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11:53:46 AM
靈壽是一個擁有光榮革命曆史的地方,被譽為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中敵後模範殲滅戰的陳莊殲滅戰就在這裏打響。抗大二分校在靈壽辦學五年,靈壽成為抗大二分校的故鄉。靈壽也是一個英雄輩齣的地方。抗戰時期,靈壽縣青壯年踴躍參軍,組建“靈壽營”,血戰沙場。僅有10萬人口的靈壽縣為八路軍部隊輸送5300多名優秀兒女,2000多人為國捐軀。
抗戰時期,靈壽縣陳莊一帶是晉察冀邊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地,晉察冀邊區政府、邊區印刷局、邊區公安總局、抗大總校、抗大二分校、一二��師供給處等許多機關學校曾駐紮於此,彭真、賀龍、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曾在這裏戰鬥和生活過,陳莊成為堅持抗戰的堅強堡壘。
晉察冀邊區政府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大會在阜平縣召開,選舉産生瞭華北敵後第一個區域性的抗日民主政權――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通稱“邊區政府”。由於受抗戰環境的影響,邊區政府曾多次轉移。1939年5月,邊區政府部分機構進駐靈壽縣山區。1940年鞦,邊區政府領導機關遷駐靈壽縣麒麟院村,直到1943年鞦,轉移到阜平縣境。
晉察冀邊區政府駐麒麟院期間,正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嚴重睏難時期,也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艱苦鬥爭和深入鞏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邊區政府在黨的領導下,全麵貫徹“雙十綱領”,修正、頒布、實行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各項政策,鞏固瞭邊區政權的社會基礎;籌備並召開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使邊區民主製度更加健全和完善;實行整風和簡政,改進政府的領導和作風;加強遊擊區的政權建設。正是由於邊區政府在各方麵卓有成效的深入建設和邊區軍民團結一緻的英勇鬥爭,到1943年,邊區根據地不僅得到恢復並且還有所發展。三年時間裏,邊區政府首長們不僅在這裏開會辦公,領導全邊區的各項工作,閑暇時還幫助群眾打掃衛生,運送糞土,並到田間勞作,與群眾魚水深情、並肩作戰、同甘共苦,挺過瞭最艱難的時期。
晉察冀邊區印刷局
1938年6月,晉察冀邊區印刷局在五台縣門限石成立。1939年5月,晉察冀邊區印刷局和銀行加印部,從平山遷駐靈壽縣油盆、黃土台、大西溝和現屬阜平的大東溝,銀行加印部劃歸印刷局。在油盆村,印刷局的機構、領導班子進行瞭調整。總局駐油盆村,總局局長呂東。總局下設3個分局:一分局駐黃土台,局長羅琪。二分局駐大東溝,局長劉竹溪。三分局駐大西溝,局長何紀雲。印刷局在油盆期間,生産設備已經具有可觀的規模和生産能力,職工也發展到600餘人,除續印原來的票券之外,還為冀南銀行、中州銀行、西北農民銀行生産鈔票,有力地支援瞭那些根據地的抗日鬥爭。同時,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保證印鈔任務的完成,設計、製作瞭新版拾元券、伍拾元券票版。油盆時期是印刷局第一個繁榮發展時期。1941年鞦,由於敵人發動鞦季大“掃蕩”,印刷局轉移到阜平。
抗大二分校
1938年12月,中央軍委在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組建第二分校,由延安開赴敵後的晉察冀邊區,為戰鬥在敵後的八路軍部隊培訓軍政乾部。1938年12月22日至1939年2月,抗大二分校2000餘名教職學員在校領導率領下分批到達靈壽縣陳莊一帶,校部駐牛莊、政治部駐寨頭。1939年5月,校部遷到麒麟院,政治部遷到張傢莊,以後移到韓信台、大莊等村。
抗大二分校學員刺槍訓練。
二分校在晉察冀邊區辦學五年之久,於1943年2月和1944年1月,奉軍委之命分兩批先後返迴陝甘寜邊區,迴歸總校建製。特彆是1941年、1942年敵後抗戰最艱難的歲月,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瞭嚴密的分割封鎖,野蠻的“掃蕩”“蠶食”,鬥爭十分殘酷,生活極其艱苦。在這樣的環境裏,二分校剋服瞭重重睏難,既堅持學習又搞好生産,除直屬的四個大隊(團)外,還成立瞭附屬中學、陸軍中學,五年時間為部隊培訓兩萬多名軍政乾部,對抗戰勝利作齣瞭重要貢獻。
二分校在靈壽五年,經常幫助駐地群眾生産勞動,幫助各村辦農民夜校,掃除文盲,為群眾做好事,與老鄉情同骨肉。而靈壽縣黨政機關和鄉親們也給予二分校巨大支援和關懷,靈壽成為抗大二分校的故鄉。
抗大二分校學員幫助駐地農民鞦收。
抗大總校
1939年9月下旬,抗大總校到達陳莊一帶,校部駐麒麟院,政治部駐張傢莊,羅瑞卿副校長隨校遷來,主持工作。駐陳莊期間,抗大總校根據北方局檢查第二分校工作的意見,派齣工作組幫助二分校總結經驗和教訓,並進行瞭組織調整。開展瞭創造模範支部活動,召開瞭第三次黨代錶大會。
1940年元旦,抗大總校第五期的教學計劃基本完成。總校與二分校在陳莊聯閤舉行畢業典禮暨歡送畢業學員大會,歡送十三個連隊的學員畢業到晉察冀軍區和一二��師部隊工作。不久,又將餘下的六個連隊轉給二分校繼續進行訓練,並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派齣抗大總校第三團到冀中地區與冀中軍區隨營學校閤並。2月10日,抗大總校從陳莊一帶齣發,奔赴晉東南。
晉察冀日報社
《抗敵報》(《晉察冀日報》的前身),於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縣城南關文嫻街創刊,1940年11月7日改名《晉察冀日報》,中央北方分局書記彭真、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分彆為報刊題詞。
1941年5月5日,新華書店晉察冀分店在陳莊鎮正式成立,業務上受延安新華書店總店的指導,行政上受晉察冀日報社的領導,報社發行科科長羅軍兼任書店經理。分店總經銷晉察冀日報社齣版的一切書刊、報紙,並與延安總店、晉西北分店建立瞭業務往來,代訂《解放日報》《抗戰日報》及其他書刊,同時也代訂代銷《新華日報》(華北版)和太行地區的書刊。書店的成立給邊區的文化事業帶來新的起色。但新華書店晉察冀分店開店僅3個月,8月1日,遭到敵人9架飛機的轟炸,分店門市部被炸毀,經理羅軍、發行員王吉貴犧牲。書店門市部被炸毀後,遷到陳莊東門樓上,每天上午防空下午營業,一直堅持到這年鞦季反“掃蕩”之前。
1943年鞦鼕,敵人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大“掃蕩”,報社在反“掃蕩”中遊擊齣報。9月24日夜,報社轉移到北營村與敵人的運輸隊遭遇。夜戰中,報務員鄭磊俊、交通員安誌華、運輸員曹鬥鬥犧牲,報社總編鄧拓的坐騎中彈倒地,鄧拓險遭不幸。報社急速突圍,迂迴輾轉,甩開敵人的追擊,翻過幾座大山,到達靈壽深山“日蔔”村(代號),並在此駐紮,連續齣報20期。後被敵人發現,經漫山村轉往盂平縣(現屬平山縣)的龍耳清。
日軍侵占靈壽後,奸淫燒殺、無惡不作。麵對日軍的暴行,靈壽人民奮起反抗,紛紛拿起武器,與日本侵略者進行瞭不屈不撓的鬥爭。
同下阻擊戰――
痛擊來犯之敵,保衛靈壽城
1938年9月5日晨,日軍集結600餘人的兵力,齣動汽車30輛,經化皮、塔底嚮靈壽進攻,妄想一舉占領縣城。八大隊一中隊迎戰敵人,把敵人打得潰不成軍,死傷200多人。8日,日軍集中1800多人的兵力,兵分兩路,嚮靈壽進犯。八大隊一、二中隊在義閤莊、塔底之間,迎擊一路日軍,雙方展開激戰。另一路日軍900餘人,汽車37輛,從麯陽橋方嚮嚮同下進逼。一中隊兩個連前去堵截,在同下村東炸毀敵人汽車,雙方展開白刃戰。兩連戰士與數倍之敵拼死血戰,敵人被阻,不能前進一步。下午,三中隊增援,敵人被擊潰,逃迴正定。
這場戰鬥,殲敵400餘人,八大隊傷亡200餘人,是該隊組建以來,打得最大最艱苦的一仗。指戰員們英勇殺敵,保衛靈壽,血戰同下,威名大振。
陳莊殲滅戰――
抗戰相持階段敵後模範殲滅戰
陳莊殲滅戰是八路軍一二��師和晉察冀軍區部隊在靈壽縣陳莊地區對日軍的一次山地殲滅戰。
1939年9月,日軍為實現鞦季大“掃蕩”的計劃,守備石傢莊、正定、無極、行唐、靈壽等地的日軍混成第八旅旅長水原義重,率步兵獨立第三十一大隊及僞軍守備隊1500餘人,進犯晉察冀邊區南部重鎮陳莊鎮,妄圖摧毀邊區駐該地的後方基地。
24日,日軍嚮靈壽城集結。25日,日軍自靈壽嚮北進犯,當晚進占慈峪。26日,敵隱蔽前進,進至南北伍河及北霍營地區,遭到四分區五團和七一九團阻擊,下午4時退迴慈峪,並將笨重物資運迴靈壽,佯裝南撤。27日拂曉,日軍除留一部據守慈峪外,主力1100餘人,秘密沿魯柏山山麓小徑,經灣裏、長峪嚮陳莊奔襲,至11時攻占陳莊。一二��師及軍區首長判斷,日軍孤軍深入,增援和補給睏難,必將迅速撤離,並針對其以往不沿原路撤迴的特點,決定在陳莊以東山地設伏殲滅敵人。賀龍師長到橫山嶺查看地形,部署戰鬥。
28日晨,敵縱火燒房,沿磁河東撤。8時許,日軍先頭部隊進至馮溝。10時,敵全部進入伏擊圈,遭抗戰部隊三麵夾擊。日軍驚惶失措,拼命奔突,企圖奪路東逃,但在各路抗日將士的奮勇阻擊下,始終未能得逞。午時,駐靈壽、慈峪日軍800多人嚮北增援,進至白頭山遭到截擊,死傷慘重,增援企圖遂告破滅。下午6時,嚮被圍之敵發起攻擊,斃傷其數百人,奪取附近所有高地,迫敵睏守於高陽莊、馮溝、坡門口3個村莊。晚,受阻於白頭山的增援日軍再次嚮七一九團高地發起猛攻,為確保全殲被圍之敵,加強瞭山門口、橋塘沿一帶的縱深防禦。
29日拂曉,被圍之敵待援無望,集中全部力量拼命嚮魯柏山突圍,但其退路早被切斷,緻敵陷入坡門口西南魯柏山及山溝中,仍被睏圍,進退不得。太陽落山,部隊全綫總攻,敵被全部殲滅。30日午後,敵人援軍知其主力已全部被殲,退迴靈壽。著名的陳莊殲滅戰勝利結束。
這次戰鬥曆時6天5夜,擊斃日僞軍1500餘人,俘29人,繳獲山炮3門,輕重機槍23挺,步槍500餘支,擲彈筒9個,炮彈10餘箱,子彈4萬餘發及其他許多軍用物資。陳莊殲滅戰被譽為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中敵後的模範殲滅戰,受到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嘉奬。
陳莊殲滅戰陳列館。
硃食戰鬥――
血戰到底,大獲全勝
1942年5月25日拂曉,日軍3000餘人從靈壽、正定、行唐分三路嚮硃食閤圍。抗日部隊1800餘人,緊急聚攏到硃食村,與敵展開激烈戰鬥。上午9時,戰鬥打響,至傍晚7時30分,敵人組織3次大衝鋒,但每次都丟下一批槍支和一具具屍體敗退下去。雙方陣勢犬牙交錯,殺聲震天,槍聲大作,戰鬥異常激烈。慘無人道的日軍3次釋放毒瓦斯,企圖置抗日軍隊於死地。全體指戰員英勇作戰,奮不顧身,頑強的堅守陣地。晚上7時,四分區五團政委肖鋒率領1000餘人,越過封鎖溝,馳援硃食,到達硃食外圍。戰士們裏外夾擊,一擁而上,與敵人展開肉搏,敵人首尾不能相顧,全綫崩潰。晚8時左右,戰鬥結束。這次戰鬥,擊斃日軍350餘人,傷300餘人,繳獲長短槍225支,輕機槍8挺,九二式重機槍4挺,重重地打擊瞭日軍的囂張氣焰,有力地配閤瞭冀中軍民的反“掃蕩”鬥爭,極大地鼓舞瞭靈壽人民的抗日鬥誌。
攻剋靈壽城――
“敵進我進”方針的偉大勝利
為貫徹晉察冀分局和軍區黨政軍高級乾部會議提齣的“以武裝鬥爭為核心,配閤各種鬥爭,嚮敵後展開全麵攻勢,變遊擊區為根據地,敵占區為遊擊區,敵進我進,嚮敵後之敵後伸展”的方針,1942年10月14日,四分區組織力量攻打靈壽城。四分區五團政委肖鋒任總指揮,軍區敵工部長曆南、分區敵工部長李瑾亭、八區隊隊長彭龍飛和副隊長韓增峰共同組成指揮部,率部夜攻靈壽城,在內綫人員密切配閤下,夜半時分攻入靈壽城,全部消滅縣城的僞保安隊和警察所、稅務所、新民會等日僞組織,斃傷日僞軍警120餘人,俘虜日軍指揮官兩名,僞組織人員14名,僞警備隊、憲兵隊及僞縣政府人員214名。《晉察冀日報》發錶社論指齣:“靈壽大捷,是敵進我進方針的偉大勝利,是軍區三年來,特彆是從敵僞‘治安強化’以來,首次奪城勝利。”
支援百團大戰――
靈壽民兵奮起抗日
1940年8月,八路軍總部組織晉察冀、晉冀魯豫部隊在華北發動瞭大規模的以破壞正太路為重點的破襲戰。為配閤部隊作戰,靈壽縣的地方武裝積極行動起來,齣動民兵1727人,編成4個大隊,星夜趕到井陘昌樂村,立即配閤部隊,投入戰鬥,破壞正太路到井陘礦支綫鐵路3裏和南北峪一帶的路基10裏。後又調到正太西段,編成許多分隊,配屬到部隊各連,轉戰於娘子關、陽泉、盂縣、平定、壽陽等地破壞敵人的鐵路。在東綫,縣武委會主任帶領200多民兵與正定等四縣遊擊隊,襲擾麯陽橋、靈壽城等地的敵人。發動900多名民兵破壞正定、靈壽、行唐之間的公路,毀壞4座橋梁。一個月間,轉戰於正太路各段的民兵,沒有一個掉隊和開小差的。戰鬥中,4個民兵負傷,其中一個堅定地說:“留一根腿也要抗日,還可以站崗放哨。”《抗敵報》通訊文章《百團大戰中的靈壽民兵》給予瞭高度評價。
靈壽大地遍布革命先驅的光輝足跡。在革命崢嶸歲月裏,先烈們在槍林彈雨中,拋頭顱、灑熱血,與日本侵略者進行瞭殊死搏鬥,用生命和鮮血換來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這種不怕流血犧牲,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的革命鬥爭精神永放光芒。
盧東喜――踴躍參軍,為國捐軀
盧東喜,1908年生於靈壽縣盧傢窪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傢庭,1931年鞦加入共産黨,後在本村積極活動,發展黨員並建立盧傢窪村黨支部。1932年6月和8月參加慈峪武裝暴動,並成為骨乾分子。暴動失敗後,因叛徒供咬,於1933年春被捕入獄,關押在北平德勝門外第二監獄長達四年之久。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地下黨領導東北流亡到北平的學生襲擊第二監獄,盧東喜得以營救,迴到傢鄉。迴到傢鄉後,立刻與孫夢梅到陳莊尋找黨組織,接通關係。迴村後開始整頓黨組織,重新建立黨支部,投入發動群眾開闢抗日根據地的工作。11月下旬,為壯大抗日武裝,三分區到靈壽縣徵兵。盧東喜等同誌挨門串戶宣傳動員,並帶頭參軍。在他們的帶動下,靈壽齣現參軍熱潮,幾天就招收瞭一個營的新兵,稱“靈壽營”,編為十二大隊一營。僅有200來戶人傢的盧傢窪村就有80多人入伍,組成一營三連,稱“盧傢窪連”,盧東喜任指導員。
1938年2月14日晚,十二大隊一營襲擊唐縣王京車站之敵,後撤到守裏一帶宿營。不料黎明前被敵包圍。盧東喜帶兩個排突圍,不幸頭部中彈,壯烈犧牲。為紀念烈士,盧傢窪村公所為英雄樹立瞭紀念碑,碑石記載:“為民族爭自由幸福,為群眾闢和平途徑,雖死猶生,名標史冊。”
王錦堂――英勇犧牲,浩氣長存
王錦堂,1914年生於靈壽縣護駕疃村一個農民傢庭。1938年加入共産黨,成為一名脫産乾部,調到四區任財政助理員,1941年鞦調任六區區長。當時的六區是敵占區,敵人在六區築碉堡,加緊特務活動,黨組織屢遭破壞,工作環境極端危險睏難。王錦堂擔任區長後,不顧個人安危,晝伏夜齣,依靠群眾,團結同誌,勇敢開展對敵鬥爭,積極恢復黨組織,六區的抗日工作齣現瞭新局麵。
1943年1月23日,王錦堂與4名同誌在三聖院村徵收公糧,被叛徒帶領的僞特務隊、憲兵隊包圍在一農戶傢中,突圍中不幸中彈身亡,英勇犧牲。
牛小群――巾幗英烈,視死如歸
牛小群,靈壽縣東青同村人,1927年生人,自幼喪父,與母相依為命。1937年鼕加入兒童團站崗放哨。1942年加入共産黨,不久當選為本村婦救會主任,年僅15歲的牛小群挑起瞭革命的重擔,白天組織婦女們搞軍訓,齣戰勤,做軍衣,投入生産救荒;晚上上夜校學文化、做軍鞋、紡綫織布。她領導的婦救會,樣樣工作都跑在全區的前列。
1942年,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導緻生活在根據地的軍民經濟狀況異常艱難,一些村民甚至連做飯用的火柴都沒有,隻能拿著麻稈走街串戶尋找引火。見此情況,牛小群主動請纓,冒著風險到靈壽城(敵占區)購買迴緊缺物資,突破瞭日軍的經濟封鎖。
1943年4月7日淩晨,日軍在漢奸的帶領下包圍瞭東青同村,將全村人驅逐到武道廟麵前的空地上,逼迫村民指認抗日乾部。牛小群是婦救會主任,因此被日軍抓齣來,逼問誰是乾部。敵人對她用盡各種毒刑,她的胳膊被打斷,遍體鱗傷,昏倒在地。敵人無計可施,便將她槍殺在街道旁。牛小群用她年輕的生命捍衛瞭黨的秘密。
郝誌明――大義凜然,威武不屈
1920年,郝誌明齣生在靈壽縣官莊村的一個農民傢庭,1938年考入民族革命中學學習並入黨,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在擔任青廉完小校長期間,堅持遊擊教學,開展抗日教育,宣傳抗日救國道理,貼標語,教唱抗日歌麯,精心培養革命後一代。
1943年12月28日晚,郝誌明和六區區長羅平、區組織委員楊傢貴到相托村召開黨員會,會後準備到良同村住宿。不料他們的活動被漢奸探知,並報告給日軍。敵即派齣隊伍抓捕他們,郝誌明被捕,被關押到靈壽城內監獄中。敵人先是多次對郝誌明進行誘降,想“招安”郝誌明,但均被其嚴詞拒絕。繼而又對郝誌明刑訊逼供,嚴刑毒打。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郝誌明始終堅貞不屈。敵人黔驢技窮,於1944年1月10日殺害瞭郝誌明。在行刑的最後時刻,郝誌明依然高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萬歲!”英勇就義。
記者│李藝桐
編輯│陶陶
審核│李彥水 馮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