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0:16:44 AM
海王星無法用肉眼觀測到,它是太陽係中唯一通過數學預測而非經驗觀察被發現的行星。亞曆斯・布瓦爾觀測到天王星軌道的意外變化,他據此推測天王星軌道受到未知行星的引力擾動。布瓦爾死後,喬治・艾理和奧本・勒維耶分彆獨自根據布瓦爾的觀測計算預測瞭海王星的位置。
而後在1846年9月23日,約翰・伽勒通過望遠鏡觀測到瞭海王星,其位置與勒維耶預測的位置相距不到1°。之後不久,海王星最大的衛星海衛一被發現,不過直到20世紀,海王星的其他13顆衛星都沒有被望遠鏡定位。
雖然人類已經成功地測繪瞭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形 ,但是還有比如神秘的海底、冰封的南極或亞馬遜古樹林深處這樣的無人之域,沒有被人們勘測。
當人們繼續熱衷於為地球測繪地圖時,我們的目光難道不應該看得更遠?地球之外的還有浩瀚宇宙,星河璀璨。
如今的時代,人類需要迴答一個宏偉的命題――我們能夠徵服太陽係嗎 ?人類是天選之子還是塵埃蜉蝣?
倘若我們想要徵服整個星係,我們必須比僅僅掌控自己的行星所探索得更多。我們知道生命目前隻齣現在地球,所以為瞭成功地探索 其餘的太陽係,我們首先應該掌握如何生存在其他地方。比較就算隻是探索太陽係邊緣的柯伊伯帶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如果要去到最遙遠的太陽係行星海王星,以現有最高速度也要航行至少12年。想要真正的徵服太空中的區域,我們必須要能夠掌握航行能力並且親自發現每一個行星及其衛星,我們必須要在不同的宇宙空間設立戰略基地以加快這一進程。
不可否認的是,在“徵服計劃”的開始階段,我們必須要時常地返航地球進行燃料補充、再次發射,並且反饋外太空航行信息。但之後我們這些返航就不必要瞭。我們會有在外的殖民空間,之後整個宇宙都會有我們的永久駐紮在各個基地的探索者。
想要成為畢生奉獻於“地球齣逃”計劃的人,自然首先必須要讓徵服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成為可能。這個目標的航行時間會更短而且可能風險會更低。
那麼,宇宙召喚人類的第一個港口將是月球。人類已經成功地將旗幟插上瞭月球。當然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的擴大我們的影響力,直至宇宙的其他角落,那麼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如何在月球錶麵生存。據報道,美國宇航員阿爾忒彌斯計劃(宙斯之女計劃)即預計在二十一世紀三十年代實現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居住所。
這樣看來,我們甚至可能不需要等待太久就能邁齣這漫漫徵途的第一步。距離地球三天時間就能到達的月球,時常被視為訓練和提升在人類外太空生活方法的一個理想國。宇宙徵途,從月球開始。
但針對月球的問題,放在首要的還有關於經濟和科學的原因。簡單來說,從月球錶麵發射火箭要劃算得多,這意味著――如果在地球運轉一個月球基地――人類將能夠用更少的燃料嚮太陽係的其他行星發射更大的有效載荷。月球基地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月球上大氣層的氣體非常貧瘠,值得一提的是,大氣貧瘠的條件也使月球成為瞭更加理想的宇宙研究基地――因為人類可以從月球的錶麵觀察到更加清晰的天空視野。
由於以上原因,也許在未來地球上的太空發射任務全部從月球發射變成瞭大傢心照不宣的事情;人類甚至都不需要彌補那些由於天氣原因産生的各種問題!假設人類真的成功建立瞭一個月球基地來完成發射任務,那麼,這些跡象將錶明它的“下一站是火星”。對火星的預期任務(其中有許多正在籌備中的任務)很可能標誌著人類第一次嘗試在陌生星球上生活並與異質的大氣層作鬥爭。這顆紅色星球可能麵臨著“非勝即敗”的境地。
未來的火星之旅將告訴我們,人類是否有希望在地球之外的條件下生存,抑或是人類是否有希望將地球之外的星球盡可能地改造為類似於地球的星球。如果人類想要徵服太陽係,那麼抵達火星將會是人類離成功至關重要的一步。目前,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製定瞭“月球到火星計劃”,NASA預言這會是人類從一個單行星物種成長為一個雙行星物種非常重要的影響。然而,徵服火星錶麵(抑或是任何行星的錶麵)並不僅僅是建立一個實體基地。
人類還需要去學習如何在外星土壤上種植食物、如何尋找水源,以及如何快速安全地處理突發情況。我們無法準確計算齣實現以上這些需求要耗費多長的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少需要好幾個世紀。由此可見,在恒星係統中所展開的研究是多麼漫長而費力地工作!如果在這個項目中,人類確實將火星馴服成瞭可以抵達和生存的基地,那麼人類將獲得證明自己成為行星跳躍者資格的憑據。
雖然下一步的展開仍然會存在一些行星跳躍者所獨有的難題,但起碼我們現在能相信生活在地球以外的地方是有可能的。假如說人類還想要探索火星之外的內行星,這將意味著,首先人類要剋服金星上極端的溫度和氣壓――因為目前來說,金星甚至能將人類最堅固的探索飛船直接粉碎成塵埃――其次,人類在剋服瞭金星的極端氣溫和氣壓之後,還需要在貼近太陽的情況下幸存下來,纔能到達水星進行探索研究。 地球登陸水星可以說是自我們探索的最初階段,即我們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發射台以來,嚮徹底掌控太陽係的計劃跨齣的最為重要的一步・・・這是因為在月球上的發射,使得我們可以去探索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廣闊的區域。在人類齣現在水星上意味著人類嚮著掌控太陽能邁齣的第一步、嚮著建立戴森球邁齣的第一步。在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會找到一個方法,在水星上找到所有建設基地的所需材料,無須在地球和水星之間來迴運輸任何東西。
當我們到達水星之時,這或許可以安全地假設,我們的技術總體上來說要先進的多,我們甚至可以通過雇傭一個人工智能團隊來遠程控製一個戴森球項目。突然之間,隨著最初步驟的實現,人類文明的擴張對於人類本身造成的危險會大大減少。去到木星意味著要先穿過小行星帶,這在現實中會比在電影裏要容易實現得多。盡管小行星帶中小行星數量繁多,但它們分布在如此廣大的區域內,還是很有可能找到一個安全通道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略過小行星帶,實際上,小行星帶可以提供許多無價的材料和元素,幫助我們實現宇宙擴張計劃。因此,當各種各樣的處理行星的項目正在進行的時候,人類也需要小行星開采任務,仔細搜查小行星帶中的任何可用東西。甚至在那,我們也需要人類的長期存在。對於靠近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型氣態行星的基地而言,我們最有可能到轉而去到他們的衛星上,像是木衛二和木衛六。
雖然這兩者對於地外生存來說都不是最為完美的選擇,但是它們都已被認為有瞭更大的孕育生命的可能性。即使是在更為發達的時代裏,我們已經可以實現遠距離太空航行,然而,這些衛星所描繪的世界也同樣存在著問題。這些巨型氣態行星正在逐漸變得更沉,但都沒有形成明確的錶麵供植物紮根。有瞭木星和土星,我們更應該長期將自己懸掛在它的大氣層中,或許是在緩慢移動的軌道飛船中,來嘗試理解這些星球是如何運作的,它們是否能夠教會我們任何在前方的東西・・・
因為,假以時日,我們最終會到達天王星和海王星,然後再把我們的目光投嚮更為遙遠的地方。
當我們到達海王星時,我們應已掌握瞭它與太陽之間的一切。雖然低估“冰巨人”是愚蠢的(如果有人自以為可以掌握有關海王星的一切――這種想法是自大而愚蠢的),但到那時我們也應積纍瞭比較豐富的知識,使我們可以相對輕鬆地接近它,並在其中生存瞭。不過,作為前往距離我們最遠的太陽係行星這一重要旅程的一部分,我們可能還需更多瞭解海王星背後的世界。例如“太陽係的邊緣”,總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但若要真正“徵服”這一問題,我們需得前往並超越所謂的太陽係的邊緣。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解開第九行星之謎瞭。
在那之後,我們可以發現更遙遠的世界,我們將最終確認奧爾特雲的存在。通過第一手地瞭解我們特定恒星係統的結構,我們纔終於能現實地考慮星際旅行。如果人類在約數韆年的航行之後,發現自己正位於奧爾特雲的外緣,凝視著宇宙的無盡深淵……那麼下一步就要考慮完全離開太陽係,前往遙遠的不同的星係。我們前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無數的進步要取得――有些路和成就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恐怕是無法想象的,但這就是人類徵服太陽係的方式。
相關知識
海王星是距離太陽第八遠、也是目前已知距離太陽最遠的太陽係行星。在太陽係中,它是直徑第四大、質量第三大、密度最大的巨行星。它的質量是地球的17倍,比它的近鄰天王星稍大。相較於天王星,海王星密度更大,體積更小,這是因為它大得多的質量會導緻它的大氣受到更大地心引力的壓縮。它被稱為太陽係的兩顆冰巨行星之一(另一顆是它的近鄰天王星)。
海王星主要由氣體和液體組成,沒有明確的“固體錶麵”。它每164.8年繞太陽運行一次,平均距離為30.1天文單位(45億公裏,28億英裏)。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命名,它的天文符號是,代錶海神手中所持的三叉戟。
by:霸氣蓋世,六七一,琬琰,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