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12:12:58 PM
魯迅為《百年巨匠・文學篇》第一季拍攝的巨匠之一。
《百年巨匠・文學篇》第一季共拍攝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捨、曹禺6位巨匠。《百年巨匠・文學篇》研討會暨開機儀式於2014年12月14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新華網、人民網、中國藝術報等報道瞭開機儀式。
《百年巨匠年輕時――魯迅》
魯迅曾把人稱頌為“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雖然他不是共産黨人,卻把很多共産黨人與進步青年視作“大戰鬥卻都為著同一的目標”的同道者。據不完全統計,魯迅結交的共産黨人有60餘人,他們的交往與異麯同工的文化選擇,成為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難忘的紅色記憶。
1931年,魯迅舉辦的木刻講習會結業閤影
與李大釗、陳獨秀:為瞭文學的革命
1918年1月,魯迅加入《新青年》編委會,並於同年在《新青年》上發錶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這一筆名登上文壇。魯迅與李大釗、陳獨秀的相知,就與共同參與《新青年》雜誌編委會的工作有關。
魯迅對李大釗的道德文章均十分推崇,現存的魯迅藏書中,還保存著李大釗編的三期《政治生活》雜誌。在這幾本雜誌中,有李大釗用“守常”“獵夫”等名發錶的文章,其中一期刊載的《土地與農民》一文,曾被編入《農民問題叢刊》,作為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的學習材料。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魯迅,多次提到他的文章是“聽將令”的,為的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在李大釗所編《馬剋思主義研究專號》上,魯迅發錶的小說《藥》和四篇《隨感錄》,無疑是用文學的語言迴應瞭“將令”。李大釗也曾高度評價當時魯迅新發錶的小說《長明燈》,說這篇小說是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喊瞭“救救孩子”之後,緊緊接上去的戰鬥號角。李大釗被害後,魯迅不顧危難,為昔日戰友的葬儀捐款,並為其遺作《守常全集》撰寫瞭題記。在題記中,魯迅深情地說:
在《新青年》時代,我雖以他為站在同一戰綫上的夥伴,卻並未留心他的文章,譬如騎兵不必注意於造橋,炮兵無須分神於馭馬,那時自以為尚非錯誤。所以現在所能說的,也不過:一,是他的理論,在現在看起來,當然未必精當的;二,是雖然如此,他的遺文卻將永住,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産,革命史上的豐碑。
在《新青年》編輯部,陳獨秀與魯迅交往較多,還是最早敦促魯迅將小說結集齣版的人。1920年9月,陳獨秀在緻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寫道:“豫纔兄做的小說實在有集攏來重印的價值,請你問他倘若以為然,可就《新潮》《新青年》剪下自加訂正,寄來付印。”後來,魯迅提到自己的小說創作時,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談道:“這裏我必得記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
對於陳獨秀的性格,魯迅在《憶劉半農君》一文中有一段有趣的描述:
《新青年》每齣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鬍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麵竪一麵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裏麵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瞭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
與左翼翻譯:誌同道閤的“竊火者”
翻譯與寫作,是兩種不同的勞作。在魯迅看來,翻譯是輸進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他一生共翻譯瞭14個國傢近百位作傢約300萬字的著作,和他自己創作的字數接近,或可證明其對翻譯的熱情不亞於創作。在魯迅的譯作中,有很多介紹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著作和蘇俄革命文學。在魯迅的“紅色朋友圈”中,也不乏這樣的“同道者”。
早在1920年,也就是中國第一個共産主義小組誕生的這一年,這個小組的成員之一陳望道就把他剛剛翻譯完成的《共産黨宣言》中譯本寄贈魯迅。周作人晚年迴憶:魯迅在接到書後當天就翻閱瞭一遍,並稱贊說:“這個工作做得很好,現在大傢都在議論什麼‘過激主義’來瞭,但就沒有人切切實實地把這個‘主義’真正介紹到國內來,其實這倒是當前最要緊的工作。”1928年下半年,陳望道主持的大江書鋪正式開業,在魯迅等的支持下,這個機構以齣版進步書刊、宣傳馬剋思主義、介紹科學的文藝理論為特點活躍在上海書界,成為推動左翼文藝運動的一個重要據點。應陳望道的約請,魯迅“極其慎重、認真和精心”地翻譯瞭盧那察爾斯基的美學論著《藝術論》。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把何瓦琴的集句書贈瞿鞦白,傾注瞭對誌同道閤的瞿鞦白親如手足的情誼。
1931年,瞿鞦白來到上海從事革命文化工作。魯迅從馮雪峰處聽說瞿鞦白精通俄文,急切地說:“我們抓住他,要他從原文多翻譯這類作品,他的俄文和中文確是最適宜的瞭。”魯迅在一封緻瞿鞦白的信中,親切地稱瞿鞦白為“敬愛的J.K.同誌”,在現存的1700多封魯迅信劄中,稱對方為“同誌”的,僅此一封。在這一時期兩人的交談中,瞿鞦白經常把自己構思的腹稿講齣,徵求魯迅的意見,經修改補充,由他執筆,以魯迅的名義發錶。兩位好友的觀點相近,風格近似,有時候連魯迅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誰寫的文稿。
那時候,瞿鞦白夫婦從事革命工作,以魯迅為代錶的一些朋友,不僅無私關懷他們,而且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他們。1932年到1933年間,魯迅先後四次接納瞿鞦白夫婦在自己的寓所避難。
與青年木刻傢:用藝術投入抗戰
魯迅認定,版畫藝術“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是正閤於現代中國的一種藝術”。1931年8月,他在上海主辦“木刻講習會”,從此中國新興木刻運動拉開帷幕。魯迅逝世後,木刻青年們有的留在國統區,從事抗戰版畫創作和抗日宣傳,江豐、沃渣、鬍一川、力群、劉峴、陳鐵耕、黃山定、葉洛等則陸續奔赴延安。抗戰版畫的蓬勃發展,充分體現瞭魯迅的戰略眼光。
作傢蕭軍曾說:“在30年代,魯迅先生的兩隻手,一隻手是培育瞭若乾青年文藝作傢,我本人就是其中之一;另一隻手是培育瞭若乾青年木刻傢――劉峴同誌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的劉峴,沉迷於木刻版畫,“一天到晚都在木刻,平均每天一幅,刻好就印”。從《魯迅日記》記載的情況看,1933年1月到1936年3月,劉峴與魯迅之間信件來往達51次。劉峴不停地把自己的習作拓印齣來,送給魯迅請求批評、指教,魯迅“總是談得那麼熱情、從容,並不時發齣爽朗的笑聲”。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劉峴毅然終止在日本的學業,歸國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中,用版畫藝術宣傳抗戰。1938年春,劉峴參加新四軍,1939年到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係任教。在延安,他把民間的窗花、年畫的創作技法引入版畫創作中,創作瞭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版畫。
來源 | 光明日報
聲明 | 文章和圖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已標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係我們,即作處理。
《百年巨匠・文學篇》開機儀式
2014年12月14日,中國作傢協會副主席何建明,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代錶單宇紅,《百年巨匠》齣品人、總策劃楊京島,《百年巨匠・文學篇》總導演肖同慶共同為《百年巨匠・文學篇》開機揭幕,開機儀式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吳義勤館長主持
2014年12月14日,《百年巨匠・文學篇》開機儀式齣席嘉賓閤影
莫言為《百年巨匠・文學篇》代言
王濛為《百年巨匠・文學篇》代言
《百年巨匠――魯迅》文物齣版社
監製 | 厚軒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陳寅恪的三重悲劇:最是文人不自由
▲▲《百年巨匠》入選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紀錄片
97歲古典詩詞專傢葉嘉瑩先生為《百年巨匠》題字
關於我們
大型文化項目《百年巨匠》是中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為中華文明作齣突齣貢獻的大師巨匠的大型係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閤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團、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百年巨匠(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單位聯閤攝製。
《百年巨匠》是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連續兩年入選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是國傢廣電總局“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項目、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紀錄片、“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和紀錄片重點項目(2018),還是中央電視台重大主題主綫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也是國傢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市政府文化創新發展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區文化藝術創作扶持專項基金的資助項目。已獲得12項紀錄片大奬。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師的拍攝已全部完成,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師的拍攝已於2018年啓動,增加瞭科技篇、教育篇、國學篇、建築篇、中醫篇、戲麯篇、電影篇,計劃陸續完成,屆時將以“百年・百人・百集”紀錄片、“百位大師特展”、“百部圖書齣版”獻禮。
拍攝完成的《百年巨匠》紀錄片,陸續在中央電視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台、各省級衛視、海外電視台等國內外157傢電視台播齣,受到廣泛好評,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百年巨匠(國際版)》啓用8種語言嚮全球播齣。
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據CSM全國測量儀統計結果,《百年巨匠》纍計觸達受眾共102億人次。
《百年巨匠》係列叢書已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學習讀本,發放到全國近韆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為文化領域最高端的現象級品牌之一,並以其獨特優勢搭建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詮釋和展示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