:
劉邦入鹹陽是約法三章,鞦毫不犯,秦民大喜。
項羽入鹹陽時燒殺搶劫,最後秦民敢怒不敢言。
項羽分封諸侯時有失公平,齊地首先發難。同時他還殺瞭義帝熊心,使得劉邦有瞭大義在手,使得天下人認為項羽失德。
項羽的霸王是自封的,而劉邦的皇帝卻是靠諸侯王推薦的。雖然自封和推薦差不多,但從形式上,讓人接受的角度來說推薦自然比自封高明。
時運差不多,天分項羽比劉邦強,傢庭背景,先發實力,戰鬥力都比劉邦強,唯有一點項羽不如劉邦:包容。
項羽容不下彆人,也容不下百姓,劉邦則不一樣,他可以兼容並包,將不同的人為自己所用,除瞭剛纔說到的那三位,像夏侯嬰,周勃、樊噲這樣的烏閤之眾最後都被用成神將級彆,因為劉邦給瞭他們成長空間。
這是當頭領需要具備的,同樣站在中間層也是需要包容。
比如諸葛亮輔政蜀漢,上到劉禪、下到百姓,中到官僚,都能打理得順順的,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見。到瞭蔣琬、費�t輔政時也可以做到如此。
為什麼?
蔣琬和費�t這兩個人的包容性是特彆強的,給自己麵子的重用,不給自己麵子的也重用。
比如楊戲曾經懶得答理蔣琬,蔣琬找他問話,有時就不答話。要知道楊權是蔣琬的下屬,如此有個性,蔣琬還是將他重用得很好。
楊敏曾經公開詆毀蔣琬,後來楊敏犯事下獄,所有人都認為楊敏這次肯定死定瞭,結果蔣琬說瞭一句: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也就是說楊敏罵的沒錯。
費�t更不用說瞭,他簡直就是蜀漢的潤滑劑,魏延和楊儀是死對頭,但他們和費�t關係都很好。
到瞭薑維時期就不一樣瞭,薑維與劉禪關係處理的不好,劉禪藉黃皓打壓薑維,薑維和諸葛瞻(諸葛亮的兒子)關係處理的不好。諸葛瞻以“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製薑維”為憾事。
楊戲後來嘲諷薑維,結果薑維將其免職成庶人。
你說人品、能力,勤奮薑維差嗎?為什麼薑維搞不好?原因隻有一個包容性太差瞭。
包容性為什麼這麼重要?
很多人認為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如果真是這樣認為,他的思維方式隻有一個字“奪”。正如你力大無窮可以強得過三個人,但你肯定強不過三十個人,三百個人。當你靠自身實力取得小成功之後還是靠這個思維,路會越來越難,睏難會越來越多,最終肯定會失敗的。項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成功不是靠自己去“奪”,成功是靠彆人送給你的。真正成功之路不是靠自己走齣來的,而是靠大傢的力量推齣來的。
隻有當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你,他們就會將成功送到你的麵前,最終無數個小成功就能成就一個大成功,這實際就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聚沙成塔,是沙子就用,而不是說隻用某一種特定的沙子。類似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等等無一不強調包容性的重要性。
你怎麼讓彆人將成功自願送過來,那就是你要給彆人帶來好處,處處為彆人想,這不是“無私”是啥?
能明白老子在《道德經》中將此定為核心概念的意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