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8/2022, 10:59:15 AM
作者:方輝 李瑋涓
來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微信公眾號
原文刊載於《中原文物》2022年第1期
硃砂,又稱丹砂、辰砂,自仰韶時代至戰國時期一直是我國重要的顔料和喪葬禮儀用品。晚商時期,硃砂在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河北等商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晚商都城殷墟所發現的硃砂遺存最為豐富。 早在殷墟發掘之初的20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關注到硃砂的使用情況。李濟最早關注到硃砂在墓葬中的使用,並將人骨塗硃的現象列為葬俗之一。國外學者曾對殷墟甲骨蔔辭塗硃所使用的顔料進行瞭科技鑒定,明確瞭這種顔料就是硃砂。勞�衷蚣虻ソ檣芰酥焐霸詮糯�社會被廣泛利用的情況,為後期深入研究奠定瞭基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殷墟硃砂的研究廣度有所拓寬,有學者梳理瞭殷墟齣土的部分硃書文字,並進行瞭簡單解讀。也有學者對中國古代硃砂的應用進行瞭調查和分類,或對國內外舊時器至青銅時代墓葬硃砂的提煉、開采和應用做過分析。還有學者探討瞭殷墟時期顔料的製備與使用,推測殷墟以“赤”色為貴。筆者結閤傳說和文獻記載,對史前及夏時期的硃砂葬進行瞭資料整閤與分析,認為硃砂是重要的禮儀用品,硃砂葬是喪葬禮儀的一個重要環節,並對硃砂葬在晉南、豫西地區製度化過程及其背景做瞭探討。成果發錶後引起瞭學界的關注,近期齣現一組對夏商硃砂研究的論文。賀俊整閤瞭中原史前及夏商時期的硃砂奠基墓,探討瞭硃砂的數量、地域、存續時間和使用方式等問題,分析瞭夏人硃砂奠基葬的來源和形成過程。張國碩和賀俊深入分析瞭夏商時期硃砂奠基葬的推行原因、含義及過程。馬蕭林和餘菀瑩分彆對靈寶西坡仰韶時代和東周巴人的硃砂使用情況進行瞭研究。除此之外,我國史前及曆史時代早期硃砂的産地問題也引起學界關注。我們對國際上硃砂分析的方法做瞭梳理,並對部分先秦遺址齣土硃砂的案例做瞭分析,認為通過對硃砂進行硫同位素分析,未來有望通過更多的科技方法重建先秦硃砂交換網絡。最近還有學者對殷墟甲骨塗硃的材料進行瞭統計、梳理和探討。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經過近百年的發掘,積纍瞭大量的考古資料。目前已知殷墟硃砂的使用量極大,但具體的使用方法、途徑、規模尚未被充分認識。 本文盡可能收集已發錶的殷墟考古資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殷墟硃砂的使用情況、文化含義及資源産地進行係統梳理與研究,以促進對晚商時期喪葬習俗、宗教信仰和資源獲取等問題的深入探討。
一 殷墟硃砂的使用情況
依據使用場閤的不同,殷墟硃砂的使用情況主要分為硃砂葬、硃砂祭祀坑和硃書文字三種。 據統計,除齣土硃書文字的遺跡單位外,殷墟使用硃砂的遺跡單位共有218例。其中,硃砂葬160例,祭祀坑58例。相較於殷墟數量龐大的墓葬和祭祀坑而言,商人在其他儀式場閤使用硃砂的例子並不常見。
硃砂葬是硃砂使用量最大的考古遺跡。 人骨塗硃、隨葬品塗硃、墓底鋪硃和人骨周圍撒硃是硃砂葬比較常見的幾種形式。還有少量的硃砂齣土於車馬坑中。後岡、武官村、武官村北、小屯乙七北組墓葬、小屯乙五基址、小屯乙七基址、小屯丙九基址、小屯西北地、殷墟西區、婦好墓、郭傢莊、郭傢莊北、梅園莊南地、劉傢莊北、花園莊、大司空、孝民屯、戚傢莊東、徐傢橋、小屯、侯傢莊,共21個遺址齣土硃砂葬。在見諸報道的160座硃砂葬中,有明確年代信息的墓葬107座。其中,年代在殷墟一期的有1座、二期26座、三期31座、四期42座,西周7座。大多數墓葬隨葬品頗豐,銅器常見,陶器多見。葬具有棺、腰坑、二層台等。墓主人多為成年男性或女性,或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偶爾有兒童墓,或為大傢族中不幸夭摺的孩童。可見,硃砂在殷墟時期多用於等級較高的墓葬。需要指齣的是,有些硃砂葬可能因為報道不詳而未能統計進來。
車馬坑是硃砂葬的一種特殊形式。 車馬坑是指在馬首、車夫身上塗硃的情況,少見於殷墟,僅在武官村北、小屯乙七北組墓葬和殷墟西區有發現。武官村北M20齣土的馬骨架頭部塗硃。遺憾的是該車馬坑被盜嚴重,僅能判斷齣年代在殷墟早期。小屯乙七北組M20規模較大,齣土有三人、四馬、兩車、兩套武器等大量隨葬品。其中,口中含有玉蟬、右臂有半玉環的一人應為地位較高的車夫,另兩人應為從屬車夫。這三具人骨身上皆塗硃。M40被擾亂,齣土有三人、兩車等。在這個車馬坑中,僅一具全軀的人骨塗硃。小屯乙七北組的兩座車馬坑皆難以斷代。殷墟西區M150殉馬兩匹,馬骨上撒有硃砂,同齣器物有貝、金葉、銅馬飾、玉飾等。
在殷墟的一些祭祀遺存中,發現部分人骨和動物骨骼被染成紅色的現象。 這種現象的數量僅次於硃砂葬。後岡、小屯C區北組墓葬、C區中組墓葬、丙二基址、乙七北組墓葬、乙七中組墓葬、乙十二基址,共7個遺址齣土58個硃砂祭祀坑,但僅有1個祭祀坑屬殷墟四期,其餘祭祀坑沒有明確的年代信息。祭祀坑內一般器物較少,但也不排除埋葬器物較多者,如著名的後岡祭祀坑(詳見後文)。對於墓葬和祭祀坑人骨的“塗硃”,發掘者描述大多簡略,但是骨骼上的紅色是如何“塗”上去的,是將硃砂直接塗抹在骨骼上,還是因墓地鋪灑硃砂汙染所緻,抑或是像龍山時代陶寺墓葬將硃砂灑在“裹屍布”上浸染的結果?由於報告信息十分有限,尚無法判定。
硃書文字指的是用硃砂在器物或甲骨錶麵所書寫的文字,內容多為記祭祀、天文、狩獵、軍事和貢納之事,早就有學者指齣以武丁時期最為常見。 硃書文字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刻辭以外用毛筆書寫的甲骨背麵上的書辭,硃書或墨書,所寫的是蔔辭,但也有記蔔事而寫於甲橋上的。還有一種情況是把顔色塗抹在契刻好的蔔辭上,有時刻兆中也塗填顔色,現在用肉眼能看見的有紅、黑和棕色,往往大字填硃,小字塗墨。據分析,紅色是硃砂,黑色是碳素,棕色可能是硃砂中摻入瞭其他的成分,甚至可能有濃縮的血液。據統計,硃書文字僅占所齣甲骨極小的一部分,加之諸多發掘報告尚未將硃書文字單獨摘錄齣,所以可供研究的材料並不多。目前齣土硃書文字案例見於後岡、小屯南地、劉傢莊南、小屯北、花園莊東地等遺址,年代多在殷墟二期至四期。硃書文字多以玉戈、玉柄形器、殘玉璋和甲骨為載體。這類器物一般器體碩大,製作精美,如大司空89ASM176∶1硃書玉戈,通長27.7厘米,援寬7.3厘米,內寬7.1厘米,殘存文字可識者有“……伐美方?伯……用任……”同硃砂葬情況類似,齣土硃書文字的大多數墓葬等級較高。
硃書文字的源頭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塗硃符號,例如陵陽河79M17∶1,盡管陶尊上的符號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字,但這個例子錶明硃砂和文字之間有密切聯係,它和甲骨文塗硃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史前時期的硃書文字最典型的例子是陶寺文化陶文,陶文是用硃砂寫於一件陶扁壺器物錶麵,盡管對其上的硃書文字內容大傢尚有異議,但沒人懷疑其為文字,顯然具備瞭和商代硃書文字相同的特徵。商代前期的鄭州小雙橋遺址也發現較多的硃書文字,係用硃砂寫於玉器之上,內容多為祖先日名,也有書寫於陶缸錶麵上的例子。 商代晚期所見硃書文字主要錶現為殷墟玉石器和甲骨上的文字塗硃書。硃砂和文字的結閤,對後期的道教文化産生瞭影響。曆史時期的所謂丹書符��,無疑就是這一傳統的延續。
二 殷墟硃砂葬分析
殷墟硃砂的使用主要集中於殷墟二期至四期。 之所以少見殷墟一期的硃砂使用案例,應與目前一期墓葬發現較少有關。考慮到早商及中商時期鄭州商城、盤龍城、槁城台西、大辛莊等遺址等皆有硃砂葬齣土,推測殷墟一期硃砂葬的實際用量應該也不少。以下主要以殷墟西區、大司空、孝民屯、徐傢橋和侯傢莊王陵區墓地為例,探討殷墟硃砂葬使用量的變化情況。
殷墟西區共有5座硃砂葬(錶一),其中包括車馬坑M150。M345葬具為棺,棺內有硃砂,隨葬器物僅有陶鬲。M367墓底鋪設大量硃砂,隨葬器物多,齣土有陶器、玉器、骨器和蚌飾等。M699被盜,葬具有棺、槨、腰坑和二層台,殉人的人骨上塗硃,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玉器、骨器、貝和馬腿骨。M1713葬具與M699相同,殉人和狗,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玉器、骨器、蚌飾和綠鬆石等,墓底鋪硃,隨葬器物塗硃。M345屬殷墟二期,車馬坑年代不詳,其餘皆屬殷墟四期。
殷墟西區齣土墓葬韆座以上,墓葬總體規格較低,個彆等級較高。在為數不多的硃砂葬中,有3座隨葬瞭青銅器,M1713甚至隨葬瞭銅鼎、�[、爵、鉞、大刀等較高規格的銅禮器和兵器。殷墟西區的硃砂葬多與青銅器、玉器共存的情況,說明瞭硃砂在殷墟並非普通的平民和百工能夠得到並使用的,可能隻有擁有貴族身份的人纔可以使用。M699中殉人的人骨塗硃的現象值得引起重視。殉葬的人也是分等級的,墓葬中的殉人一般來說是墓主人的傢奴,貼近貴族,所以可能會得到硃砂。
大司空的硃砂葬共有19座,明確年代的有14座。(錶二)M444、M364、M337年代在殷墟二期。這三座墓葬,葬具都有棺、腰坑和二層台,墓主人男女皆有,葬式分彆為俯身、側身、仰身,人骨塗硃。墓內都殉狗,隨葬器物4~6件,多為陶器,僅M444中齣土有銅器和玉器。與這三座墓葬同時期的還有TSKM034。葬具有棺、槨和腰坑,墓底鋪硃,隨葬有銅器和陶器,殉狗。M206年代在殷墟三期,墓主人為女性,仰身直肢,葬具有棺和腰坑,墓底有硃砂,隨葬有7件陶器。TSKM010、TSKM012同屬殷墟三期墓葬,墓主人皆仰身,塗硃,葬具為棺,齣土器物少且僅為陶器。TSKM049和TSKM050年代也在殷墟三期,葬具有棺、槨和腰坑,墓底皆鋪硃。前者殉狗,齣土有陶器、綠鬆石和貝;後者齣土有銅器、陶器等。M118、M193、M345、M303、66ASM373年代在殷墟四期。M118墓主人為女性,仰身直肢,葬具有棺、腰坑和二層台,人骨撒硃,隨葬陶簋、罐。M193墓主人為男性,俯身直肢,葬具有棺和二層台,人骨塗硃,隨葬陶盤、觚、爵。M345葬具僅有棺,棺底鋪有2至5厘米厚的硃砂,隨葬殘陶甑。M303葬具有二層台、腰坑、棺、槨,隨葬器物數量多、等級高,有青銅器、陶器、玉器、金器、石器、骨牙器和蚌器。其中,玉環、戈、柄形飾塗硃。墓主人可能為傢族長老或高級貴族。
大司空墓葬數量多,等級不高,多為平民、百工之墓。在僅有的14座明確年代的硃砂葬中,除M364被打破沒有齣土銅器、66ASM373無信息外,有4座墓葬齣土瞭青銅器,其餘大多數僅隨葬簡單的陶器。M303和M444的墓主人應為高級貴族,是大司空墓地等級最高的兩座墓葬,皆使用硃砂。相較於大司空墓地中大量的未齣土器物或僅齣土單件陶器的墓葬,這些墓葬的等級已然是比較高的。硃砂葬所占墓葬總數比例低,仍然說明瞭僅極少數的人有使用硃砂的權力。隨葬簡單陶器的墓葬也使用瞭硃砂,這錶明或許有庶民通過特殊途徑得到並在墓葬中使用瞭硃砂。M345僅隨葬殘陶甑,但墓底鋪有2~5厘米厚的硃砂。M373齣土一件陶簋(M373∶5)(圖一),內盛較多的硃砂。推測這類墓葬的主人可能和硃砂開采、貿易有關,或者掌管硃砂的使用。
孝民屯的硃砂葬共有30座,屬三期8座,四期13座。(錶三)其中,三期墓葬皆有葬具,隨葬器物較多。M17、SM736有棺、槨、腰坑及二層台,SM38、SM43、SM705、SM821有棺、腰坑及二層台,SM756有棺及二層台,SM793有棺、槨及二層台。有3座墓是器物錶麵塗硃,5座墓是人骨撒硃或部分部位塗硃。四期墓葬或因被盜、被打破,隨葬器物較少。其中,1座墓棺闆有硃砂,2座墓器物塗硃,4座墓墓底或棺底鋪硃,6座墓是人骨塗硃或部分部位塗硃。SM41、SM426、SM796、SM771有棺、槨及二層台,SM735、SM594、SM762、SM889有棺、槨、腰坑及二層台,SM630、SM631、SM879、SM228有棺和二層台。殷墟三期、四期的九位墓主人皆已成年,仰身直肢葬與俯身直肢葬並存。在殷墟三期的8座墓葬中,除1座被破壞外,有6座墓葬齣土銅器;在四期的13座墓葬中,有9座被破壞,僅4座墓葬齣土銅器。
孝民屯是商代晚期鑄銅作坊的所在地,很多墓葬都和鑄銅人群有關。在上述21座硃砂葬中,保存完好的墓葬有12座,其中7座隨葬青銅器;被盜擾或被打破的墓葬有9座,僅3座有青銅器齣土。與其他墓地相比,孝民屯墓地中,硃砂與青銅器共存的比例相對較高,這可能與墓主人的職業有關,但並不是每個鑄銅工匠都有資格隨葬青銅器,部分硃砂葬的墓主人應為等級較高的具有一定身份地位和權力的工匠。
徐傢橋墓地齣土硃砂葬74座,屬殷墟二期12座、三期12座、四期17座,西周7座。(錶四)這些墓葬多為長方形土坑竪穴墓,葬具多為棺,有腰坑,腰坑內殉狗。墓葬等級不高,隨葬器物多見塗硃的石條、石柄形飾、石璋等石器。在這74座硃砂葬中,有72座齣土塗硃石器,這種現象是殷墟其他遺址所未有的。有學者推測,徐傢橋墓地的墓主人生前或許是從事石器製作的工匠,他們所在的“酋”族則是專門從事玉石器手工業生産的部族。這些塗硃石器並非單獨存在,而是往往伴隨著銅器、陶器齣土,甚至在少數墓葬中與動物腿骨共存,例如M27中的牛腿骨、M208中的羊腿骨。在商代的族群中,一般生前地位較高的墓主人纔會隨葬動物腿骨。可以推測,隨葬塗硃石器的百工,相較於其他百工,生前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也許是技有專長,得到上位者的青睞,有機會使用硃砂。
侯傢莊王陵區硃砂葬M1001、M1002、M1003、M1004、M1217、M1400、M1443、M1500、M1550中,年代在殷墟二期的有5座、三期3座、四期1座。(錶五)這些王陵區墓葬規模大、等級高,隨葬品豐富,器物塗硃和殉人塗硃的現象較多,進一步印證瞭硃砂是貴族身份的象徵。
以上述五個墓地為例,僅從葬具、葬式、隨葬品和墓主人來看,硃砂葬在殷墟二期到四期並無明顯變化,但在墓葬數量上,硃砂葬呈上升趨勢。 (圖二)這或許與發掘材料公布的數量多寡有關。硃砂葬與青銅器共存的比例較高,這就涉及到殷墟墓葬的人群的身份問題,說明使用硃砂是貴族階層的特權。
在殷墟,硃砂是被貴族階層著力控製的奢侈品,而小屯乙七北組墓地卻齣現瞭車夫身上塗硃的現象。M20齣土的三位俯置人骨皆塗硃。M40齣土的三具人骨皆俯置,僅一具人骨為全軀,且塗有硃砂,其餘兩具沒有塗硃。車夫的身份不高,卻也使用硃砂。可以推測,車夫也有身份高低之分,為高等級貴族服務的車夫可能也會通過某種渠道獲得使用硃砂的特權或者賞賜。但這僅是個例,不具備代錶性。這與殷墟西區M699、徐傢橋隨葬塗硃石器的墓葬的情況相似, 硃砂的使用並不是說絕對地涉及到使用者的等級,或者是必須要有特殊的機遇,也不是說凡是低等級的就沒有使用權。使用者能不能接觸到這些貴族,和貴族的關係是否親近,也可能是決定他能否使用硃砂的一個因素。
三 相關問題討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齣,殷墟硃砂的使用還是比較普遍的,而且有逐步增加的趨勢。 這說明商代晚期都城的殷人獲取這種稀缺資源的通道比較暢通。據瞭解,我國的硃砂礦藏主要分布於貴州、湖南一帶的西南地區,北方和東部地區的硃砂礦藏比較稀少,隻在陝西秦嶺地區的旬陽、浙江昌化等地有所蘊藏,且規模較小。目前看來,殷墟的硃砂資源應該像夏時期一樣,來自古荊州也就是黔、湘、鄂一帶的可能性很大。正是因為硃砂在北方地區屬於緊缺資源,需要經過遠距離運輸纔能獲得,其附加值纔得以彰顯。與史前和夏時期一樣,商代也存在一個廣域的威望産品交換網絡,在這種交換網絡下,硃砂和其他珍貴資源實現瞭跨區域流通。
(一) 硃砂文化的含義
殷墟硃砂的使用雖然情況多樣,但大多還是自史前及夏時期延續傳承而來。其中,硃砂作為一種紅色顔料,在日常生活中有其自然功能的一麵。殷墟經常見到青銅或陶質、石質的調色器或盛色器,硃砂是各種顔料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也是髹漆工藝不可或缺的原料。 不過,殷墟硃砂用量最大的情況,還是各自的儀式場閤。 在硃砂葬中,根據發掘者描述,人骨(部分)塗硃的有29座,人骨周圍撒硃的有5座,器物塗硃的有96座,人骨、器物塗硃並存的有2座,墓底鋪硃的有21座,墓底鋪硃與器物塗硃並存的有3座,棺內有硃砂痕跡2座,馬骨塗硃2座。在祭祀坑中,人骨塗硃的有55座,骨骼下鋪硃、器物塗硃,人骨塗硃與器物塗硃並存的分彆有1座。硃書文字則都書寫在器物或甲骨上。
硃砂色赤紅,類太陽、鮮血、火焰,在普遍信奉鬼神的商代,可能有特殊含義。在上古三代的喪葬儀式中,專傢學者們普遍認為闢邪是硃砂的主要功用之一,多錶現為人骨塗硃、墓底鋪硃,或可稱之為“硃砂有靈說”。在殷墟硃砂葬中,除從事石器加工的徐傢橋手工業者墓葬外,墓底或棺底鋪硃與人骨塗硃的情況可以占到硃砂使用總量的一半以上。在殷墟祭祀坑人骨中,這種情況甚至能夠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作為稀缺資源的硃砂,也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一是因為硃砂自原産地輸送到殷墟,必然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甚至付齣瞭血的代價。在當時,能夠得到並使用硃砂的人,一般是非富即貴。即便是像徐傢橋百工墓齣土的石器塗硃,隻能說明百工階層也有上下之分,其上層具有獲得硃砂的機會。二是硃砂多齣現在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的墓葬中,一般都伴隨有復雜的葬具和豐富的隨葬品。例如婦好墓的棺底鋪有一層較厚的硃砂,郭傢莊M160人骨塗硃,武官村北M260墓底鋪硃,劉傢莊北M1046玉環塗硃,戚傢莊東M265玉虎塗硃,侯傢莊王陵區大墓普遍使用硃砂。三是體現在對多具人骨的區彆對待上。例如在小屯北組的諸多祭祀坑中,頭上帶有蚌飾額帶的人骨絕大部分塗有硃砂;又比如小屯北組車馬坑M40僅全軀的人骨塗硃。
硃砂葬中的硃砂,或許也有使逝者安眠的作用。 《神農百草經》《珍珠囊補遺藥性賦》等古籍都指齣硃砂有安魂魄的作用,多用於配製安神的藥劑。時至今日,硃砂還是很多安神的中藥中的重要成分。或許早在商代,人們就認識到或者賦予瞭硃砂安神的作用,希望祖先能夠長眠於此,不被叨擾。據介紹,2010年殷墟劉傢莊北地發現的三座商代銅器墓,墓主人骨骼被硃砂染得通紅,顯然是經過瞭特殊處理,或許就與硃砂具有靈性之類的信仰有關。
硃砂是喪葬儀式或祭祀儀式的程序化用品,為瞭滿足製度和禮儀的需要而被使用。 硃砂作為葬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彰顯墓主人的地位,一般與棺、槨、腰坑、壁龕和二層台共存。而程序的規範化和製度化使得社會上層的統治更加閤法化。使用者在通過這種程序推斷禍福、祈求得到神靈和祖先庇佑的同時,展示瞭所擁有的特殊權力,強化瞭自身的權威。小屯丙二基址齣土的兩件玉璧,一青一白,玉璧器錶均塗有硃紅色。塗有硃砂的玉璧,顯然是為瞭增強器物在奠基儀式中的功能。
殷墟祭祀坑中硃砂的使用比較普遍,作為祭祀儀式的重要環節或有一定的用意。鋪灑硃砂的現象在更早的鄭州商城祭祀坑的填土中就已經齣現,但殷墟祭祀坑似乎更注重將硃砂用在犧牲身上,前文提及的後岡圓形祭祀坑(59AHGH10)是其典型案例。該祭祀坑為圓形,口徑2.2米,深2.8米,坑底和坑壁均經過細緻加工。坑內埋有73個個體的人骨,分埋成三層,其中可以鑒定性彆和年齡者,成年男性22人,成年女性3人,兒童15人,有的人骨架上留有明顯的刀砍痕跡,人骨上多塗有硃砂。發掘者根據坑的形製、齣土遺物、人骨施以硃砂和明顯的火燒痕跡判斷,此坑應為一處祭祀坑,坑內的人骨架即是人牲。坑內還齣土鑄有30字長銘的“戍嗣子鼎”和其他陶器、骨器以及紡織品、榖物和貝等罕見之物。筆者曾根據坑內齣土的珍珠門文化典型器物,判斷其為殷墟末期徵伐夷方之後所進行的祭祀活動遺存,齣土的器物多為戰利品,人骨應為俘獲的夷人。小屯遺址也有大量的祭祀坑使用硃砂,形式多為人骨塗硃。這些祭祀坑規模不大,一般不超過5平方米,與蚌同齣者不到十分之一,殉葬人數多為5到6人,有2座祭祀坑葬1人,5座葬3人,6座葬4人,13座葬5人,12座葬6人,6座葬7人,7座葬8人,3座葬9人,1座葬13人,2座未知。祭祀坑內人骨幾乎都俯置,多人首分離,常見骨骼散亂或缺失的現象。
既然硃砂是珍稀資源、威望産品,那為何卻又常常施於祭祀坑中的人牲? 這或許可以從儀式需要的角度加以解釋。從實施殺伐的統治者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儀式程序顯然具有特殊的含義。殺伐人牲畢竟是血腥的行為,在祭祀的過程中,統治者或許也有些許的憐憫之心。勝利者一邊將被殺的俘虜置於坑中,一邊在屍骨上鋪撒硃砂,以祈求死者的靈魂得以早日轉生,不再對生人造成危害。對於實施殺伐的人來說,當然知道殺人本身是一個很殘酷的行為,但是他又必須要殺人來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神靈。殺人畢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他們也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內心的負疚感,使內心得到慰藉。
至於在儀式中使用硃砂的目的,學者們通常從社會等級和象徵符號兩方麵來研究。我們認為葬儀中使用硃砂是身份的象徵。石璋如認為乙組基址北組殉葬墓是有一定等級的:一等有一人,二等四人,三等二十一人,四等一百人;這從人數上看跟《周禮・夏官・司馬》所記載的四等兵製接近;而第一等到第三等的人骨上染有紅色,可能跟他們的地位服飾有關。汪濤則從紅色在世界各地儀式中的普遍性,如古代敘利亞人在祭祀天神時要挑選紅頭發紅膚色的人作為犧牲、祭祀要身穿紅色祭袍、祭廟用紅色裝飾。在古羅馬祭祀玉米神Osiris時也是要用赤鬃的小馬駒,指齣顔色的使用絕非偶然,而是符號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顔色的使用與商代潛在的象徵體係之間有著內在的聯係。
我們認為,從硃砂最本質的顔色來看,硃砂的使用可以在視覺上産生一種威懾力,增強儀式的錶演性。 貝爾・凱瑟琳在定義儀式時曾指齣,儀式行為可以看成一種“行為秀”,通常會在公眾麵前故意展示,這種錶演性主要包括兩方麵的特性。首先,儀式舉行者會采取一係列的轉變行為,即通過唱歌、演奏樂器、化妝、服用迷幻劑等等,來創造一個劇院式的錶演,給予參與者多種感觀體驗,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乃至味覺上的刺激,讓參與者進入另一個世界,儀式參與者要相信,或至少錶現齣他們相信發生在他們前麵的這些轉變。其次,錶演並不是嘗試準確地反映真實世界,而是為瞭簡化它,以此創造一個人為模仿的微觀世界,通過這一係列體驗,讓參與者體驗到神聖和世俗、特殊和常規、超凡的理想和實在的現實之間的區彆,希望告訴參與者“這是不同的、有意的和重要的,一定要注意”。也就是說,儀式中的顔色使用,除瞭顔色所體現的宗教思想和社會功能,也能在儀式現場增加儀式的視覺效果,從而給儀式參與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儀式物品的設計同樣具有視覺上的威懾力。張光直在評論商末周初古典式的青銅器上的動物紋飾時,就曾認為這些紋飾“錶現一種高昂的情緒,並給人以有力的感覺……‘神秘’‘神奇’‘生動’‘有力’與‘感人’,是一些常常用來形容這種古典式的動物美術的詞句,而其中之動物的確有一種令人生畏的感覺”。在選擇儀式中的動物犧牲時,商人對動物犧牲的顔色也有所偏好。《禮記・檀弓上》載:“夏後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齣,戎事乘‘�{’,牲用‘�U’”。盡管有些學者對文獻內容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認為文獻可能經過瞭後世的增益,或“梁思永先生說在安陽殷墟,一切儀仗彩繪都以紅色為主,可見檀弓的話不盡閤”。但也有學者對蔔辭的研究證明其有閤理之處。裘锡圭對蔔辭中有關白馬的記載做瞭仔細分析,認為殷人對白馬確實有所偏愛。這些帶有顔色的動物犧牲用在祭祖儀式中,可能也能增強儀式現場的視覺效果。
(二) 殷墟硃砂的來源問題
我國有四大汞礦産區,分彆是昆侖―秦嶺成礦區、三江成礦區(川西和雲南中西部)、武陵成礦區(湘西黔東、川東南、鄂西南)和右江成礦區(滇東南、黔西南和廣西)。史籍中記載的早期硃砂産地大多數位於西南地區。《尚書・禹貢》記載荊州貢丹,是眾所周知的。《逸周書・捲七・王會解》謂:“蔔人以丹沙。”學者認為“蔔人”及“濮人”是屬於生活在西南地區的百濮民族,大緻分布在重慶東部和湖北的南部。這也說明瞭在商周時期西南地區的部族曾嚮中原王室進貢硃砂。與《禹貢》類似的記載還見於《史記》,如“西蜀丹青不為采”;“巴蜀亦沃野,地饒卮、�K、丹砂、石、銅、鐵、竹、木之器”。也見於《後漢書》,如“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巴氏之子指的是巴族人,分布在巴蜀地區。赤穴則指汞礦産區。考古發掘也已錶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早在二裏頭文化時期就使用瞭硃砂。更為重要的是,位於貴州的硃砂礦區,確已發現瞭先秦時期就被開采使用的考古證據。除此之外,其他地區的汞礦既沒有早期史籍記載,也沒有發現直接的考古證據。因此,殷墟的硃砂來自我國西南地區的可能性最大。我們通過對山東長清仙人台遺址、山東濟南大辛莊遺址、山西翼城大河口遺址、河南新鄭暢馨園遺址和殷墟郭河遺址進行硫同位素分析,可知這些檢測標本中的硃砂來自於貴州、湖南、湖北和四川的汞礦,排除來自陝西旬陽、廣西、青海等地的汞礦。 可以說,殷墟硃砂至少部分來自於西南地區。
商代晚期殷墟周邊遺址發現的硃砂葬,或可補充安陽與西南産地之間的硃砂流通環節。河南信陽羅山天湖墓地是商周時期的重要遺址,居於南北交通要道,是溝通殷墟和南方眾多遺址的必經之地。據統計,羅山天湖商代晚期墓葬的棺底普遍鋪有一層厚約2厘米的硃砂。羅山蟒張商代晚期墓葬在第一次發掘時發現,墓底幾乎都鋪設瞭大量的硃砂。在之後的發掘中發現,在隨葬品極少甚至沒有隨葬品的墓葬底部也都鋪設瞭一層厚約2厘米的硃砂。在第三次發掘時指齣,商代墓葬的槨底都鋪有一層1~2厘米厚的硃砂。上述墓葬的年代都在殷墟二期至四期之間。硃砂作為一種稀缺資源,能夠在天湖墓地頻繁齣現,並被大量使用在等級不太高的墓中,毫無疑問是一種奢侈行為。羅山和殷墟中間的滎陽小鬍村也是使用硃砂較多的遺址之一。小鬍村“舌”族墓地M22年代在殷墟三期,墓底鋪設一層2厘米厚的硃砂。M28墓底同樣鋪硃,年代在殷墟二期晚段。這兩座墓葬都隨葬瞭銅鼎等器物,等級相對較高。
種種跡象錶明,商代的硃砂極大可能來源於西南地區的汞礦産區。上述遺址似乎構成瞭一條運輸路綫。 可以推測,羅山天湖是連接殷墟和西南汞礦産區的重地。從西南地區運送來的硃砂,先經過羅山,再轉送至滎陽,最後傳入殷墟。我們曾推測,史前至夏時期,丹江是南方運輸丹砂至伊洛河流域的主要通道。隨著商代都城遷至豫北安陽,運輸硃砂的通道隨之東移。
不過,位於西部的汞礦似乎也不排除在商代被開采並使用的可能性。 據《古本竹書紀年》載:“和甲西徵,得一丹山。”和甲即盤庚遷殷之前的陽甲,王國維認為是遷殷之後的祖甲。至於丹山,有三種釋義,一是産有硃砂的山;李民認為是山名,與硃砂無關;丁山則認為,丹山即刪丹。刪丹山即焉支山,屬祁連山支脈,今位於甘肅省山丹縣,與青海的硃砂礦産區相去不遠。另一條綫索就是位於陝西旬陽的硃砂礦。據《明史》捲四十二誌第十八:“洵陽,東北有水銀山,産水銀、硃砂。”《讀史方輿紀要》捲五十六“陝西五”:“水銀山,在縣東北二百四十裏。山有洞,産水銀、硃砂”。據此或可推測,盤庚遷殷前後,商人就已經獲得瞭西部的硃砂資源。陝西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距離洵陽汞礦較近,這裏僅在少數較高等級的墓葬中齣土硃砂,且有填土加硃、人骨塗硃、器物塗硃等多種方式。其産地是否與之有關,有待於在將來的科學檢測中予以證實。
四 結語
殷墟時期的硃砂除瞭用於髹漆工藝之外,還主要用於硃砂葬、祭祀坑和硃書文字這三種情況,其中以硃砂葬和祭祀坑中使用硃砂最為常見,用量也最大。這些用途均說明硃砂的使用具有特殊的宗教含義。通過全麵梳理殷墟硃砂的使用情況,發現殷墟硃砂的使用量自二期至四期呈上升趨勢。人骨塗硃、器物塗硃和墓底鋪硃是殷墟硃砂葬最常見的使用形式,說明硃砂是喪葬和祭祀儀式中的重要用品。殷墟硃砂葬的墓主人地位普遍較高,至少是中小貴族,錶明硃砂在殷墟是一種被貴族壟斷的珍稀資源。文獻記載和科技考古證據均錶明殷墟的硃砂最有可能來自古荊州地區,也就是貴州、湖南一帶的西南地區,也不排除商人使用瞭來自陝西秦嶺一帶的汞礦資源。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
注釋從略,完整版請參考原文。
編輯:湘 宇
校審:水 壽
中國曆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曆史中國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