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9:23:40 PM
提到市場調查機構Omedia,可能很多朋友不是那麼熟悉,但如果你經常關注手機行業,可能多多少少都會看過他們齣品的銷量統計報告。比如說就在日前,Omedia方麵發布瞭《2021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機市場追蹤報告》,同時還公布瞭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暢銷榜單的前10名統計結果。
看到這份榜單後,相信絕大多數朋友的第一反應會是“蘋果真厲害”。的確,在整個2021年全球最熱銷的10款智能手機中,蘋果足足占據瞭其中7個席位,比去年又多瞭2個。相比之下,僅有2席的三星和僅有1席的小米,多少顯得有點寒磣。
不過如果僅僅隻是看到瞭iPhone傢族的熱銷,那可能說明你還沒有充分挖掘齣這份榜單的信息量。既然如此,我們三易生活今天就來帶大傢仔細品一品這張錶格中,那些被隱藏起來、而且十分有趣的信息。
一個便宜三個愛?旗艦級産品反而更受歡迎
首先,我們為大傢解釋一下這張錶格裏的數據基本構成。除瞭前幾列的排名、型號、齣品廠商都能看得懂外,最後兩列數據則分彆是全球銷量,以及很關鍵的一個數據――全球平均價格。
明白瞭這些,就可以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解析瞭。首先按照這些價格,可以將整個錶格中的所有機型分為四類,分彆是平均售價100美元(約閤人民幣636元)以下、100-200美元(約閤人民幣636元-1272元)、600-1000美元(約閤3816元-6361元),以及1100-1400元(約閤6997-8905元)四個檔位。
榜首機型:Galaxy A12
而這四個價位段機型分彆占據整個榜單的比例,則分彆是100美元以下9%、100-200美元為23.53%、600-1000美元高達36.99%,以及1100-1400美元是30.48%。
這樣一統計後,一個有趣的結論就齣現瞭。在2021年全球銷量前十的智能手機中,摺閤人民幣3800-6300元檔位的高端産品占據瞭最大的市場份額,其次是7000--9000元的頂級旗艦機型。而相比之下,韆元乃至百元級的入門級機型雖然也有上榜,但總的銷量份額要遠低於高端産品。說得更直白點,也就是從全球銷量來看,絕大多數消費者在2021年都更偏愛“更貴的手機”。
“主流價位”存在感缺失?這並不令人驚訝
其次,就是以上文總結齣的幾個價位段切入還會發現另一個現象,那就是從1500元-3800元的這個檔位中,沒有機型進入瞭去年的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前十。但眾所周知的是,這個價位段在國內市場中反而往往是市場爭奪更激烈、也往往被更多消費者所關注的“主流價位”。
今年大紅大紫的天璣8100,性能其實已經接近去年的驍龍888
為什麼“主流價位”在實際銷量上反而不“主流”?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齣在當前智能手機的技術發展情況上。眾所周知,智能手機的主控性能目前幾乎是一年一換代,即便是再怎麼高端的旗艦SoC,一兩年後往往也就與當時的中端産品差不多。甚至可能還不如瞭。
iPhone 12 Pro拍攝的夜景
但相比之下,屏幕、攝像頭、揚聲器,乃至機身材料的技術進步速度,就沒有那麼快瞭。所以這也就意味著,一款2019年的頂級旗艦機型所配備的影像方案,到2022年可能依然沒有任何中端、甚至高端機型能用得起;而一款2020年的頂級旗艦機型所使用的屏幕,到瞭2022年也大概率可以“吊打”幾乎所有2000-4000元價位機型的顯示效果。
如此一來,對於那些注重使用體驗的消費者來說,他們麵臨的抉擇其實就很容易理解瞭。是以“主流價位”買一台手機,享受一兩年的高性能,但同時在影像、顯示等方麵一直受憋屈,還是多花些錢一步到位買旗艦,在性能不再領先後,依然可以在看劇、聽歌、拍照時候有更齣色的體驗呢?
實測iPhone 11升級iOS15之後,性能還有較為明顯上漲
更不要說,産品的價位不僅包含瞭研發、生産成本,其實也覆蓋瞭後續的維護成本。因此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廠商對於自傢“頂級旗艦”往往會給予三年、四年,甚至五年以上的係統更新維護周期,但往往對於中端和入門機型的更新、維護會不那麼“上心”。說白瞭,付的錢不一樣,享受的服務當然也就不同。
旗艦手機如何選最劃算?榜單其實也告訴你瞭
明白瞭為什麼全球消費者反而更偏好旗艦機型,而非入門級或者“主流價位性能機”的原因後,我們接下來就要給大傢挖掘這份榜單的最後一個隱藏信息瞭。那就是關於旗艦手機如何選擇,纔會更“劃算”。
首先如果你的預算確實比較有限,但是又不甘心買單純隻有“高性能”,彆的都“不太行”的中端機,那麼兩代之前的“中杯”旗艦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比如在這份榜單中,兩代以前的iPhone 11就成為瞭同價位段中銷量不錯的機型,甚至僅次於iPhone 12和iPhone 13。
畢竟從市場規律來看,一方麵“中杯”旗艦機本身發布時的價格就不會太高,並且在經過瞭兩年的市場變遷後,它們的入手價格往往其實已經可以下探到接近主流的水準,但同時本身不差的性能水準(尤其是對於iPhone來說)、齣色的屏幕和影像設計,再加上持續的係統更新,都會使得這些上上代旗艦入門款機型依然具備不過時的使用價值,甚至在綜閤體驗上勝過同時期的中端新機。
當然,如果預算相對更充裕一些,但又希望更為理性的消費,那麼選擇前一代的旗艦“超大杯”,則可能是兼顧性價比與極緻體驗的最佳方案。畢竟與兩代以前的“中杯”相比,一代以前的“超大杯”一方麵會有顯著的性能優勢,即便麵對最新機型也未見得會落於下風。
不僅如此,從産品的品質可靠性來考慮,前一代頂級旗艦在發布一年後未必就已經停産,這意味著消費者其實依然還能買到全新齣廠的産品,但同時又能享受到幾乎沒什麼“水分”的價格,可以說是最具性價比(對,確實是最具性價比、你沒看錯)的選擇之一。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