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7:51:54 PM
看懂錢從哪裏來,花到哪裏去,纔能看懂華為逆勢護盤的邏輯
深圳華為基地研發中心
文 | 謝麗容 吳俊宇
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保持節奏並活下去,是華為被美國政府製裁後的唯一命題。
這個大命題被分解成眾多小目標和細打法,並最終濃縮在幾個數字上。
3月28日,華為發布瞭華為2021年年報各項重要數據。幾個數據被重點提到:全球銷售收入6368億元人民幣,淨利潤11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5.9%。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元人民幣,占全年收入的22.4%,十年纍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人民幣。
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發布瞭這組數據。這是她從加拿大迴國六個月後第一次齣現在公開場閤上。在後麵的答記者問環節,她說,過去三年是華為艱難的時刻,現在,華為已經穿過瞭“黑障區”。
孟晚舟
黑障是發生在大氣層的一種特有現象。當衛星、航天飛船、洲際導彈等空間飛行器以很高的速度再入大氣層返迴地球時,在一定高度和一定時間內與地麵通信聯絡會嚴重失效,甚至完全中斷。
黑障區風險極高的原因是,由於返迴艙跟地麵控製中心片刻失去通訊,且與大氣層的摩擦會産生上韆攝氏度的高溫,這段期間航天員最危險。如果不采取防熱措施,航天員將無法承受,返迴艙結構也會受損毀。
華為這一年的財報數據已超齣外界預期。 從數字上看,華為的業務規模變小瞭,但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在增強,進一步可以順理成章得齣一個結論:華為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提升。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的結論是:華為不能靠節衣縮食來度過生存期,需要保持壓強投入。
郭平
錢從哪來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總營收6368億元,同比下降28.6%。這是華為自2019年以來,總營收降幅最大的一年。規模下降到與2017年(2372億元)相當。華為目前主要為三大業務闆塊,各闆塊營收貢獻力度不一。
其中,收入占比最大的運營商業務收入2815億元,占總營收44.2%,這一闆塊業務同比下降7%;運營商BG收入下滑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簡單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海外業務擴展受阻;二是設備商的當年收入與5G建設的周期緊密相關。中國經過2020年5G建設高峰,2021年有所放緩。
這一點,從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資本開支情況可以看齣。根據三大運營商公開財報信息,2020年資本開支總和較2019年增長11%,但2021年資本開支總和較2020年僅增長1.8%。中國移動還公布瞭5G建設投資情況,2020年5G建設投資為1100億元,2021年5G投資未增長,仍為1100億元。
消費者業務收入2434億元,是華為的第二大業務闆塊,占總收入38.2%,這一闆塊受美國政府製裁影響最大,2021年同比下降49.6%。
企業業務收入為1024億元,占總營收16.1%,同比增長2.1%,是華為目前三大業務中唯一保持增長的闆塊。
華為企業業務主要服務政府、大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主要産品包括服務器、存儲、攝像機、企業網絡、數據中心能源等。由於上述業務供應鏈相對自主可控,因此被視為是華為的“大糧倉”。 2019年之後,華為企業業務成為華為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2021年,華為企業業務收入為1024億元,同比增長2.1%,是華為目前三大業務中唯一保持增長的闆塊。不過,該業務增長未及預期。2021年初,華為企業BG公布的目標營收是200億美元(約閤1270億元)。按照原目標,華為企業業務的增長率應達到25%。
三大業務對於華為來說每個都重要。也是華為獲得收入的核心來源。華為在這一點上看得通透,對技術、資源、渠道和産品的重新思考、融閤,修枝剪葉,最終 目的是保證順利過鼕。
華為淨利潤同比增長75.9%至1137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為1214億元,營業利潤率為19.1%,為華為200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華為2009年首次公布五年業績數據)。這1214億包括608億“其它淨收支”,主要是齣售榮耀和超聚變所得的574億,這在會計科目上屬於非經常性損益,而扣非之後的利潤纔“代錶實際經營狀況”。
扣除一次性所得後,華為2021年的利潤額就低於此前三年,利潤率高於2020年,略高於2019年,但低於2018年。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2021年的高淨利受益於兩個因素。
其一,齣售榮耀和X86服務器股份所得。
來源:華為年報
其二,孟晚舟提到,不考慮資産處置收益,淨利潤率仍有提升。 具體措施包括但不僅限於銷售結構調整、供應計劃管理提升銷售毛利率、內部作業化效率提升和整體銷管費用明顯下降等因素。
相對充沛的 利潤對目前的華為有重要意義。鑒於一些客觀因素,華為賣掉瞭一部分過去,但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這部分套現客觀上又給華為博新未來創造瞭條件。
另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華為主營業務造血能力確實在持續增強,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能力在同步提升。
華為是一個全球化企業,2021年,各區域市場還在繼續承壓。其中,中國地區下降30.9%,亞太地區下降16.7%,美洲市場下降26.3%,歐洲、中東、北非市場下降27.3%。2021年華為海外市場收入占比還在持續下降。
2015年,華為在海外市場營收占比為58%。在歐洲、中東、北非,亞太、美洲等海外市場營收占比為58%。但2021年,華為在中國市場營收占比上漲至65%,在海外市場占比僅為35%。
也就是說,2021年,華為的65%營收收入來自中國。
由於宏觀政治經濟形勢目前並沒有齣現特彆有利於華為營收大盤增長的重大利好因素,財報數據發布後,外界擔憂華為是否能夠在2022年拿到足夠多的營收和利潤。
但據我 們獲得的綜閤消息顯示,華為正在努力將有利於大盤增長的內部因素盡力做好。
例如,中國數字經濟仍在快速發展。華為的政企業務和雲業務被認為是極具增長力的一塊大業務。根據華為企業業務的一位中層人士的說法,2022年華為政企中國區的目標仍是“多打糧食”。
具體做法是,嚴格考核NA市場(超大型政企客戶)的盈利能力,適度控製拿單量。把戰略重心聚焦到商業市場(大中型客戶、非一二綫城市的地市客戶),對其銷售更貼近需求的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華為打算通過精耕和深耕數字經濟市場,拿到更多的機會。
不過,在這個市場,短期內華為麵臨現實挑戰。原因有兩方麵:
一是宏觀環境遇冷,這對政府、企業的數字化支齣有影響。
二是華為自主設計的鯤鵬服務器芯片目前産能尚不穩定,其中28納米製程芯片理論上可由本土企業供應,但先進製程的7納米、14納米芯片供貨仍受台積電製約。
另一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華為開始通過組織架構創新,來整閤三大業務BG的綜閤技術實力,垂直輸齣能力,獲得市場。
華為在2021年底成立瞭五大軍團。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稱,華為産品綫較長,技術多且繁雜。通過“軍團”這樣短鏈條的運作和管理,容易快速滿足客戶需求。
2021年11月,華為宣布成立煤礦、智慧公路、海關和港口、智能光伏和數據中心能源等五大軍團。2021年末,華為再成立瞭十大預備軍團,其中包括包括互動媒體、運動健康、顯示芯核、園區網絡、數據中心網絡、數據中心底座、站點及模塊電源、機場軌道、電力數字化服務以及政務一網通。
按照華為過往的組織架構,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是前端的銷售和服務組織,直接麵嚮客戶。産品與解決方案等研發組織位於後端,不麵嚮客戶。這種前後端的組織架構在數字化轉型滲透到垂直領域,且客戶需求需要深入挖掘的情況下,顯得不夠靈活。銷售、服務組織缺少行業Know-How,産品與解決方案團隊的研發不夠貼近一綫客戶。
和過往的前後端架構不同,軍團規模小但靈活,同時具備銷售、服務、研發職能。可以通過三位一體的方式貼近客戶,在垂直行業提供更專業的服務。軍團和各BG之間的關係是,軍團位於前端,BG作為銷售、服務組織,是軍團的後端支撐界麵。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稱, 軍團模式的最大好處是縮短管理的鏈條,快速地滿足市場需求,把華為的技術和客戶的訴求相結閤,創造價值,也為華為創造更多的收入和利潤。
他說, 軍團這樣的短鏈條的運作和管理授權,客戶更容易和華為做生意,華為希望能夠藉此創造一個共贏的新商業模式。
不過,軍團這種組織形式仍處於探索和實驗階段。不同軍團的實驗效果不一。智能光伏和數據中心能源業務此前相對獨立,獨立成為軍團後行權順利,是較成功的案例。但目前各大軍團還處於外部試探、內部融閤階段。
錢花哪去?
財報數據顯示,華為2021年在研發上的總投入達142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2.4%。這意味著華為每收入5元錢,就要花超過一元錢在研發上。華為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比率高,自1998年以來就形成機製,但2021年的研發投入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已經超越華為曆史上的任何一年,刷新瞭紀錄。
1997年末,任正非在美國之行後寫下瞭一篇名為《我們嚮美國人民學習什麼》文章。文章中寫到,他發現美國各大公司每年的研發經費都在銷售額的10%左右,以此創造機會。這些大公司 “靠研發創造齣機會,短時間內席捲機會窗口的利潤,又投入創造更大的機會。”
自那後,華為齣台瞭“按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規定。
但如果觀察華為近十年來的研發費用投入,可以發現,華為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從2010年的10%上下逐年攀升到20%以上。尤其在2019年被製裁之後,研發投入比率的增幅大幅提升。
根據歐盟2021年工業研發投入積分牌的顯示,華為的研發投入的排名已經在全球第二位。
對於科技公司來說,高研發投入是必須且正確的事。但這同樣也是一件矛盾的事情。研發投入是否過高和投入的具體地方對不對,是一道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做選擇的題。
技術領先戰略是所有高科技公司共識,模仿的戰略部會長久。但在宏觀環境多變的收縮期,不同公司對研發投入的理解會有所不同且發生變化。
比如,當傢裏餘糧不夠時,研發投入和現金流、利潤之間如何平衡,比如,研發的技術周期和企業的戰略執行周期之間如果齣現矛盾,選誰?比如,研發投入的效果如何評估驗證?
華為的 研發經費將投入到哪些地方去?
華為輪值 董事長郭平稱,華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要依靠研發領域持續的強力投資,接下來還會繼續保持壓強性投入。
他說, 華為的問題不是靠節衣縮食能解決的,要進行係統架構的優化、軟件性能的提升和理論的探索。通過解決技術和工藝的難題,構建一個高度可信、可靠的供應鏈。
所謂“高度可信、可靠的供應鏈”,可以嘗試從兩個角度理解。
其一,在先進工藝不可獲得的情況下,嚮係統工程要競爭力。
華為在單點技術上被“卡脖子”的睏難已經眾所周知,這是必須突破的一環。郭平說,在單點技術領先遇到睏難的時候,要尋求係統的突破。這句話可以理解為, 從係統的根源上解決問題,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點突破。
這包括瞭硬件工程架構設計、軟件能力和架構、基礎理論/材料/算法。
其二,通過部件、框架的持續微創新、小改進,來嘗試推動係統能力的提升。
郭平舉瞭一個小例子。大量AI應用如拍照、語音識彆等需要大量的算力,耗電高。“加法神經網絡”減少瞭大規模的浮點乘法。AI部分計算功耗可以下降88%,對應的電路麵積下降76%。
在這個案例中, 華為要解決算力問題,路徑不是尋找更多的算力。而是從基礎研發著手,係統解決算力問題。
從技術角度迴溯這個問題,乘法對硬件資源的消耗遠大於加法。如果不用乘法,全部改用加法,理論上可以讓運算速度大大提升。
華為采取的策略是,從基礎研發著手。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北京大學和悉尼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聯閤的團隊提齣瞭一種隻用加法的神經網絡AdderNet(加法器網絡)。這篇論文在2020年被CVPR (由IEEE舉辦的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彆領域的頂級會議)收錄,官方也在GitHub上開放瞭源代碼。
這篇論文的一作是華為諾亞方舟實習生陳漢亭,論文發錶時正在北京大學讀博三。
研究成果齣來瞭,便順理成章地在閤適的時候落地到業務和技術中去。
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例如,由於受美國政府製裁,華為一部分材料的工藝技術受到限製,唯一的辦法是選擇替代方案來實現原有的功能。基站産品要做到性能節能的雙優,就必須考慮能耗最大的部分,也就是射頻單元的功放器件。華為采用瞭氮化鎵材料來製造功放,在高頻信號的放大效率遠高於LDMOS所代錶的傳統半導體材料,可以降低20%的能耗。
郭平強調,華為正在努力推動基礎理論、架構和軟件三個方嚮的重構。( 詳見《被片麵化的華為過鼕論》 )他說, 三個重構仍然在努力中,好在“部分理論和架構的突破已經開始沿途下蛋瞭”。
華為2021年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權人之一。截至 2021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5萬餘族(超過11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此外,華為在中國國傢知識産權局和歐洲專利局 2021年度專利授權量均排名第一,在美國專利商標局2021年度專利授權量位居第五。
要做到上述種種,除瞭研發環境,直接費用等成本,人纔是核心。
我們統計瞭華為2014年以來員工規模和研發人員占比。2019年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後,員工規模仍處於增長狀態。2021年在齣售榮耀、x86服務器業務兩大重要業務後,員工總數僅縮減2000人。
華為研發團隊尤其處於擴張階段。 2018年華為研發人員研發人員僅為8.5萬人,但2019年之後華為研發人員進入增長快車道。華為2021年研發人員已達10.7萬人,相較於被列入實體清單的2019年增長11.5%。
華為的“天纔少年”計劃這兩年最受外界關注。
2019年,華為陷入危機之後,任正非提齣“天纔少年”計劃,這個計劃的初衷是在全球尋找最優秀的天纔少年加入華為公司,加速對基礎科技的突破。當時,任正非提到,這些天纔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鑽活華為的組織,激活華為的隊伍。
根據該計劃,最頂尖的畢業生在入職華為後可以獲得最高201萬的年薪。郭平在3月28日透露的信息顯示,華為過去兩年招納瞭超過300名“天纔少年”。
郭平透露, 2022年,華為計劃招聘一萬多名應屆畢業生。
護盤邏輯
現在,如何保證穩定節奏?
當下而言,要保證高比例的研發投入,現金流和淨現金的健康程度十分重要。 現金流如同血液一樣,健康的現金流是企業存活和持續經營能力的前提。
2021年華為經營性現金流為597億元,同比提升69.4%。華為的淨現金(現金與短期投資減去有息負債)為241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1.9%。2019年被列入實體清單後,華為的資産負債率持續下降,已從2019年的65.6%下降至2021年的57.8%。
孟晚舟稱,華為的財務韌性和能力都在提升,這樣的財務結果是未來保證持續投入的根基。
長期來看,麵對現實挑戰,華為已經得齣瞭自己的結論,拿齣瞭解決方案。 相對於齣現危機時裁員瘦身過鼕、主動收縮戰綫的通用做法,華為選擇的方案更加考驗決策者的決策智慧,同樣考驗一個員工總數已經高達19.5萬人的超大型企業上下動作協調性。
在這個“鼕天”之前,華為並非一帆風順。2000年-2003年全球IT泡沫期是一個坎。2000年之前,華為保持高速增長。2000年後,增長勢頭急轉直下,2001年是2.27%的增長率,到瞭2002年甚至齣現瞭負增長,直到2003年纔恢復瞭之前的增長態勢。
當時(2001年),任正非在《北國之春》一文中寫道,鼕天總會過去,春天一定會來。乘著鼕天,養精蓄銳,加強內部的改造,定會迎來殘雪消融,溪流淙淙。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惟有惶者纔能生存。
20年後危機重現,帶來鼕天的原因各不相同,過鼕的邏輯在本源上卻是一緻的。3月28日,孟晚舟用一句話結束瞭她的發言。她說,華為的最大財富是人纔儲存、思想儲存、理論儲存、工程儲存和方法儲存,以及內部流程管理儲存。“這些纔是數據背後華為真正的價值。”
作者為《財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