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5:23:02 PM
在封建王朝漫長的統治中,最早齣現的地方製度是分封製,而隨著周王室的衰落使得分封製的弊端逐漸顯現齣來,直到秦國在發明瞭郡縣製後,而縣這一行政單位一直被沿用至今。
在古代地方製度一直是不斷革新的,從分封製到郡縣製再到郡國並行製,直到後麵的節度使製度等等一係列改革都少不瞭縣這個單位由此可見縣對於基層的重要性。
我們經常說知縣就是一個九品芝麻官,但即使在地方權力迴收中央到達頂峰的清朝知縣的權力也非常的大,並不是像影視劇那樣隻有師爺和兩排手持大棒的衙役。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清朝製度下的縣衙的真麵目究竟為何,這下麵又隱藏著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和潛規則,那麼小小知縣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一地權力集中,權力如同“土皇帝”?
在清代的知縣可不隻是單單書中所說的九品芝麻官,而是朝廷的正七品官職,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縣處級一樣,但是和我們如今的人民民主的製度不同的是知縣幾乎掌握瞭全部的權力。
知縣不僅僅隻是掌握一縣的治理權限更是掌握著教育,軍事,祭祀甚至縣民的養老事宜,這些權力集中於知縣一人之手,由此可見知縣的權力巨大。
甚至剿匪和徵召士兵等等都需要縣太爺親力完成,有這樣的權力可謂不是一地的“土皇帝”一般的人物,至少是各個鄉紳不敢對縣太爺造次,也是一位權勢人物。
都知道知縣是縣太爺,也是在基於知縣的巨大權力下,各地的土豪士紳也是極力討好縣太爺的對象,與縣太爺走的親近也就意味著和一地隻手遮天的領導人最為接近。
既然知縣這個職位如此重要那麼朝廷也是極為重視對知縣的選拔和考核的,不論如何這都是一地最大的行政長官,那麼我們來一起看看清代對知縣選拔的要求。
乾隆在位時,舉人謝金鑾就曾經言道:在如今的朝廷中,就隻有兩種官員是最重要的,一個是皇帝旁邊的大學士,那麼另一個則是京城外麵的知府,知縣。
而且清朝的各個皇帝都是十分重視對地方官員的選拔,絕對不會齣現讓地方的權力遮蔽中央耳目的情況,這樣就使得縣一級的官員需要極高的素養。
而以勤政著稱的雍正皇帝則是更加重視對地方官員的基層行政作用,在皇權不下鄉的時代,縣府的地方長官就是皇帝控製地方最好的工具人。
所以雍正也是說齣瞭,“維爾州縣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責,而為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也。想成為縣太爺必須要經曆的復雜程序,也就不足為奇瞭。
做官方法多樣,考核繁瑣
而在清代做官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就是參加科舉考試,走嚮仕途,或者是恩蔭政策的産物,而第二種方法就是捐錢買官,或者是老師長輩身居高位舉薦自己子弟做官。
而清朝時期科舉製度已經相當成熟,齣現瞭一個新的製度那就是首選科班齣身為官,就是選擇優先參加科舉考試齣身的士子做官,而且清朝百分之八十的縣官都是由科舉齣身的貢士等人擔任。
即使到瞭晚清時期,地方漢人勢力逐漸高過中央,朝廷戰事賠款吃緊,卻依舊保持著百分之六十的縣官是參加科舉擔任。
所以在清朝好好讀書就是寒門魚躍龍門的快速捷徑之一,因為第二條路十分需要運氣和傢庭的成分,所以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好好學習。
當然瞭封建社會的弊端就是學曆隻是你走嚮仕途的敲門磚,但是隻有等到你考取瞭進士之後纔是擔任知縣的第一步,如果考不上進士隻是一個舉人,也可以參加“大挑”來抓住最後一次機會。
“大挑”就是大挑選的意思,由皇帝齣麵再次進行挑選,選拔為一等的舉人就會前往各地成為候補州縣官。但是大挑主要是不考文化課考外錶課,顔值氣質很重要。
但是考上瞭不意味著你就可以做官瞭還有七道考核程序,第一個就是,凡傢人為奴,長隨,娼妓,優伶,吏,卒或者八旗戶下人及其子孫都不可以當官。
第二個則是不可以有疾病,年齡不可以虛報,籍貫有沒有造假。這就是政審和體檢瞭,則是也沒有犯過錯誤,是否在服喪期間,第四是論其資考,第五是定其期限,進士會去各地實習。
第六則是“密其迴避”也就是就不可以在本地做官,這一製度起源於明太祖硃元璋,第七就是考驗其文憑的真實性,然後這位進士就可以上崗擔任知縣瞭。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職能豐富,權力巨大
在這麼繁瑣的製度下,知縣的行政衙門也十分全麵,甚至和皇帝對照。清代知縣設置根據
《清史稿・職官誌》記載,知縣下設有主簿,縣丞,攢典,典史等職位。
如果縣衙沒有主簿和縣丞,那麼典史就會全權負責這兩位的全部事務,除此之外還有彆的部門協同閤作,在此之下還設有
巡檢、驛丞、庫大使、倉大使、稅課司大使、�瞎佟⒑硬此�大使、訓科、訓術、僧會等官職。
巡檢的責任是追捕盜賊,古代驛路就是由驛丞來全權負責,而庫大使,倉大使就通俗易懂瞭就是管縣倉庫的,而稅課司大使就是管稅收的,�瞎倬褪槍芾硭�庫的,河伯所就是管理漁業賦稅的。
而巡科和訓術就是縣醫院院長,僧會就是管理跳大神的官職,反正諸多官職,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就儼然像是一個小型朝廷。
而縣衙還設有三班六房,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皂、壯、快三班。三班負責司法,稅務,監獄係統,六房則是對應皇帝六部的職責。
縣太爺的確是在古代一手遮天的人物,有如此詳細的班子為他治理服務,可見縣太爺對基層行政單位的掌控力之強,若是碰到亂世直接割據一方也並非不可能。
而清代知縣也是權力巨大,領導一縣之民。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古代一個小小的一個縣官,很有可能就是當地手眼通天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