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1:22:04 AM
01
背水一戰,是井陘之戰裏韓信用的戰法,
韓信以3萬人對戰趙國20萬,結果韓信大獲全勝,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仗打完後,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麵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瞭,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瞭。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瞭,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孫子兵法》確實是這樣記載瞭,但是就因為背著水,這仗就打贏瞭,似乎也太容易解釋瞭吧。
毛爺爺說過,指揮戰爭是一門藝術。
如果大傢真以為韓信就靠背水列陣打贏20萬大軍,那就把戰爭看得太簡單瞭。
下麵,我們就一步步來分析,韓信是怎麼打贏的吧。
02
漢軍和趙軍,
兩軍之間,隔著一條大河
,如果當時趙王聽取瞭手下李左車所言“半渡而擊”,趁著漢軍渡河渡到一半時,就齣擊攻打,那韓信必敗無疑。
可惜趙王說“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好嘛,既然“半渡而擊”手段不磊落,那麼李左車再獻計,“我去劫漢軍糧草,大王深溝高壘,堅壁不戰,我們是主場作戰,人多糧食多,隻要守住城門,就能拖死韓信大軍。”
可惜趙王還是不采納,他要和韓信打陣地戰,痛痛快快地打贏那個未嘗敗績韓信,打破韓信的不敗神話。
正因為趙王的自大,給瞭韓信贏的機會,有機會瞭,就要抓住。
韓信的軍事部署是這樣的,兵分三路,2萬大軍先渡河,剩下的1萬等交戰後,再渡河,韓信這樣做,也是為瞭防止趙軍“半渡而擊”,畢竟誰都不知道趙王會不會改變主意,最後是兩韆奇兵埋伏於山林之中,這是整場戰役關鍵中的關鍵。
韓信的2萬大軍渡河瞭,背水列陣,迎麵是趙王的20萬大軍,兩軍開始衝鋒廝殺,剛交戰沒多久,韓信就下令迴撤,並要求所有士兵將手裏的旗幟都扔掉,此時,
另外的1萬大軍已經渡過瞭河,嚴嚴實實、整整齊齊地列陣,就像是一堵牆,這堵牆,即堵住撤退的兩萬大軍的退路,也給瞭這兩萬大軍信心。
這個時候,
趙王的20萬大軍看到漢軍敗退,紛紛跑齣大營去撿旗子
,這是戰場的規定,勝利後,拿著敵方的旗子,就可以領賞。韓信也是雞賊,扔下的旗子特彆多,趙軍士兵當然個個不甘落後去撿啦。
此時,
韓信同時做瞭兩件事,一是,激勵全軍,“退無可退,大傢何不奮勇殺敵”,3萬漢軍退無可退,隻能拼死一搏,另一是,給潛伏的兩韆奇兵信號,偷襲趙軍大營,此時趙軍大營已空,得手非常容易。
趙軍現在麵臨的情況是,前有窮凶極惡的漢軍,後也有不知數量多少的漢軍,加上趙軍忙著撿旗子,陣型早就沒瞭,在前後夾擊下,20萬大軍成瞭挨宰的兩腿羊。
當然,兩軍的絕對數量還是懸殊的,哪怕漢軍士氣再高,也難以一當十,但是戰場的地形,對於韓信來說又天賜良地。
戰場發生在井陘,地形狹窄,無法發揮齣人多優勢,如果陣型大亂,人多反而是更糟糕,亂成一團,想重新組織都組織不瞭。
狹窄的井陘,發揮不齣人多的優勢
背水列陣,隻是打贏的其中一個條件,沒有地形的配閤,沒有敵方愚蠢的行為,沒有2韆奇兵偷襲,沒有另外一萬大軍給的信心,這場仗,再怎麼背水,也贏不瞭。
韓信真名將也,充分利用瞭地形、完美地利用瞭敵我雙方的心理,打贏瞭這力量懸殊的陣地戰。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沒有在戰場上體現,那就是韓信治軍:
後麵渡河的1萬漢軍,沒有看到前麵2萬大軍撤退瞭,而停止渡河送死;
那佯裝撤退的兩萬大軍,也沒有慌慌張張假逃變真逃;
那山上的兩韆奇兵,及時拿下趙軍大營,沒有任何遲疑;
最後是全軍哪怕“陷於死地”時,也聽從韓信的號令,奮勇殺敵。
這些都能說明韓信帶兵厲害之處,所有兵將都準確無誤地執行他的軍事部署。
03
我這裏詳細復盤井陘之戰,是想告訴大傢一個道理,不要被錶麵事情濛蔽瞭,我們很容易相信一個抽象的金句,以為這條金句是真理瞭。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啥都沒做,我怎麼就有罪瞭?
“正義雖然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不好意思,有時候正義真的會永遠缺席。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瞭”――小時候考試還沒考夠?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沒做錯事情,道啥歉。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什麼鬼?我沒事看深淵乾嘛。
“所有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瞭價格”――你倒是和我說說多少錢啊。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從概率上說,先來的一定是明天,否則大傢都不用齣門瞭。
上麵這些金句,大傢都聽過吧,很打動人,就像背水一戰一樣,從錶麵的意思,我們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那如果我們去深究瞭,就會發現事情根本不是一迴事。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纔是我們認清事實真相的關鍵。
就像井陘之戰,如果你想瞭解真相,就每個細節去分析,如果懶的話,就隻說“背水一戰”四個字吧,反正大部分人都這樣認為。
彆被所謂抽象的金句,奪走瞭我們思考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