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3:01:11 PM
【編譯/觀察者網 陳思佳】當地時間3月23日,美國前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Albright)因癌癥去世,終年84歲。作為美國曆史上首位女性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被視作美國“改變曆史浪潮”的人物之一。她離世的消息也引起美國各界哀悼,總統拜登當天還宣布降半旗緻哀。
但作為剋林頓政府的第二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職業生涯幾乎從未遠離戰爭和衝突。在任期內,奧爾布賴特積極推動北約東擴、力主對南聯盟發動轟炸、支持就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伊拉剋實施製裁等。她甚至還公開宣稱,“如果我們必須使用武力,那是因為美國是不可或缺的國傢”。
對於這位鼓吹以武力“捍衛民主價值觀”的美國“鷹派”前國務卿的死訊,外媒和各國網民呈現齣兩種截然相反的立場。多數美國媒體和政客給予其高度評價,如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就稱贊她在“世界範圍內倡導‘人權和民主’”。
俄羅斯媒體則提齣批評,指責奧爾布賴特大力支持北約東擴為日後的烏剋蘭危機埋下禍根,“她親眼目睹瞭自己種下的惡果。”俄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直言,奧爾布賴特積極推動轟炸貝爾格萊德,“但她受到製裁瞭嗎?沒有。”
奧爾布賴特1996年接受美媒采訪的視頻也被網民重新挖掘齣來。當時還是美國常駐聯閤國代錶的奧爾布賴特,被問及美國對伊拉剋製裁導緻50萬兒童死亡“是否值得”時,斷然迴答說“值得”。印度學者、三大洲社會研究所執行董事普拉薩德對此直言,“我希望人們記住奧爾布賴特對伊拉剋兒童的無情評論。”
她去世的第二天(24日)恰好也是塞爾維亞紀念美國和北約轟炸南聯盟的日子。塞爾維亞社會黨主席、議會議長達契奇稱,不應該為任何人的死亡感到歡欣鼓舞,“但所有對無辜民眾的死亡負有責任的人將‘永遠背負詛咒’。”
“贏得美國民眾高度評價的國務卿”
奧爾布賴特的傢人於當地時間3月23日在社交媒體發布訃告,稱奧爾布賴特當天因癌癥去世。美國白宮也確認瞭這一消息,拜登宣布在整個美國領土的公共建築、軍事基地等及美國大使館等海外設施降半旗緻哀,“直到3月27日的日落時分”。
拜登稱贊奧爾布賴特是“一股力量”,“她的雙手改變瞭曆史的浪潮”。美國前總統剋林頓及其妻子希拉裏也發錶聲明,稱奧爾布賴特是美國“最優秀的國務卿之一”,也是“傑齣的美國駐聯閤國代錶”。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資料圖) 圖自澎湃影像
公開資料顯示,奧爾布賴特1937年齣生於捷剋斯洛伐剋的布拉格,她的父親是當時該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工作人員。1939年納粹德國占領捷剋斯洛伐剋後,奧爾布賴特全傢逃往英國。二戰結束後,她的父親在美國提齣瞭政治避難申請。
奧爾布賴特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瞭博士學位,師從美國知名地緣政治學者布熱津斯基。1978年,經擔任美國總統國傢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的提攜,奧爾布賴特進入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工作。
在多次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擔任外交政策顧問後,奧爾布賴特最終於1993年被時任美國總統剋林頓任命為美國常駐聯閤國代錶。1996年12月,奧爾布賴特又被剋林頓提名為美國首位女性國務卿,並在1997年1月獲參議院錶決通過。
國務卿任期結束後,奧爾布賴特自2001年起擔任非政府組織“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NDI)主席。該組織在2019年受到中方製裁。
作為剋林頓政府和核心人物,奧爾布賴特得到瞭美國媒體的高度評價。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在24日的報道中稱贊她在全球範圍內“倡導人權和民主”,還聲稱她為“結束巴爾乾地區的暴力”做齣瞭“貢獻”。
《紐約時報》則稱贊奧爾布賴特為外交官“大放異彩”,是一位“傑齣的國際事務分析師”,“贏得瞭國際外交官和美國民眾的高度評價”。
推動北約東擴、主張轟炸南聯盟
盡管美國媒體竭盡所能地吹噓奧爾布賴特對所謂“民主和人權”的“貢獻”,但奧爾布賴特作為職業生涯從未遠離過戰爭和衝突。她鼓吹使用武力支持的外交在全球“捍衛”所謂“民主價值觀”,並發動戰爭推翻美國不喜歡的政權。
在奧爾布賴特擔任美國常駐聯閤國代錶期間,她不僅指責伊拉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積極為美國製裁伊拉剋辯護。她甚至聲稱,50萬伊拉剋兒童死亡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1996年,在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CBS)“60分鍾”節目(60 minutes)中,記者萊斯利・斯塔爾(Lesley Stahl)嚮奧爾布賴特提問說:“我們聽說有50萬伊拉剋兒童死亡。我的意思是,這比廣島死亡的兒童還要多。這一切值得嗎?”
對於這個問題,奧爾布賴特毫不猶豫地迴答稱:“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選擇,但我們認為這是值得的。”
1996年,奧爾布賴特接受CBS采訪時稱“50萬伊拉剋兒童的死亡是值得的” 視頻截圖
但奧爾布賴特最有名的事跡,可能是她在擔任美國國務卿期間極力推動剋林頓政府乾涉科索沃危機。1999年3月24日,美國和北約在未經聯閤國安理會授權批準的情況下,以“人道主義危機”為由對南聯盟發動空襲。美聯社稱,奧爾布賴特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瞭“主導作用”。
實際上,早在奧爾布賴特當上國務卿之前,她就極力主張美國用武力乾涉巴爾乾地區的衝突。在1992年波黑戰爭爆發後,她曾與時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發生爭執。當時奧爾布賴特質問鮑威爾:“如果我們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卻放著不用,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對於這番言論,後來曾在聯閤國展示“試管”、挑起伊拉剋戰爭的鮑威爾也“自愧不如”,他迴憶說,他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血液都凝固瞭”。
北約對南聯盟持續78天的轟炸造成2000多名平民喪生,6000多人受傷,近100萬人流離失所,200多萬人失去生活來源。這次軍事行動也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瑪德琳的戰爭”。
作為剋林頓政府的第二任最高外交官員,奧爾布賴特始終秉持以武力支持外交的理念,甚至還堂而皇之地聲稱美國“比其他國傢看得更遠”,“我們可以使用武力,因為我們是美國”。
1998年,她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采訪時揚言:“如果我們必須使用武力,那是因為我們是美國,我們是不可替代的國傢。我們比其他國傢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我們看到瞭對我們所有人的威脅。我知道美國的軍人已隨時準備為自由、民主和美國的生活方式犧牲。”
此外,奧爾布賴特任內也積極推動北約東擴,這為今日的俄烏衝突埋下瞭伏筆。俄羅斯《觀點報》指齣,正是在她的任期內,北約開始大舉東擴並吸收前蘇聯加盟國,“如果說有一位政客是北約擴張進程的化身,那一定說的是剋林頓政府的第二任國務卿奧爾布賴特。”
復雜的對華立場
這位鼓吹用武力推廣所謂“民主價值觀”的美國“鷹派”,在對華政策問題上則展現齣一種矛盾的態度。
奧爾布賴特在擔任國務卿期間一手推動瞭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貝爾格萊德時間1999年5月7日(北京時間8日),北約悍然用導彈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數十人受傷,三名中國記者邵雲環、許杏虎和硃穎犧牲。
CNN提到,奧爾布賴特卸任國務卿之後,又從2001年起擔任“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的主席。該組織自稱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內‘支持和強化’民主製度”的非政府組織,但其實質上是美國國會設立的臭名昭著的“美國國傢民主基金會”(NED)分支機構。
2019年12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中方對“美國國傢民主基金會”、“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等在香港“修例風波”中錶現惡劣的非政府組織實施製裁。
華春瑩錶示,大量事實和證據錶明,有關非政府組織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反中亂港分子,極力教唆他們從事極端暴力犯罪行為,煽動“港獨”分裂活動,對當前香港亂局負有重大責任。這些組織理應受到製裁,必須付齣應有代價。
但與此同時,奧爾布賴特也非常關注發展中美關係。她生前多次訪華,在她擔任國務卿期間,美國國會通過瞭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的法案,完成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
卸任國務卿後,奧爾布賴特對於美國的對華政策依然持有復雜的看法。她將中國視作“對手”,藉所謂“破壞技術規則、竊取知識産權”的理由攻擊中國,但她也多次錶示,中美關係是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也是復雜的關係。
2017,奧爾布賴特曾對《人民日報》錶示,美中兩國需要建立更強健和更具建設性的雙邊關係,齣現分歧時雙方最應該做的是對話和溝通,“美中兩國可以在很多領域開展務實閤作,比如全球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氣候變化、核不擴散、地區事務、公共衛生等等。”
“我希望人們記住她的無情言論”
在奧爾布賴特去世之後,外界對她的評價呈現齣巨大的分歧。拜登為首的美國政客在哀悼的同時,對她的“功績”贊不絕口,多數美國媒體也不留餘力地稱贊這位美國首位女性國務卿。但她生前鼓吹以武力“捍衛民主價值觀”的行為,也引來眾多批評的聲音。
俄羅斯《觀點報》引俄政治學者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Fyodor Lukyanov)的話指齣,奧爾布賴特推動北約東擴成為瞭日後烏剋蘭危機的根源,“她堅定地奉行‘曆史終結’和‘單極世界’的理念……她親眼目睹瞭她在上世紀90年代播下的種子發齣芽的時刻。”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24日則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奧爾布賴特是轟炸貝爾格萊德的積極推動者,但她受到什麼製裁瞭嗎?沒有。”
國際社交媒體上,奧爾布賴特去世的消息也引起網民的爭議。在一些網民錶示哀悼、跟隨美媒的論調稱贊奧爾布賴特的同時,批評她的聲音也隨處可見。不少人提起轟炸南聯盟和伊拉剋兒童,譴責奧爾布賴特發動戰爭。
美國《新聞周刊》提到,奧爾布賴特談論50萬伊拉剋兒童死亡的視頻近日再次被網民發掘齣來,成為各界抨擊的焦點。
美國《新聞周刊》:奧爾布賴特稱“伊拉剋兒童死亡是‘值得的’”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高管迪瑪・哈提蔔(Dima Khatib)批評稱:“在你滔滔不絕地講述奧爾布賴特有多偉大之前,先去看看她是怎麼看待50萬死於美國製裁的伊拉剋兒童的。等你聽到她說‘這是值得的’之後,再迴來重寫她的‘偉大’吧。”
印度學者、三大洲社會研究所執行董事維傑・普拉薩德(Vijay Prashad)則錶示:“我希望人們記住奧爾布賴特關於美國製裁害死伊拉剋兒童的無情評論。”
奧爾布賴特去世的第二天,即3月24日,恰好是塞爾維亞紀念美國和北約轟炸南聯盟、悼念遇難者的日子。塞爾維亞社會黨主席、國民議會議長達契奇當天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稱,奧爾布賴特在美國和北約轟炸南聯盟紀念日到來之際去世,“雖然我們不應該為任何人的死亡歡欣鼓舞,但所有對無辜民眾死亡負有責任的人將‘永遠背負詛咒’。”
當地時間24日,武契奇等塞爾維亞國傢領導人緬懷遇難者 圖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本文係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