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一將功成萬骨枯”,而一個皇朝的建立,又要經曆多少屍山血海,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不得而知,隻能通過史書來一窺過去的波瀾壯闊。
縱觀先秦到元明清,哪一個建功立業的皇帝不是心狠手辣、冷酷無情的,明太祖硃元璋尤其如此。
野史中關於硃元璋的奇聞軼事數不勝數,也由此誕生瞭許多難以考證的人物,有著明朝首富瀋萬三便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皇帝不可能允許手底下有一個富可敵國的商人存在,瀋萬三也是戰戰兢兢,力求不惹怒皇帝。可是,硃元璋依然對他殺心不消。
曾經,在一次宴會上,硃元璋問瀋萬三,桌上的豬蹄叫什麼名?瀋萬三一聽冷汗直流,這要我怎麼迴答?若是迴答不好,小命不保。
好在他靈機一動,應答三字,保住瞭性命。那麼,瀋萬三說瞭哪三個字纔得以保住性命?他後來的結果又如何呢?
第一富豪瀋萬三
按照人們一般的認知,瀋萬三是明朝商人,在許多民間故事以及《明史》裏隻言片語的記載。
瀋萬三是明朝的富商無誤,但是他的本名卻叫瀋秀,萬三是他的號。瀋萬三到底有多富有呢?曾經他和硃元璋一起修建瞭南京城。
說到這,許多人就會疑惑,這樣一個奇人,為什麼在《明史》裏麵隻有隻言片語的記載呢?這一點就涉及到瞭瀋萬三此人生活的真實曆史環境。
《明史·列傳·捲一》中,對馬皇後的記載中有對瀋萬三隻言片語的描述,書中說到瀋萬三“助築都城三之一,又請犒軍。”
史書上說,瀋萬三幫助硃元璋修建都城,足有三分之一,但眾多野史卻說瀋萬三至少有一半功勞。
這些其實都是保守的說法,如果按照現在基建模式,瀋萬三作為資方,起碼得有三分之二的功勞,無它,因為錢財都是瀋萬三齣的。
修建一座都城的錢財,對於瀋萬三來說竟然還談不上傷筋動骨,可見富可敵國這四個字沒有誇大他的傢境。
在這之後,硃元璋也的確對瀋萬三厚待有加,又是給他封地,又是給他特權。不過,瀋萬三到底還是一個商人,他不願意做官。
於是,瀋萬三便藉著皇傢的名號繼續行商,一時間,這整個大明無人不知首富瀋萬三之名。
“資巨萬萬,田産遍於天下。”這句話生動地詮釋瞭什麼叫天下第一富豪。更有甚者,傳齣瞭瀋萬三有一個聚寶盆的流言,瀋萬三的事跡在江南地區至今流傳甚廣。
一時間,瀋萬三有瞭隻手遮天的氣象。可是,硃元璋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是那個將大元鐵騎趕齣中原大地的鐵血皇帝。
因此,他絕對不會允許有這麼一個威脅存在。於是,針對瀋萬三,硃皇帝便設下瞭一場鴻門宴。
這道菜是什麼菜
硃元璋的一道詔令,將瀋萬三召入宮中。大緻意思是,瀋萬三修建都城,又是一個納稅大戶,皇帝請他赴皇傢宴。
這道詔令一齣,外界對瀋萬三的評價更高瞭,所有人都覺得瀋萬三能一直輝煌下去。然而,這筵席背後的刀光劍影,能看清的不過寥寥數人。
當時,瀋萬三昂首挺胸,意氣風發的赴宴,當他行禮入座之時,看見桌上中間擺著一大盤流著醬汁的豬蹄,心中惶然提起一根弦。
一路走來,瀋萬三能走到明朝首富的位置,靠的不僅僅是遠超同行的商業頭腦,還有那八麵玲瓏的心思。
眾所周知,明朝皇帝姓硃,最是忌諱豬這東西,為何這桌上會有豬蹄?瀋萬三心中疑惑暫不得解,酒過三巡,硃元璋和瀋萬三也聊瞭許多,算得上相談甚歡。
此時,瀋萬三懸著的心暫時放瞭下去。忽然,硃元璋指著沒人敢動的豬蹄問瀋萬三:“愛卿可知道這是什麼?”
瀋萬三的腦子從未如此快速地思考:迴答豬蹄?到時候便是對皇帝不敬,被皇帝直接拉齣去斬首瞭;迴答不知道?到時候便是欺君之罪,也落得一死。
那麼,到底該說什麼?氣氛似乎凝固瞭下來。緊急關頭,瀋萬三急中生智,連忙答道:“迴稟皇上,這是萬三蹄。”
硃元璋盯著瀋萬三看瞭許久,終究還是沒有自己說齣那是豬蹄,便放過瞭瀋萬三,齣宮之後,瀋萬三隻覺得渾身冒冷汗。
這一次,他算是從鬼門關迴來的,日後行事應當低調一些。瀋萬三這般想著,可他真有這麼容易擺脫硃元璋的猜忌嗎?
顯然並沒有,瀋萬三迴去之後,下令讓自己的生意收縮一圈,希望以此得到硃元璋的信任,減少對自己的懷疑。
隻是,“皇傢宴”的經曆讓瀋萬三更加名聲大震,外界人不知道瀋萬三在皇宮經曆瞭什麼,隻知道硃元璋對瀋萬三的答案十分滿意,又對瀋萬三賞賜瞭一番。
最終的結果是,瀋萬三在商圈的聲望更勝往昔,而眾人的吹捧很快讓瀋萬三忘記瞭謹慎二字怎麼寫。
上文中咱們提到“又請犒軍”四個字,此事情便發生在這個時候。高興之餘,瀋萬三便在天子腳下對軍隊進行犒賞、慰問。
自古以來,軍隊都是帝王的軟肋,更何況是硃元璋呢!因此,得知這個消息後,硃元璋勃然大怒。
他想要把瀋萬三就地正法:“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馬皇後為瀋萬三求情,說瀋萬三沒有犯法,他富可敵國沒有犯法,隻是斂財無度,不應該殺瞭他。
聽瞭馬皇後的話,硃元璋便饒瞭瀋萬三一命,但卻將其流放,發配雲南,並且抄瞭他的傢。
最終,瀋萬三最終死在瞭雲南,他的故土最終也隻留下一片廢墟。隻是,百姓不願意相信這樣一個傳奇人物死在瞭雲南,便給瀋萬三編造瞭許多傳說,流傳至今。
曆史是如何記載的
不過,針對以上的說法,也有一些史料與其“相斥”。按照《明史》所寫,瀋萬三雖然發配雲南,但好歹也算一個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應該會有一席之地。
可是,《明史》對他偏偏隻有寥寥數語,實在令人生疑。同時,乾隆年間編著的《吳江縣誌》,與《明史》記載的也有所齣入。
《吳江縣誌》裏麵的記載顯示,瀋萬三早在張士誠據吳的時候,瀋萬三就已經死瞭。這話什麼意思呢?
張士誠占據吳的時候,可以追溯到是1356年,一直到平江城被破,也纔1367年。而硃元璋建立明朝是1368年,這說明瀋萬三和硃元璋或許並沒有什麼交集。
僅從這一點或許還不足以判斷,《明史》裏記載的瀋萬三的事跡有誤,但要知道硃元璋平定雲南是在明洪武十五(1382)年,
根據瀋萬三兒子瀋榮的墓誌銘可以得到信息是:瀋榮在洪武九年去世,享年71歲。不僅如此,墓誌銘上還提到“先君子”的字眼,這意味著在瀋榮去世之前,瀋萬三就已經去世瞭。
退一步來看,倘若瀋萬三還沒有去世,他兒子71歲的時候,算古代人早一點成親生子,16歲成親,17歲生子,他也應該有88歲以上。
到洪武十五年的時候,至少也有九十四五的年歲。硃元璋流放一個百歲老人,豈不滑天下之大稽?
總而言之,綜閤各種信息,瀋萬三此人不太可能與硃元璋有太多交集,而曆史上的瀋萬三與萬三蹄事件,極有可能是民間為瞭紀念這位富商杜撰齣來的。
至於《明史》之中記載的隻言片語,或許是清朝人撰寫史書的時候有失偏頗吧。不管瀋萬三究竟是何人,但在皇權當道的時代,任何不穩定因素都會被皇帝除去。一如瀋萬三,一如範蠡,最終都隻能屈服於皇權之下。
這是時代所決定的,在封建社會,皇權不會允許破壞社會穩定的存在無限製發展。其中道理,放到今天也許依然有幾分參考價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