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邵華
邵華作為的兒媳婦,曾在軍事科學院工作,90年代當上百科研究部副部長,並在1995年授予少將軍銜,成為共和國十五位女將軍之一,又擔任過中國攝影傢協會主席。因此,無論是她的齣生,成長曆程,傢庭生活,都備受矚目。然而,當人生的鏡頭漸漸推近,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熱忱對待事業生活,執著追求愛情,溫暖對待傢人,無怨無悔付齣的傳統中國女性。
01、鐵窗裏的成長歲月
邵華姐妹
1938年鞦,邵華齣生在延安,原名張少華,父親陳振亞原是彭德懷的部屬。母親張文鞦,劉思齊是她同母異父的姐姐。
1939年,剛一歲多的邵華天真爛漫,從未齣過遠門的她,滿心歡喜跟隨父母前去蘇聯,這段短暫的旅途是邵華人生中和父母在一起最親密的美好時光。途徑新疆時,他們一傢人就被反動軍閥盛世纔扣留軟禁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失去瞭行動自由。1942年9月,全傢人又被軍閥盛世纔關進瞭監獄。
邵華纔幾歲,父親就被軍閥殘忍地殺害瞭。那時邵華年紀尚幼,雖然還不太理解父親的追求,軍閥的窮凶極惡,但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之間鬥爭的殘酷,讓她對光明的未來有瞭新的期待。一顆追求陽光、追求正義的種子在她幼小的心中逐漸發芽。
青春綻放的邵華
邵華八歲之前的童年時光,幾乎都是跟著母親在監獄裏度過的。鐵窗、鐵鏈、手銬、腳銬,是她童年裏見得最多的東西。敵人的皮鞭和酷刑,是她的最恨。每次看見母親從問詢室走迴牢房,母親身上的斑斑血跡,蹣跚而行的腳步,都讓幼小的她心疼不已。而母親內心的堅強和眼中堅毅的目光卻讓邵華感到驕傲不已。
監獄裏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每天都是壓抑陰晦的氣氛。在監獄裏沒有人身自由,連學習的機會也沒有。日復一日吃進嘴裏的都是“咯吱”作響的沙子饅頭,還不能吃飽肚子;監獄裏夏天的蚊子黑麻麻、一團團,叮得人全身奇癢無比;鼕天寒風呼嘯,牢房裏冷得就像冰窖一樣,而身上的薄衣根本無法抵擋寒冷。這種艱苦的日子對於監獄裏成長的邵華,已經習慣瞭,小小年齡的她,跟大人們一起麵對。
所有的磨難都將成為人生的勛章
在監獄裏長大的邵華,在大人們的諄諄教導中早早就理解瞭父母們的追求,懂得瞭革命的意義,經常主動地為大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一次,敵人為瞭分化監獄裏共産黨人的凝聚力,有瞭新的陰謀,他們準備將一部分女共産黨員關到彆的地方去。聽到這一消息,監獄裏的大人們非常氣憤,如果女共産黨員被帶走到另外的地方關押,不但與監獄裏的員們失去瞭互通信息,共同商議,共同行動反抗惡勢力的機會,更意味著監獄的孩子們要跟自己的媽媽長期分開。
孩子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即將被帶走的消息,也難過不已,年齡小的孩子們甚至立刻傷心地大聲哭瞭起來。
珍貴的童年
邵華跟其他大的孩子一起聯閤起來,隻要看見敵人走過來,就把監獄裏能用來打人的石子、短棍、鞋子,統統扔嚮敵人,搞得敵人狼狽不堪。媽媽們被抓走之後,在組織的領導下,邵華同大一些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參加瞭絕食鬥爭,在本來就吃不飽食的監獄裏,在本來就難以擋住飲食誘惑的年齡,硬是飢腸轆轆地堅持瞭兩天不吃任何食物。這些孩子的行動嚇壞瞭監獄裏的敵人,隻好答應把帶走的女黨員放迴原來的牢房。看見媽媽們安全地迴來瞭,邵華和孩子們開心不已。畢竟,有媽媽在身邊的日子,纔是孩子最幸福的時光。
邵華三姐妹與母親張文鞦的閤影
在監獄中生活的那幾年,邵華同父輩一樣,始終立場堅定,就像成年人一樣篤定而勇敢,大膽而主動,大人們親切稱她為“小八路”。 直到1946年6月,在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的親自營救下,敵人被迫無條件釋放瞭牢獄中的這批政治犯。八歲的邵華終於走齣瞭監獄的大門,和母親一起迴到延安,開始瞭嶄新的生活。
將近八年的鐵窗生活對於年少的邵華而言,是艱辛而漫長的,也正是這段不同尋常的生活經曆,養成瞭她堅毅、擔當的性格,使她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遇到任何睏難時,都能及時尋找適閤的方式方法去解決。
02、邵華的良師益友,極具慈父情懷的毛主席
毛主席與毛岸青、邵華的閤影
邵華跟著母親迴到延安之後,已經八歲瞭。由於母親工作繁忙,根本無暇顧及到她上學的問題,適齡的邵華也沒有找到閤適的機會進學校讀書。年幼的她沒有太多的想法,就像一個正式的革命軍人一樣,跟隨著革命隊伍南北轉戰。從延安到太行山,又從西柏坡到北京。
年齡小,扛不瞭槍,更打不瞭仗,生性好學的邵華就跟著宣傳隊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學念快闆,演話劇,扭秧歌,當起瞭小小的宣傳員。在解放戰爭的徵途上,她像普通解放軍戰士一樣,土改期間當過宣傳員;在太行山區,為瞭鼓舞士氣她扭過秧歌,演過活報劇;在河北平山縣,她演過“兄妹開荒”和“血淚仇”。她常常跟著宣傳隊走在行軍隊伍裏,不知疲倦的小小身影,鼓舞瞭許多戰士的士氣。
毛主席與小邵華
1949年新中國成立瞭,這時的邵華已經十一歲,還沒有機會進到學校念過一天書。10月15日,邵華的姐姐劉思齊和毛岸英結婚瞭,劉思齊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去中南海看望。每次劉思齊去中南海的時候,邵華總是吵著要一起去見毛主席,劉思齊平時很疼愛邵華這個妹妹,當然不忍心拒絕邵華的要求,因此每次都帶著她一起前往毛主席傢。久而久之,邵華也就成為傢的常客。
毛主席很關心毛岸英和劉思齊的工作與學習,每次在見麵都詢問他們工作之餘的學習情況。邵華看著滿腹經綸的姐姐和姐夫,侃侃而談,心裏非常羨慕,可惜自己竟不能參與其中。
有一次,邵華嚮毛主席錶明瞭自己想上學的想法。毛主席聽說邵華還沒有機會上學,嘆惜不已。在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下,邵華終於有瞭機會上學讀書,進入中直育英小學學習。
邵華很珍惜自己的學習時光,上課專心聽老師講課,課後認真寫作業復習鞏固,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勤奮努力的她在1953年以品學兼優的成績,被保送進北京師大女附中學習;1956年考入北京女一中高中部學習;1959年,邵華考進瞭北京大學中文係,成瞭令人羨慕的天之驕子。
毛岸青與邵華
邵華就讀北京大學中文係後,閱讀瞭越來越多古今中外的名著,逐漸有瞭自己清晰的思維與觀點。
工作日理萬機,卻非常關心邵華的讀書學習情況。而富有個性的邵華對閱讀過的書籍直抒己見,即使在跟前,也敢大膽坦陳自己的觀點。兩人還成瞭文學上的“論友”。
有一次問邵華,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她最喜歡誰?邵華毫不猶豫地說自己喜歡曹植的詩,尤其喜歡他的《七步詩》。曹丕逼他如果七步之內做不齣詩來就要被殺掉,如果不是曹植纔華橫溢,哪裏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裏寫齣傳誦韆古的《七步詩》?主席對此言並沒有加以批駁,而是告訴邵華他更喜歡曹操的詩。聽瞭毛主席的意見後,邵華開始研究起曹操來,她認真去研讀曹操的詩後,發現曹操寫的東西含義、境界確實要比曹植、曹丕要高,不僅感慨毛主席學習思考的廣角和知識的淵博。
毛岸青、邵華和毛新宇
邵華與毛主席之間不僅論古談今,也同樣會談論外國名著。有一次邵華閱讀瞭世界名著《簡愛》,迴到傢後就跟毛主席大談特談自己的讀後感受,談論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認為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潔而平等的。毛主席之前沒有看過這本著作,因而沒有發錶任何言論,當時要求邵華把書名和作者記錄下來給他,後來叫竟叫人藉瞭這本書迴來閱讀。意外之餘,邵華更加欽佩毛主席一貫秉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理念瞭。
毛主席不愧是一位勤奮好學的智者,即使操勞國事工作日理萬機,仍然不忘與後輩交流學習閱讀的心得,既像一位良師,隨時敦促著晚輩積極嚮上的姿態,更像一名慈父,隨時站在晚輩的角度,讓晚輩充分陳述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而在邵華心目中,毛主席不僅僅是慈父,更像良師益友般存在於她的生活中。
在生活上遇到煩惱,邵華有時候忍不住就會嚮毛主席吐槽。
毛主席與邵華
邵華和毛岸青結婚纔二十二歲,剛剛成傢的她和毛岸青在婚姻磨閤期間,經常有些矛盾發生,鬱悶的邵華就寫信嚮毛主席發牢騷。毛主席作為男方的父親,並沒有像一般傢長那樣擺父母姿態批評兒媳,而是語重心長,將心比心地勸導邵華。傢書中,勸慰邵華“要好生養病,立誌奔前程”,“女兒氣要少些,加一點男兒氣”,要有“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英雄氣概,隻有這樣纔能“為社會做一番事業”。知道邵華喜歡看古漢語文學,毛主席還委婉地要求她閱讀《上邪》,而且要多讀。邵華反復閱讀毛主席的迴信,的“企予望之”,讓她深切地感受到毛主席的用心良苦,仿佛毛主席正在自己身邊不斷地勉勵自己。從此以後,邵華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毛岸青相濡以沫,恩愛有加地度過瞭同甘共苦的一生。
03、攜手同心,創造美好的未來
珍貴的結婚照
1959年,剛從蘇聯治療歸國的毛岸青到大連南山賓館休養。母親張文鞦有意與再續親傢緣,就趁邵華放寒假,帶她到大連療養。那時的邵華,並不懂得母親的心思,能趁著假期去海邊玩,還可以與久未謀麵的大哥哥見麵,大連之旅對她而言,當然是開心愉悅的一次旅遊。
緣分本來就是玄妙無比的,它常常會給人帶來意外和驚喜。
相似的童年經曆,相近的傢庭背景,相同的人生追求,講不盡的共同的話題,讓邵華對身邊的岸青哥哥越發地崇拜與愛慕起來。純潔美好的情愫悄悄地在兩人的心中生長、蔓延。
當愛情的大門打開之後,相愛的兩個人總會情不自禁嚮對方傾訴情思,即使相隔兩地也無法阻隔。
邵華與毛岸青的鴻雁,頻繁地在北京與大連之間來迴。
童年時的毛新宇與父母
得知此事後,覺得兒子終於在感情之路上開竅瞭,對毛岸青與邵華發展成戀愛關係是非常贊同的。當時毛岸青在青島療養,而邵華在北京大學上學,遙遙兩地影響他們感情的進一步交往。毛岸青與邵華互有好感之後,按照雙方老人的意願,市委特地為在北京大學讀書的邵華辦理臨時轉入遼寜師範學院插班學習的手續,讓邵華在不中斷學業的情況下,可以有更多時間和毛岸青在一起,照顧他的起居生活。
1960年五一勞動節前夕,邵華和毛岸青在眾人的祝福聲中結婚瞭。他們的婚禮在大連賓館會客廳舉行,新郎身著藍色中山裝,新娘身穿鵝黃色連衣裙,臉上洋溢著幸福甜蜜的笑容,婚禮現場上邵華代錶毛岸青落落大方地講瞭話。就這樣,在認識十多年之後,邵華與毛岸青走在一起,組成瞭新的小傢庭。
邵華將軍
“我和岸青真誠相愛,我們的結閤隻是愛情漫長旅途的開始,生活的路有陽光也有風雨,但隻要我們攜手同心,互愛互助,我們就一定能剋服任何睏難,創造美好的未來!”邵華在婚禮現場上發自肺腑的發言,成為他們婚姻生活中互敬互愛的美好寫照。
毛岸青是個比較內嚮的人,平時不善言辭,喜歡呆在傢看書。兩人在一起的時候,都是邵華說得多,而毛岸青則在一旁安靜地聽。結婚後,邵華和毛岸青在旅大生活瞭一年,為瞭讓毛岸青多齣去走動,喜歡攝影的邵華趁著閑暇之餘,經常拉著毛岸青到附近公園去拍照,留下生活的許多片段和點滴。
盡管邵華比毛岸青小十多歲,但由於毛岸青身體不好,邵華左右不離地陪伴著毛岸青,像個大姐姐般細緻貼心地照顧著他日常起居。毛岸青坎坷的一生,因為有瞭邵華的陪伴,從而變得溫暖與美好起來。
相識、相愛、相戀、相守,當兩個人的愛情攜手走進傢庭,漸漸變為親情,不是愛情已經遠走,而是愛情已經成長為存在的最好模樣!
邵華與兒子毛新宇
1970年,他們的愛情結晶呱呱墜地瞭,高興的為孫子取名“新宇”,即“要如昆侖山崩絕壁,又恰似台風掃環宇”之意。
邵華是個富有責任心的人,平素做事喜歡親力親為,盡管傢務事與工作已經占用瞭她許多時間,但是,邵華對毛新宇的教育從來沒有鬆懈過,在她的嚴厲督促下,毛新宇最終榮獲軍事科學院的博士學位,成為瞭一名年輕的少將。
小時候的毛新宇很頑皮,上小學時老師管不住他,他經常從教室偷偷跑齣去玩。有一次跳窗齣去玩的時候,被釘子紮住瞭腳。為此還被邵華狠狠地訓斥。
邵華與孫子毛東東
一般的傢庭教育中,都是嚴父慈母,而邵華他們傢正好跟彆人傢反瞭過來。邵華在教育毛新宇的時候脾氣比較急躁,有時候生氣瞭忍不住就打毛新宇,毛岸青則慢條斯理地勸說她,說她這種教育方法是不對的,應該跟毛新宇講道理,常常弄得邵華哭笑不得。
有一次,貪玩的毛新宇沒有完成作業。邵華非常生氣,要求毛新宇必須完成作業之後纔能吃飯。早已飢腸轆轆的毛新宇,盯著飯桌上的飯菜,聞著飯菜的香味,根本就沒有心思寫作業。但是望著嚴厲的邵華,毛新宇心裏是膽怯的,他想吃飯卻不敢伸手。在一旁的毛岸青看不過眼,又一時無法讓邵華改變主意,就說自己要陪兒子寫作業,一起不吃飯。還在氣頭上的邵華看見毛岸青堅決的態度,猛然發現瞭自己的頑固,並不是教育的好辦法,隻好作罷,同意毛新宇過來一起吃飯。
除瞭在日常學習上對毛新宇要求嚴格之外,邵華從小就對毛新宇進行革命傳統主義教育。為此夫婦倆還專門帶著毛新宇到貴州重走瞭長徵路,一路上邊走邊跟毛新宇解說解放軍當年行走長徵路的艱辛,讓毛新宇身臨其境、切身體會後,更加深刻地銘記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
幸福的全傢福
後來,1993年毛新宇到中央黨校參加研究生學習,2000年到軍事科學院深造、入伍、攻讀博士學位;研究課題從曆史轉到黨史,又從黨史轉到軍史,每一步的前行多來自邵華的建議和指導。
邵華的傢庭教育不僅僅用於兒子毛新宇身上,到瞭孫子毛東東這一代,仍然如此。老輩都說爺孫隔輩親,在邵華身上也不例外,她內心非常疼愛孫子,但在學習教育上她一樣嚴格地對待毛東東,並沒有盲目去溺愛。毛東東兩三歲的時候,邵華就開始教他背詩詞瞭,聰明的毛東東在邵華的引導下,兩三歲就能背詩詞瞭。
邵華和丈夫、兒子
為瞭毛東東的教育問題,邵華甚至批評過毛新宇,說毛新宇做父親之後,對兒子的教育抓得不緊。毛新宇為此還有過小煩惱,畢竟小孩都調皮,天生就喜歡玩。邵華要求嚴格,說不能一天到晚由毛東東瞎玩,要教他寫字、認字。邵華為瞭給毛東東樹立榜樣,讓毛東東學文化,經常在傢裏督促毛新宇教他,學習的時候就把門關起來,既不讓毛新宇齣去,也不讓毛東東玩,目的就是為瞭讓毛東東好好學習。
“我們毛傢的傢規很嚴,爺爺不讓我們後一代做官、經商,他認為人到這個世界該創造財富,而不是享受財富。毛傢的人都在捍衛著這些傢規,我更要這樣做,母親也和我說過,我其實是毛傢的一麵旗。”
當毛新宇真摯地說齣自己的心裏話時,嚴謹的毛傢傢風,正像一麵鮮明的人生觀旗幟,早就在他從小耳濡目染的優秀傢教中定格成型。而母親對父親的長情,對外婆的孝順,對傢人的關懷,這些點滴毛新宇從小耳濡目染,一直身在其中感受著來自傢庭濃濃的溫馨的親情。
04、結語
毛主席、毛岸青、邵華
邵華是從質樸簡單的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她珍惜眼前和平安定的生活,對物質沒有太高的要求;作為毛主席的兒媳婦,她謙遜低調,踏踏實實地工作、生活,從來不居功倨傲。平日老夫妻倆一起散步,一起讀書,像所有平常的老夫老婦一樣,普通而又幸福,簡單而又平靜地生活著,這就是她曾經的生活日常。
邵華像所有的女性一樣,從少女的憧憬,到為人妻、為人母,從照顧丈夫,到孝順母親,教育兒孫,她樂觀而充滿關愛地對待傢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就像許多普通的中國女性一樣,付齣著也收獲著,辛勞著也幸福著,她深諳傢和萬事興的道理,也用一生實踐瞭這一道理,把傢庭生活演繹得活色生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