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1:49:04 PM
她是地地道道的滁州天長女孩,她齣身在一個書香門第,她九歲讀書,寫的一手好字,她不僅寫詩,她還寫史學評論,在她的詩歌文章中,不少是她遊曆的大山大河,有江南,也有塞北,小小年紀,她就研究天文學和數學,而且研究的成果十分豐富。
乾嘉學派代錶人物,清代史學傢、文學傢錢大昕在幫助大學士阮元編審《籌人傳》時,看到大清朝這位纔女的天文和數學論著,感嘆她是東漢女學者班昭之後,一人而已。
1980年,著名畫傢範曾讀瞭她的史學文章,為她揮筆創作瞭讀史圖,並吟詩四首,其中有句“三山五嶽曾踏遍,胸中萬捲深識廣”。
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台發現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閤會以她的名字命名這顆小行星。
2016年,她入選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齣女科學傢改變世界的故事》。
2018年,她再次入選美國數學教授齣版的《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
她就是我們滁州天長的纔女――王貞儀。
王貞儀,字德卿,天長北鄉沂湖、馬叉河一帶人,後遷居江寜,又號江寜女史、金陵女史,其先祖是蘇州人,明朝洪武年間遷到天長,曾祖父王穎哲“以詩書教授與閭裏”,她的祖父王者輔從小就飽讀詩書,後被朝廷錄用,曾做過海豐縣令和宣化知府、惠州知府、欽州知府,但因秉性耿直,得罪瞭上層,被流放到吉林。
王貞儀的父親王锡琛,廣讀詩書,但一直科舉無緣,一生緻力於醫學,精於醫術,曾撰寫過《醫方驗抄》稿四捲,王貞儀醫學是隨父親學的。王貞儀十九歲時全傢遷居江寜,在她嘉慶二年的《德風亭初集》自序中落款為:金陵女史王貞儀。據《天長同治縣誌》人物傳――王者輔中記述,現在天長這一門王氏後人都是王者輔弟弟王者相的後代。那麼王貞儀究竟在天長生活過沒有,答案是肯定的,王貞儀不僅在天長生活過,而且留下瞭不少詩歌和文章。
《德風亭初集》中有一些詩文,記錄瞭王貞儀在天長生活的痕跡,二十八歲的王貞儀寫過一首詩叫《題女中丈夫圖》,其中有一段記述“餘年十一侍先大母董太恭人之吉林,遂偕白鶴仙陳宛玉,吳小蓮諸女士讀書於蔔太夫人之門,復習騎射於濛古阿將軍之夫人,十六迴江南又侍大母及傢嚴等自都中至關西又由楚之粵,十八歸泗州天長舊居,十九復迴金陵,二十五適外�w,於歸宣城迄今又三年矣。” 這一段話記述瞭王貞儀人生幾個轉摺,對於研究王貞儀人生曆程十分重要。
公元1786年,即乾隆49年,那一年十八歲的王貞儀和祖母、父親一起遊曆瞭陝西、北京、湖北和廣東一帶後,迴到瞭她的齣身地――天長北鄉的老傢,她的不少詩文中有詳細的記說。
王貞儀傢在天長北鄉,傢裏有不少田地,因為傢人讀書、教書、做官,祖父把這塊田地讓一個姓韓的老人管理,老人特彆忠厚和勤奮,也是個奇人。耳聞目睹老人的品行和為人,王貞儀用優美的文字寫下瞭這篇《韓園公傳》,文章開篇寫到“餘傢天長之舊居有園地三十畝,鄰於屋之旁,園中近地西,隅拓畦隙,為茅屋七間,園以內所蓄果樹、蔬菜各半之。”這是王貞儀在天長舊居的情況。由於一傢人以學業為主,祖父王者輔招用一個姓韓的老人來看園子,不知其名,而稱之為韓園公。他為人忠義,做事認真,韓園公九十二歲時與她傢告彆,後來是無疾而終。文中寫道:“平日行動一切遠異常人,乃甘伏處十畝之間,數椽之內竟隱其裏居,名字而浮沉以沒世不重,可惜與餘以為其誠,非老圃者流殆隱於園者耶及。”王貞儀認為韓園公不是一個平常的人。
王貞儀有一個堂叔叫王廷琛,字魯獻,號棣庵。生活在天長東鄉,他是一位學者,猶善寫詩,《揚州畫舫錄》開捲記有他題寫《晚鞦與李艾塘登平山堂題畫舫錄冊子》詩歌一首。王貞儀的《裕圃記》寫瞭的堂叔王棣庵與叔母何孺人,耕種二十多畝園圃,叔父把園圃起瞭個名字叫裕圃。王貞儀和祖母迴天長老傢看望叔父母時,叔母嚮王貞儀講瞭種園子的快樂,以及為什麼叫裕圃的始末,王貞儀十分敬仰羨慕,於是寫瞭這篇《裕圃記》。王貞儀這樣寫道:“傢從叔棣庵同叔母何孺人居天長邑之東鄉裏,叔少業,儒而兼習農務,以故孺人亦知耕種事,傢宅之東有園圃,名曰裕。” 王貞儀在文章的最後這樣寫道:雖食一簞而飽酒一升而醉,無求侈乎口腹而心裕如也;夏一席而涼,鼕一裘而溫,無求奢於口服,而身裕如也;頌吾書度吾詩,無求務於盤樂玩好,而誌裕也”。文中王貞儀對待富裕的認識格局很大,她認為一個人的富裕不是吃喝玩樂的富足,而是自己的誌嚮要遠大。這也是她為什麼要寫《裕圃記》的原因。
從小在天長生活的王貞儀,十一歲時纔和祖母、父親外齣塞北,十八歲又迴來生活一年,可見王貞儀對她的舊居是十分有感情的,特彆是她的兄弟姐妹在那裏生活過,她的不少詩歌記述瞭她的這種情懷。在《題天長舊居藏書閣》一詩中她寫道:“萬捲遺先澤,牙簽曆世披,編摩開手眼,友尚得師資,逸種標完帙,珍藏博廣知,陶匏聊復誌,堪敵百城奇”。王貞儀的曾祖父是一位教書先生,傢裏藏書有萬捲之多,每每讀書如見師友,所以纔能博廣而深知,這一點也反映瞭王貞儀的傢風,他的祖父、父親,包括王貞儀本人都喜歡讀書,藏書。十六歲的王貞儀和祖母從吉林迴傢時,帶迴來的是祖父遺留的七十五箱藏書。
王貞儀的詩詞中不少記述瞭天長親人之間的真情,特彆是那種彆離的憂愁。在《天長舊居彆大姊即次送彆原韻》:“閨中憐遠彆,相送感離群,故國翻如客,知心獨有君,可堪經月敘,又�M隔年分,雙淚尊前落,關河悵白雲。”乾隆50年,即公元1787年王貞儀從天長舊居迴金陵時,她的大姐生活在天長舊居,臨彆時寫下瞭這首詩,在後來《寄大姊書尾作此》:“聊將尺素代抒衷,每�M傳詞下筆工,紙短意長書不盡,臨緘依舊又勿勿。”因為和大姐不常相見,在為大姐書後題詩時,情感十分濃厚,以至於“紙短意長書不盡,臨緘依舊又勿勿。”大姐與王貞儀是親人也是詩友,更是朋友,在《懷天長女士劉湘蘅》一詩中寫道:“已是十年隔,相思空爾情,�M知南北彆,竟見死生盟,孤夢人韆裏,殘鞦雁一聲,關河歡修阻,愁對月華明”。王貞儀專門寫到瞭劉湘蘅、她和大姐三人的生死盟約:“已是十年隔,竟見死生盟”。王貞儀十八歲在天長居住的那一年與鄰裏寫詩的劉湘蘅,還有王貞儀的大姐盟拜為姐妹,古人叫雁序,十年後劉湘蘅已遠嫁邗江,而大姐已經去世,遠在宣城的王貞儀想到天長的故人舊友,十分感慨,纔有“孤夢人韆裏,殘鞦雁一聲”。
王貞儀童年曾隨祖父母生活,祖父一生堅持讀書的習慣對她的影響特彆大,祖母董氏是天長進士董之燧的後人,也善詩文,在祖母的關愛下,王貞儀九歲就學詩歌和古文,聰穎好學,十一歲時,祖父病死於吉林,祖母帶著王貞儀一起奔喪塞北,王貞儀姐妹五個,為什麼祖母隻帶她去,可見他與祖父的感情很深,這一點在她的詩歌《月下敬懷傢大人》中得到瞭證實,詩中的“大人”是對祖父的尊稱。詩中寫道:“遠彆殘鼕候,思親獨倚欄,可憐衣上月,同照不同看。” 一年的鼕天,王貞儀在老傢的月下,想到祖父,淚水淌濕瞭她的衣襟,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心境。
二十五歲那年,王貞儀纔與宣城的學者詹枚結婚,婚後依然潛心做學問。結婚第四年,即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鼕天,二十九歲的王貞儀因病去世,在她去世前兩個月的鞦天,她為文集《德風亭初集》寫下瞭自序。王貞儀雖然過早離世,但她在天文學、數學、詩詞等學術上的成就十分令後世矚目。王貞儀主要著作有:《德風亭初集》14捲(現存者為13捲)、《德風亭二集》6捲、《綉��餘箋》10捲、《星象圖釋》2捲、《籌算易知》2捲、《重訂策算證訛》1捲、《西洋籌算》1捲、《增刪女濛拾誦》1捲、《沉屙囈語》1捲、《象數窺餘》4捲、《文選(詩賦)參評》10捲。這些著作大部分已經遺失,不能不說這是一大憾事!我手中閱讀的蔣氏慎修書屋校印的《金陵叢書》丁集之《德風亭初集》也隻有13捲,可以說王貞儀與天長的情結遠遠不隻是這些。
“始信鬢眉等巾幗,誰說兒女不英雄。” 這是王貞儀在《題女中丈夫圖》詩中的最後一句詩,是的,她就是英雄,短短的一生,在天文學和數學方麵取得瞭當今世界仍然認可的學術成就。正逢盛世,我們天長應該為這位學術上的英雄樹碑立傳,讓我們的年青人以她為楷模,奮發有為,走在時代的前列,改變我們的世界,造福人類社會。
來源:天長發布,作者:薑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