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2:15:03 PM
吃潮菜在國內各地都是一種時髦,這裏的“潮”可不是網絡語言的“潮”,有時潮菜倒是固守傳統的代錶。所以在精細方麵不敢有絲毫的差池。
上菜時都會問客人要杯什麼水。除瞭茶水外,經常有熟地、老藥桔、老香黃、蓮藕、溪黃草、菊花、枇杷花水等等,外地人常開玩笑說“喝中藥”。
其中,枇杷花水是我喜歡的一種。上迴在外地的一傢潮菜館看到,他們把各種佐餐的飲品做成菜牌供食客選擇,感覺彆具特色,隻是其中的“枇杷花”寫成“琵琶花”,詢問服務員,非說此“琵琶花”是中藥,非彼“枇杷花”,讓我啞然失笑。
先說兩個典故。明・浮白齋主人《雅謔》中記載:有村裏人送枇杷,上麵貼瞭“琵琶”兩字,引得眾人大笑,於是有人戲言道:“琵琶不是這枇杷,隻為當年識字差。”另一人取笑道:“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蕭管盡開花!”
有偶無獨,明朝大畫傢瀋石田也遇到同樣的事情,留下瞭類似的故事。有人送他枇杷,附信也將“枇杷”寫作“琵琶”,於是瀋大畫傢迴信道:承惠“琵琶”,開奩駭甚!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古來司馬淚於潯陽,明妃怨於塞上,皆為一啖之需耳!今後覓之,當於楊柳曉風、梧桐鞦雨之際也。
這兩個故事的由來都是因為將“枇杷”寫成瞭“琵琶”。而“枇杷”與“琵琶”是否有關係呢?現在普遍的說法是:枇杷原産中國東南部,因果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
其實,在唐宋時期,“琵琶“和“枇杷”是可以通用的。“琵琶”是漢代纔傳入中國的,後來與妓女結下不解之緣。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有一首寫著名樂伎、女詩人薛濤的詩:“萬裏橋邊女校書,琵琶花下閉門居。”這裏的“琵琶”顯然是指“枇杷”,而後來人們將妓女們的居所稱為“枇杷門巷”,指的卻是“琵琶”,所以纔有宋朝《枇杷賦》裏的感嘆:“名同音器,質貞鬆竹!”大有打抱不平之意。
所謂“質貞鬆竹”我想大概是指枇杷枝條稀疏,葉大枝粗,長得十分粗壯,而且花期是在寒鼕,不似其它果樹文弱,所以古人竟有稱枇杷樹為“粗客”者。
當然枇杷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盧橘”。蘇軾是美食傢,他在詩文中多次提到:“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贈惠山僧惠錶》)、“魏花非老伴,盧橘是鄉人。”(《與劉景文同往賞枇杷》)、“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惠州一絕》)。
枇杷在我國種植區域較廣,華南地區普遍有栽種。潮汕以潮州的文祠鎮、歸湖鎮和饒平縣中、北部的山區鎮為主要産區。枇杷與櫻桃、楊梅並稱“初夏三姐妹”,品種有二百多種。按果形分,有圓果種和長果種之彆,一般圓果種含核較多,長果種核少或獨核者居多。
按果實色澤分,又分為紅肉種和白肉種,紅肉種枇杷因果皮金黃而被稱為“金丸”,如宋代陸遊所寫的“難學權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白肉種枇杷肉質玉色,古人稱之為“蠟丸”,正如宋代郭正祥所寫“顆顆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飛書寄蠟丸。”白沙枇杷皮薄肉白、汁多無渣,較甜;紅沙枇杷果肉橙黃、甜中帶酸。因氣候和水土的關係,潮汕地區種植的枇杷多為紅沙枇杷。
在潮汕地區,清明前後枇杷便陸續上市。前些日子,看到網上有文祠鎮鴨背村村民發的一則帖子,稱:“傢裏枇杷豐收啦!有人要買麼?得自己摘。”一看價錢,比市場上的高好多,但跟帖詢問者不少。
現在的果農會做生意,把旅遊與農業生産結閤起來,讓遊客體驗摘果子的樂趣,自己倒少瞭雇人采摘和運輸的成本,價錢還賣得更高,實在是不錯的主意!
枇杷成熟季節,枇杷果園風景迷人,在厚實墨綠色的葉子簇擁下,一團團金黃色的枇杷點綴期間,在明媚的陽光下,清風拂過,閃著金光,十分誘人。明朝有詩人曾作詩曰:“數顆黃金彈,枝頭駭鳥飛”。充滿想象力!
而事實上還是陸遊說得實在:“枝頭不怕風搖落,地上為憂鳥啄殘。”在潮州則流傳這樣一段順口溜:“一樹枇杷一樹金,年年豐收暢人心。脫貧緻富人勤奮,山山種滿金果林。”
枇杷除瞭鮮吃,還可以加工,潮州的枇杷膏就是讓人嘴讒的特色食品。用枇杷和蜂蜜慢火熬四五個小時就變成枇杷膏,也有加入加上杏仁、川貝的,但不加任何工業原料,絕對環保健康。潮汕人喜歡用它泡水當飲料喝。而我更喜歡用勺子舀瞭直接吃,讓粘稠而酸甜的枇杷清香充溢整個口腔再慢慢化開!
注:本文原標題《枝頭不怕風搖落》,轉載時有改動
來源:海濱鄒魯是海陽 文/陳益群
聲明:本文不代錶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