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8:08:17 AM
【百道編按 】唐亞明與木下晉到四川農村采風時,一輛破舊自行車激發瞭唐亞明創作靈感,後來《奶奶的除夕夜》誕生。百道網專訪唐亞明,他談到瞭《奶奶的除夕夜》的創作過程。更重要的是,作為資深的童書編輯,唐亞明分享瞭自己多年來的創作經驗,在他看來,童書創作要一切以小讀者為中心,好作品的源泉是豐富多彩的生活。
《奶奶的除夕夜》文字作者 唐亞明
1983年,唐亞明應“日本繪本之父”鬆居直邀請,單槍匹馬進入日本著名少兒齣版社福音館書店,成為日本齣版界第一位外籍正式編輯。多年來,他一直活躍在童書編輯的第一綫,在編輯與作者的雙重身份下産齣瞭大量優秀繪本,並斬獲各種重磅奬項。在與百道網的專訪中,唐亞明透露到,將編輯的職業匠心與文字作者的創作初心相融的結閤點便是:一切以小讀者為中心。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中國原創繪本再次掀起熱浪。2021年10月,教育部發布幼兒圖畫書書單,其中中國原創圖畫書占比78%,不難看齣國傢正在大力支持和引導中國原創圖畫書健康繁榮發展。另一方麵,當兼容圖畫藝術與文字藝術的繪本成為備受孩子喜愛與傢長歡迎的選擇門類,各傢少兒齣版社苦心孤詣在內容與形式上探索創新,也讓這場原創繪本的競相角逐更為白熱化。
《奶奶的除夕夜(2022年百班韆人寒假書單)》
齣版社:浙江少年兒童齣版社
作者:唐亞明 著 (日) 木下晉 繪
齣版時間:2021年12月
在這樣的情景下,浙江少年兒童齣版社聯手唐亞明以及日本著名鉛筆畫傢木下晉,強強閤作傾力打造聚焦中國鄉村空巢老人的現實題材原創繪本《奶奶的除夕夜》,上市僅1個月就實現瞭直衝2萬冊的銷量,更是成為各種權威榜單的新寵。這部作品是怎樣將動人的故事、寫實的畫風與至深的情感融為一體,化作啓迪孩子珍愛傢人的生命教育,在百道網與文字作者唐亞明的訪談中將一一揭曉。
獨特經曆成就與農村的緣分,
深入四川采風助力作品誕生
談起兒童繪本,印象中總少不瞭天馬行空的故事和誇張可愛的畫風,而在浙少社的這部《奶奶的除夕夜》中卻一改常態,這裏有中國農村獨居老人的實情實景:爺爺生病去世,留下奶奶一人獨居,她唯一的兒子在城裏成傢、打工,很少迴來,春節成為一傢人難得團聚的機會,而這也成為奶奶日思夜想的心願。在唐亞明的職業生涯中,所觸及的題材豐富多樣,從中國傳統文化到充滿奇聞逸事的童話幻想,而這次他為何將創作視野聚焦中國農村,唐亞明嚮百道網娓娓道來這其中的背後緣由。
說起與農村的緣分,還要追溯到幾十年前唐亞明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唐亞明響應國傢號召,放棄北京優渥的資源到東北農村支援建設,與當地老鄉同甘共苦勞作、奮鬥,這段特殊的經曆讓唐亞明對農民的生活境況有瞭一定瞭解,也讓農村這塊融進情感的沃土成為他心頭的一份牽掛。到日本以後,唐亞明因工作需要與研究興趣也曾多次深入日本農村瞭解現狀。
2013年,唐亞明與木下晉來到四川采風,迴來創作瞭繪本《熊貓的故事》,這部作品版權也輸齣到日本。盡管吃不瞭辣子,這趟旅程卻讓木下晉深深愛上瞭四川。2017年,唐亞明、木下晉一行10人再次行至四川,匯集日本著名畫傢、裝幀傢、編輯的這支隊伍牟足勁兒要去看真正的熊貓。唐亞明與木下晉商議這次創作一個不同的題材,二人不約而同地想到瞭農村。唐亞明說:“城市的麵貌哪兒都大同小異,而真正的生命力蘊藏在農村。”他認為,要錶現當代中國,不能總鑽進城裏的高樓大廈,躲在有空調的房間裏上網查資料,一定要去山區看看農民的生活。
就這樣,唐亞明與木下晉深入四川農村采訪寫生。在一座小鎮上,他們拜訪瞭一個傢裏隻有一位老人的住戶。老人親切熱情地邀請二人參觀傢的裏裏外外。木下晉邊看邊說:“這在日本不可想象。日本人可不會讓陌生人到處走到處看,還是中國農民淳樸啊!”小鎮上,一輛丟棄在牆角的破舊自行車偶然映入唐亞明的眼簾,那段下放農村的歲月瞬間襲上心頭,也化作瞭創作《奶奶的除夕夜》的靈感源泉。
兒童繪本承載現實題材,
黑白筆觸描繪豐富情感
“孤寡老人是世界性的問題。”憑藉多年的采風與研究以及早年的獨特經曆,唐亞明敏銳地察覺到關注農村空巢老人已不僅是社會所麵臨的時代課題,同樣也可以成為原創圖畫書的主題立意。《奶奶的除夕夜》以一位獨居老人的所思所想,描畫瞭老一輩人愛的模樣。這種樸素而平凡的愛,也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養分。然而,本書受眾畢竟是對世界感知尚在懵懂期的孩子,考慮到認知發展規律、年齡特徵以及興趣需要,這部承載現實題材的繪本,又凝結瞭唐亞明怎樣的細緻思考與用心創作?
在日本從事繪本編輯工作三十多年來,唐亞明深感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卡通式的甜美,那些真正長久留在他們記憶中的,都是有力量的、有真實感的,動人的故事和形象。中國有無數漂泊在外的年輕人,也有韆韆萬萬個在故鄉守候的老人,對閤傢團聚的期盼以及每逢歲末跨越山河的歸鄉,是每個中國人都能共情的,可以說,《奶奶的除夕夜》所講述的就是發生在中國傢庭裏的故事。另一方麵,每個人都會走嚮老年,關心獨居老人的現在就是關心我們的未來。有些話大人們少有閤適的場閤跟孩子們講,而這本書提供瞭一架橋梁,令孩子明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需要關心和陪伴。
唐亞明錶示,這本書不同於童話,不同於空想題材,自己在寫作上盡量做到簡潔,減少各種因素,整篇貫穿的是老人的所思所想,看似自言自語,實則錶現老人的真實情感。故事設計上,情節和人物親切自然,不留人工創作的痕跡,雖說是虛構的故事,但是錶現的是日常生活,是中國傢庭的縮影。語言風格上,唐亞明努力將其樸實和口語化,使之通俗易懂,讓小讀者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更好地體會故事所蘊藏的情感。
圖畫是無聲的語言,在《奶奶的除夕夜》中與文字相輔相成的是木下晉震撼人心的黑白鉛筆畫。唐亞明這樣描述他的這位閤作老拍檔:“木下晉把社會底層的人物作為畢生創作的對象。有些藝術傢不願接觸的題材,不願錶現的‘醜’,他卻堅持不懈,直視不疑。”說到木下晉畫筆下的“醜”,唐亞明也曾覺得他的人物畫得不美,甚至還提供他一些素材,希望他能將畫作美化一些。但是,木下晉依然堅持自己的風格,不畫錶麵的美,不用五顔六色。再後來唐亞明發現,孩子看畫與大人的審美觀很不一樣,他們不會要求人物一定要“美”,孩子自己畫的畫也不一定“美”。認識到這一點的唐亞明認可瞭木下晉的“醜”,並且覺得這樣畫反而是好事,可以培養孩子們對色彩和人情的想像力。
《奶奶的除夕夜》以黑白鉛筆畫呈現瞭豐富多彩的內心情感,這裏有中國鄉村獨居老人孤獨生活的實景,也有他們對團圓的渴盼。小讀者可以走進看似沉靜的黑白兩色中,感受真摯濃烈的親情。唐亞明曾說:“中國的讀者遲早會認識到孩子們所需的不僅僅是五顔六色的甜美。”而這也是木下晉所一直堅持的。
值得一提的是,浙少社力邀著名揚琴錶演藝術傢郭敏為讀者彈奏經典樂麯《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小讀者可以一邊翻閱繪本,一邊聆聽音樂,在悠揚婉轉的樂麯中沁潤心靈,感悟真情。
大咖談創作也是“不省心”,
生活纔是好作品的源泉
作者、譯者、編輯,身兼多職的唐亞明三十餘年來深耕少兒齣版領域,也為中日兩國在童書上的交流互通做齣瞭卓越貢獻。多年來從事編輯工作,讓唐亞明磨練齣慧眼識珠挖掘作者資源的功力。在與唐亞明結識之前,木下晉這位被譽為“日本第一鉛筆畫傢”的鬼纔,其作品就已得到世界公認,被各國大美術館收藏,然而在與唐亞明結識之後,木下晉又多瞭一個身份,那就是繪本創作者。
木下晉藝術創作的主要對象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比如育人藝女、孤獨老人、麻風病患者……當彆人都在尋找好看的模特兒,他卻每天盯著老人臉上的皺紋畫個不停。就這樣,木下晉形成瞭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用10H到10B的黑鉛筆的22個層次,描繪齣世上的光明與陰暗。
在《奶奶的除夕夜》創作後記中,唐亞明也記錄瞭他與木下晉早在二十餘年前的相識。在東京的一傢畫廊裏,唐亞明偶然看到瞭木下晉繪製的兩米高的鉛筆畫,畫上是一位披頭散發的老太太。他在畫前佇立良久,被那黑色的力量所震撼,也第一次意識到黑白是如此有魅力。為何不以這樣的風格創作繪本呢?在收到唐亞明的創作邀請時,木下晉大為吃驚:“你怎麼會找我?”因為他自認自己的藝術不可愛,與繪本格格不入。事實正相反,木下晉所繪製的第一本繪本《阿春奶奶的手》在日本15年來長銷不斷,深受到好評。
這位坐擁奬項與口碑的藝術傢,卻是自學成纔,並且經曆瞭沉重的童年時光。木下晉小時候傢境貧寒,因住房失火,被迫搬到山裏居住,父親失業,母親離傢齣走,最後連弟弟都餓死瞭。這種事現在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是在戰爭結束後的日本卻活生生地上演著。在唐亞明的鼓勵下,木下晉以自己的這段親身經曆創作瞭令人唏噓的繪本《第一次齣遠門》。
在唐亞明的職業生涯中,每一件作品誕生的背後都有著一段同樣精彩的故事可言。然而,這位老練的齣版人,依然視創作為一件“不省心”的事。他說:“最不省心的是要時時想到孩子會怎麼想,怎麼看,如何感受。為小讀者創作,是一切的中心。而為瞭迎閤某種東西去創作,基本不會成功,也不會長久。”《奶奶的除夕夜》正是唐亞明本著以小讀者為中心的創作初心曆時3年打磨而成的誠意之作,助力孩子們成長為有敏銳感受和豐富情感的當代中國人。
在采訪尾聲,唐亞明更是傾囊相授,藉由百道網嚮年輕童書編輯分享瞭自己掏心窩的經驗談。他說:“我們的創作源泉是生活。沒有比生活更豐富多彩的東西瞭。即使是虛構,根基也是人的生活。創作好的作品,當一個好編輯,最重要的是豐富自己的人生,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感情。自己幸福,經你手的作品纔會給讀者帶來幸福。”
作者:王冉
編輯:道之
終審:令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