韆百年來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固有一死,但這死後葬身之所卻有所不同,值得肯定的是所有人選擇的一定是一塊風水寶地外加一口上好的,還有豐厚的陪葬品。
“莫道荒蔓草墟,韆鞦有恨尚留諸。”
清代黃宗羲路過一墓時作下這首詩,歲月更替間那墓已不復往日風光模樣,但就在不久前此墓被發現並在裏麵挖齣瞭一口金絲楠木古棺,還牽扯齣瞭一件韆古謎案。
而古墓中的其他發現更是讓考古學傢們欣喜若狂,能讓考古學傢大為吃驚的金絲楠木古棺到底有多值錢?古棺裏“住”的到底是何人?這件韆古謎案又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韆古謎案。
浙江小鎮挖齣韆金古棺
韆古金棺是在“慈溪縣石台”就是現在的餘姚市河姆渡鎮車廄山的一座古墓裏被挖齣,這個韆古金棺渾身是赭紅色,主體保存得很好。
考古專傢對它進行瞭測量:長達2.37米,寬有0.7米,高是0.92米,厚度大概在11厘米,重量更是達到瞭1500斤。
據專傢給齣的最高估價,這個古棺價值兩個多億,如此奢華的古棺到底是什麼做的,比金子還值錢?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個古棺的材料竟是非常珍貴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在古代是皇傢用木,它是一種尊貴地位的象徵,是皇帝和極少數王侯將相的專屬用木,比如皇帝的龍椅就是用它製作的,可見其珍貴程度。
金絲楠木的成品密度很大,錶麵帶有金色花紋之外還泛有類似綢緞的光澤,非常華麗大氣,更為可貴的是它本身不易腐爛,耐腐蝕防水浸,特有的木香氣又能夠防蟲鼠。
金絲楠木不僅是皇傢用木,其它的用途也很廣泛,可以用來搭建屋還能夠用來製作傢具、等。
現如今的金絲楠木來源更是少得,要不就是陵墓、老傢具、皇宮;再者就是生長在四川深山老林的野生金絲楠木;還有就是需要韆年纔能形成的地下金絲楠沉木。
屬於國傢二級保護植物的金絲楠木數量也是少之又少,到明末時期瀕臨滅絕,一是因為它生長奇慢,生長規律迫使金絲楠木大器晚成,成為棟梁就要百年之久。
二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很特殊,三是金絲極難形成,完美的金絲楠木能從幾十棵金絲楠木中找到就算是運氣好的瞭。
以前的考古學傢也有在古墓當中發現用金絲楠木做的古棺,但是含有金絲楠木的純度絕對沒有此墓當中的古棺高。
王何鴻燊的就是金絲楠木製作的,不過他的金絲楠木卻隻花費瞭830多萬,持有數韆億的資産的王卻隻能用純度不高的金絲楠木,足以說明金絲楠木的稀缺程度。
而此墓當中價值兩個多億的古棺全部都是金絲楠木做的,實在是奢華至極,享受帝王級彆待遇的金絲楠木古棺主人到底是誰?這口天價古棺又是怎樣被發現的呢?
南宋王朝一代將相之墓
“丞相傢何在,水自涓涓鳥自飛。”
古人一直堅信“事死如事生”,他們認為死後的葬身之所一定是要風水寶地且隨身的陪葬品也是要高檔次的。
因此就有瞭以盜竊墓葬中陪葬品為職業的人——盜墓賊,他們存在於幾韆年的曆史中,有許多文物品種都是盜墓賊最先發現的。
而上述提到的天價古棺就是盜墓賊先發現的,之所以沒有被盜走是因為天價古棺太重瞭且非常引人注目。
11年前的7月份,河姆渡鎮五聯村的居民發現有一夥人白天在村裏瞎轉悠,經常徘徊在東北方嚮山坳緩坡的竹林那裏,就好像在踩點,非常可疑。
有些見識的村民想到以前聽老人們提起過傳聞中自傢村子有一座古墓,那些外來人員很有可能就是盜墓賊。
村民們自發組成隊伍阻止瞭那夥人並報瞭警,警察接到報案之後緊接著就聯係瞭浙江省寜波市文物保護局。
文物保護局的考古專傢們聽說有古墓早就坐不住瞭,一早就去瞭現場,在進行現場勘探之後,他們發現古墓所在地區是塊兒上好的風水寶地。
山勢三麵環抱,山上長著旺盛的一片竹林,一麵又正對著一條溪流,前景開闊,看到這專傢也是百分之八十確定古墓裏的人應該大有來頭,就直接拉起瞭警戒綫,並立上醒目的黃牌子“考古重地”。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三麵環山的一方天地存有上下兩層的四座古墓,經過勘測後專傢們確定瞭它們的年代。
上麵兩層是距離我們比較近的清朝古墓,墓葬規格非常地普通,應該是普通富戶人傢的墓葬。
下麵兩層是宋代古墓,因為年代久遠又深埋於地下而被人遺忘。但是因為深受盜墓賊的叨擾,古墓有多處盜洞且有很多地方都被盜墓賊損壞。
另外,專傢勘測之後發現它的規格非常大,墓葬中間的墓室保存比較完好,專傢們在裏麵除瞭發現韆金古棺,還找到瞭壙誌(用來記載墓葬主人的生平)發現這是一座韆年丞相墓。
經過考察證實瞭這兩座墓的主人分彆是南宋丞相史嵩之及其繼室趙氏,隨著史嵩之墓葬的全部挖掘,裏麵現存的文物對南宋的史實研究有重大研究意義。
發現的壙誌糾正瞭一些不對的史實,還發現瞭南宋的數量多、種類多的紡織品殘骸,不僅補足南宋紡織史的不足更成為當今世界罕見的絲織物,還有一枚象徵“傢人和閤”的玉佩。
這還是考古專傢們第一次發現的古時官員的最高等級的墓葬,據說史嵩之身前就已經選好這塊風水寶地並且建好墓葬,成為“壽葬”。
《史氏宗譜》記載“吾慣斯地景觀,竹木迴環,不啻蓬萊仙境,山水映帶,宛如仙子居。”
史嵩之認為這塊風水寶地的仙氣極盛,不得不說史嵩之的眼光非常獨到,不愧是南宋名相。
南宋名相——史嵩之
“早知涉世真成夢,不棄山前春雨犁。”
史嵩之齣身於名門望族——史傢,有著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一門三相”的史傢在南宋時期可謂是鼎盛至極。
史嵩之自少時就風流倜儻,本人喜歡功利學,是那種一味追求權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同時他又是一個渴望建功立業和有遠謀的人,所以後世對他的評價貶褒不一。
史嵩之年少便高中進士,參軍之後的史嵩之又把目光投嚮瞭襄陽,當史彌遠要給史嵩之換職位時,史嵩之毫不猶豫地選擇瞭襄陽一帶。
史嵩之很有遠見地意識到瞭襄陽重要的地理位置,他先後任職襄陽戶曹、襄陽通判,能從這麼一個重要的地方發展勢力,可見他的遠謀和雄心。
史嵩之在襄陽逐漸把自己的勢力發展瞭起來,囤糧草、集兵馬等待著大展雄圖的時機,當要來閤作攻打金時,史嵩之知道自己高升的機會來瞭。
這一仗勝利之後,朝廷看到瞭史嵩之的優秀,朝廷便想要他入洛攻打並許諾他兵部尚書一職,卻被史嵩之一口迴絕,朝廷當時懼怕史嵩之的軍馬勢力,便架空瞭他的實權,擔任監督糧草一職。
但是史嵩之不願意為他人做嫁衣,他嚮皇帝上奏說明瞭實情,遠在朝堂之上的皇帝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史嵩之最後還是無可奈何接受瞭這一職位。
但真正攻打洛陽之時,史嵩之並沒有盡到他的職責再加上當時軍隊的人心不和,這一仗南宋敗瞭,史嵩之主動上書請罪要求自己免職,以退為進。
後來的再次攻打南宋時,史嵩之帶領軍隊頑強防守緻使兵退,便誘惑南宋王朝議和。
南宋皇帝便想求和,而求和也正是史嵩之的想法,他便力挺皇帝議和,至此史嵩之便深得南宋皇帝之心。
沒多久史嵩之便入朝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兩淮四川京湖軍馬(兩淮、四川、京湖是當時南宋三大軍區,集中瞭南宋最精銳的部隊),一時權力鼎盛至極。
他的大權在握也讓當時處於低迷的史傢再次崛起。史嵩之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十分過癮。
從他的詩中便能感覺到他的意氣風發“漸覺山河復,方知世界寬。”在位期間的史嵩之獨斷專行引來很多大臣的彈劾,許多大臣上書南宋皇帝,要廢除史嵩之的丞相之位。
但是權力快要頂天的史嵩之怎能容忍“異聲”,便把那些不服於自己的異己該貶的貶,該殺的殺。
當時的有一臣子名叫李昂英冒著生命危險寫瞭一篇《論史丞相疏》上書皇帝揭露史嵩之的罪行。
南宋皇帝也害怕權勢滔天的史嵩之,再加上輿論壓力最終將史嵩之罷免瞭,為瞭躲避仇殺,史嵩之便迴瞭老傢,再也沒有迴京,死後被追封為魯國公。
其實如果隻是引得大臣不滿可能是他擋瞭彆人的路,但是身居要位的史嵩之對待百姓也是非常的苛刻,不把民生放在眼裏,百姓也是苦不堪言。
史嵩之的一生戎馬徵戰、叱吒政場,他的一生也算是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但是飽受爭議的史嵩之有這樣一個傳聞,他是被仇人刺殺的,還被人取下首級。
那也就是說古墓當中的史嵩之的屍體是沒有頭骨的,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破解韆年“頭骨”的謎案
民間關於史嵩之首級丟失的傳聞有很多版本,聞而道之者說得非常逼真,一是刺客取他首級之後,史傢人非常著急,連夜拿著畫像去做瞭一個金首級隨著史嵩之的屍身下葬;二是史嵩的墓隻有屍身沒有頭顱,傳言到底是真是假,未曾眼見不能證實。
隨著韆金古棺的重見天日,真相也浮齣水麵,專傢們打開古棺,史嵩之的屍骸非常完整,頭骨也在,證實瞭傳聞是假的,流傳韆年的“頭骨”謎案真相大白。
其實不難猜齣為何會有這樣的傳聞齣現,樹敵太多的史嵩之定能想到自己離位之後的狀,也很害怕受到仇傢的追殺,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被罷免之後要離京迴老傢。
那些所謂的刺殺、割首的傳聞很有可能就是史嵩之自導自演的一場戲,他的目的很明確,假裝離世平復瞭民憤,讓自己能安心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年。
至於為何一直沒有發現他的墓葬也可能是他設立一些所謂的墓葬之地,混淆視聽,讓那些盜墓賊和仇傢像無頭蒼蠅一般亂找,其實自己已經建好真正的墓園,由此不得不讓人佩服史嵩之的心機城府之深。
雖然墓葬中有很多盜墓賊破壞的痕跡,特彆是史嵩之繼室趙氏之墓有很多陪葬品已經被盜走,慶幸的是史嵩的墓因為那口韆金古棺並未遭到太大破壞。
究其原因可能是韆金古棺太重,盜墓賊抬不走,再者韆金古棺非常值錢,盜墓賊也不忍心破壞它。
南宋至今上韆年的曆史長河中,作為丞相的史嵩之對於南宋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官幾十年他帶兵打仗滅掉金,推動瞭的變更,在與的戰爭中,他主張議和也讓南宋有過安靜日子。
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雖讓人嗤之以鼻,但不得不佩服他的心機和計謀,他永遠不會感情用事,而是以利益來決定一件事可做可不做,他政治場上的所作所為讓人厭恨至極,但不得不深諳於他的全盤考慮。
從古至今的權臣若能識大局、知進退,定能像周公一樣的萬世敬仰,史嵩之被遣散迴鄉,最後不為人知甚至受人詬病,可見貪權自大之惡。
但是貴為盛世之權臣、治世之能臣的史嵩之能安度晚年並為自己掙下一座價值多億的金絲楠木古棺對他來說已是最好的結局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