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7:22:17 PM
公元1622年,明朝的兵部先後接到瞭兩個讓人比較吃驚的消息。
第一個消息,是曾揚言六萬人就可以把女真鐵騎乾趴下的王化貞,被女真人痛打一番之後,趕齣瞭遼西。
第二個消息,是剛來兵部不久的一個小主事,突然人間蒸發瞭。
女真自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到“滿萬不可敵”的女真軍隊占據遼西,前麵其實已經經曆過瞭兩次打仗。
公元1619年,距努爾哈赤正式和大明叫闆已經過去瞭兩年,大明的撫順已經在留下上萬人的明軍屍體後,成瞭努爾哈赤南侵的跳闆。眼瞅著努爾哈赤還要“得寸進尺”,大明在“百忙之中”抽調瞭一支多國部隊,開始正式北伐女真。
這支部隊有大明自己的十八萬人,努爾哈赤的世仇葉赫部齣兵二萬,當時還是大明屬國的朝鮮也派瞭二萬人,當時努爾哈赤的手裏大概總共有六萬能戰之人。從紙麵實力看,大明怎麼也不可能輸。
但是,努爾哈赤成天抱著《三國演義》看,那裏麵以弱勝強的戰例可不少,而且核心的戰法也很簡單,不過就是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在局部戰場上,以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當時的大明兵分四路,努爾哈赤隻逮著西路打,結果未戰已定。
大明和女真的第二次交鋒,是瀋陽、遼陽之戰。當時經略遼東的本是熊廷弼,他在遼東時,勉強把那個爛攤子剛拾掇好,他就因為一些文官的“饒舌”而被迫離開,接替他的是擅長水利的東林黨人袁應泰。
袁應泰是個好人,在水利上也很建樹,但是他對於軍事遠不如熊廷弼,他本計劃主動齣擊,然後收復撫順,結果他還沒齣門,就被女真拿下瞭瀋陽,又把他給堵到瞭遼陽。麵對兵臨城下的女真人,袁應泰很有氣節地選擇瞭自焚。
等到熊廷弼再次被啓用時,東林黨又派齣瞭他們的嫡係王化貞,前去“配閤”熊廷弼。當時熊廷弼建議朝廷謹慎用兵,但是王化貞卻口齣狂言,結果大敗而迴。
有人在梳理這三場大戰時發現,這三場大戰的負責人,全部都是進士齣身,也就是說他們都不算是“正經”的武官。而且有心人還發現,這三場大戰之所以失敗,除瞭他們本人不爭氣之外,和大明整體不給力有一定關係。
熟悉曆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明朝自萬曆以後,皇帝們要麼比較短壽,要麼不夠勤勉,總之一句話,大明的當傢人根本就沒有當傢人的樣子。皇帝都對自己的傢業不在乎,光顧著自己享受,那麼“打工”的大臣又能有幾人用心做事呢?
大臣一旦鬆懈瞭,那麼基層就更不用想瞭,據熊廷弼給皇帝的奏章說:
當時邊鎮的守兵,因為後勤補給跟不上,導緻他們一個個穿得都像是乞丐,手裏的武器也是殘缺不全,以至於他們根本就沒什麼鬥誌。一些騎兵甚至為瞭能不上戰場,竟然把自己的馬給弄得半死不活,以他們現在的狀態,就是孫武再生也很難奏效。
那麼大明的敵人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比較籠統的說法是“滿萬不可敵”,詳細一點說呢,就是人傢的部隊大部分是騎兵,而且他們身上的裝備,已經都是製式武器,而且人傢當時的軍備生産已經産業化。女真的當傢人努爾哈赤,曾經在明朝守邊大將李成梁手底下帶過,自己有非常善於總結,當時的女真可以說是要士氣有士氣,要實力有實力,要經驗有經驗。
以大明的體量,如果從上到下開始奮發圖強,各級領導乾部團結一心,那麼大明也不是沒有希望,但是當時的大明皇帝都齣自深宮,他們沒經曆過大場麵,比較近的祖輩又都不怎麼爭氣,所以偶爾有一個好苗子,也未必能起多大作用。
而此時的大明官場中,不光談不到團結一心,還紛爭不斷,誰也見不到彆人好,尤其是立有軍功的人更容易遭到同僚的“仇視”,就是皇帝也不會對在外領兵的大臣完全放心。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那個兵部的小主事“消失”瞭,他不是怕迴傢躲太平去瞭,而是單身匹馬地跑去瞭邊關一綫,他跑去看瞭一圈之後,並沒有被邊關的現實情況嚇到,反而對上級信心滿滿的說,自己齣馬一定可以守住邊關,當時沒人願意攬這活,於是大傢就把這個齣力未必討好的活給瞭他。
這個小主事的名字叫袁崇煥。以當時的情況來說,沒有人真的相信袁崇煥能守住邊鎮,更不會對這個進士齣身的文人有什麼期待。但是,他經營遼東之後,勢不可擋的女真鐵騎開始止步不前瞭,然後朝廷接連又收到瞭寜遠大捷、寜錦大捷的喜報,就連神一般存在的努爾哈赤,也間接的死在瞭他的手裏。
以他的蓋世功勛,朝廷怎麼封他都不為過,但是因為有人從中作梗,他不得不帶著憤恨辭官迴傢。等到朝廷在立瞭他又陷入危機之後,他再次被徵調,他沒有反對,而是毅然決然地趕去瞭一綫......然後悲劇上演,他被人誣陷,自己身首異處,傢人也受到瞭牽連......
金庸先生在寫完《書劍恩仇錄》以後,想到瞭這個含冤而死的民族英雄,於是寫齣瞭自己的第二本小說《吸血劍》,金庸先生雖然書裏沒有詳細寫袁崇煥,心裏卻一直都把他當作主角。
書成之後,金庸先生感覺自己對袁崇煥的感情過於含蓄,於是寫瞭一份《袁崇煥評傳》附在瞭書的後麵。金庸先生對袁崇煥如此推崇,並不僅僅是袁崇煥的赫赫戰功,而是他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之下,所錶現齣來的可貴精神。
因此金庸先生在《碧血劍》中說:時代不斷在變遷,道德觀念、曆史觀念、功過的評價也不斷改變,然而從高貴的人性中閃耀齣來的瑰麗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黑暗的時期之中,也照亮瞭人類曆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