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在定鼎天下的過程中分封八位異姓功臣為王,其中唯有燕王盧綰非常特殊。最近看到有文章在討論燕王盧綰背信棄義,最終選擇造反。
“曆史倪說”認為,燕王盧綰既是恩遇而王的受益者,也是異姓諸侯王的受害者。
燕王盧綰起初並未有叛漢之心,即使其齣使匈奴的特使張勝百般勸說未有絲毫動搖。但當盧綰聯想到不久之前呂後誅殺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尤其彭越還被剁成肉醬分賜諸侯,威懾之意昭然若揭。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燕王寤,乃詐論它人,脫勝傢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範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
一、燕王盧綰謀由來
當漢高祖劉邦一一解決九江王黥布和陳豨叛亂之後,未曾想卻牽齣燕王盧綰。陳豨一名副將投降,據其
交待
燕王盧綰曾經派遣範齊與陳豨聯絡。
劉邦獲知此消息後,頓時有不祥之感,隨即派遣使臣召盧綰進京,打算將此事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此時,盧綰最擔心的即是入朝,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血淋淋的事實令其憂心不已,即托病不往。
盧綰忌憚呂後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漢十二年,東擊黥布,豨常將兵居代,漢使樊噲擊斬豨。其裨將降,言燕王綰
使範
齊通計謀於豨所。
盧綰公然違抗聖旨,藉故抗命,若換瞭一般諸侯王,等來的必定是大兵壓境,由此可見劉邦對盧綰足夠寬宏大量。
不久,漢高祖劉邦又派遣闢陽侯審食其、禦史大夫趙堯前往燕地查看究竟。令人難以想象的是,盧綰除瞭更加恐懼之外,還故意躲藏起來,不見使臣。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上又使闢陽侯審食其、禦史大夫趙堯往迎燕王,因驗問左右。綰愈恐,閉匿。
“曆史倪說”認為,燕王盧綰如此舉動異常必定與使臣之一闢陽侯審食其到來有直接關係。當時誰人不知,誰人不曉,闢陽侯審食其是呂後的親信,他的到來,意味著燕王盧綰將有步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後塵的危險。
手段毒辣的呂後
另外,當盧綰躲避使臣時,曾經對其近臣錶示對呂後誅殺異姓諸侯王的擔憂,即當此之時非劉姓王,隻剩下燕國和長沙國的吳芮瞭,皇上年老,呂後主政,僅在去年呂後相繼誅殺瞭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綰愈恐,閉匿,謂其幸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後計。今上病,屬任呂後。呂後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緊接著,盧綰繼續稱病不見使臣。但是,盧綰對近臣說的話卻傳到闢陽侯審食其耳朵裏。審食其立即將此事報告瞭漢高祖劉邦。劉邦結閤匈奴降將的交待,即張勝以燕使身份尚在匈奴,立即斷定燕王盧綰已經背叛漢廷。
劉邦斷定盧綰反叛
但“曆史倪說”認為,由以上敘述可知,燕王盧綰難以構成反叛事實,最多算是因恐懼而造成手足無措,或者無奈的逃避現實,《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即有盧綰率軍於邊境,等待劉邦病情穩定之後,負荊請罪的記錄。若非認定燕王盧綰確有反叛之心,也是呂後的淫威將其一步步逼上絕路。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燕王綰悉將其宮人傢屬騎數韆居長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謝。
一、劉邦與盧綰手足情深
漢高祖劉邦與燕王盧綰自父輩起即有交情,加上劉邦與盧綰又是同日齣生,街坊四鄰紛紛送禮慶賀,無形之中更增加瞭兩傢的感情。後來,劉邦與盧綰又一起長大,一塊兒讀書,且關係非常要好。
劉邦在反秦之前,曾被官吏追拿,四處躲藏,盧綰始終相伴左右,並不辭勞苦形影不離。劉邦起兵沛縣,盧綰即以賓客的身份相隨,到漢中後,擔任將軍,自始至終充當劉邦的左膀右臂。
劉邦與盧綰形影不離
楚漢之爭,盧綰擔任太尉之職,跟隨劉邦東擊項羽,立下汗馬功勞。盧綰與劉邦關係之密切,在漢軍中無人能比,其不但可以隨意進齣劉邦的臥室,且時常受賞賜無數,即使蕭何、曹參等漢營重臣也無可比擬。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齣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
漢高祖劉邦定鼎天下的過程中封七個異姓王,且一直有封盧綰為王的打算,隻是擔心群臣反對而未明言。劉邦討伐燕王臧荼,平定燕地後,即下詔有意封諸將相為列侯,且欲在群臣中挑選有功之臣封為燕王。群臣明白漢高祖有立盧綰為燕王之意,即趁機進言太尉盧綰一直南徵北戰功勞最多,可以封為燕王。於是,漢高祖五年,盧綰被封為燕王。
盧綰獲封欣喜
劉邦此舉非但錶彰盧綰自起兵反秦以來的赫赫戰功,也摻雜著濃濃的親情,以示對盧綰手足之情的肯定。
二、以漢高祖劉邦角度看燕王盧綰
如果以漢高祖劉邦的角度考慮問題,隨著異姓諸侯王一個個被誅殺,也無法對雄踞北方的燕國視而不見。劉邦與盧綰的親情無法做到代代相傳,這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以劉邦的視角,他可駕馭盧綰,後世之君未必,最要命的即是呂後為人剛毅,手段毒辣,關鍵時刻難以顧及與盧綰的親情,若行事過激,導緻盧綰造反,將危及大漢的根基。
“曆史倪說”認為,當初燕王盧綰東窗事發,漢高祖劉邦連續兩次派使臣召其入朝既有調查事實的意思,也有對其妥善安排的考慮。
劉邦憂心盧綰
長沙王吳芮之所以作為唯一的非劉姓諸侯王,傳五世至無嗣方除國,完全得益於長沙國蠻夷之地,且實力弱小,非但劉邦未將長沙國放在心上,呂後也將其視作不存在。
賈誼在《治安策》中即錶示,長沙王吳芮作為異姓王,並非其對朝廷多麼忠誠,而是長沙國僅二萬五韆戶之眾過於弱小,難以威脅漢廷。
三、燕王盧綰視前途無望
盧綰從小與劉邦在一起,長達六十多年,可以說始終相隨相伴,他對劉邦的瞭解超過任何人,所以其身兼異姓、功臣、發小,得寵異於常人之時,同時也感到危機四伏。
在盧綰看來,即使劉邦念及發小親情,且連年南徵北戰之功,無心圖謀燕地,但呂後卻無所顧忌,加上劉邦老邁,呂後主事,即有韓信、彭越接連被誅殺,即是最好的證明,還有異姓王一個個遭鏟除更加劇瞭盧綰的恐懼。
“曆史倪說”認為,盧綰並未有造反之心,從其率軍駐紮邊境,待劉邦病愈,準備嚮劉邦謝罪即可知。但當盧綰得知漢高祖劉邦駕崩的消息,其心灰意冷,即知迴漢廷無望,便逃入匈奴。
得知劉邦去世,盧綰認為迴漢無望
《資治通鑒捲第十二·漢紀四》:盧綰與數韆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謝;聞帝崩,遂亡入匈奴。
盧綰的所作所為皆因當時情勢所迫,有不得已之情,既對對異姓王逐一剪除有所顧忌,又對呂後的為人有所忌憚。
本文由“曆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2、《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3、《史記·高祖本紀》
4、《漢書·高帝紀》
5、《資治通鑒捲第十二·漢紀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