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12:46:38 AM
在中國,高考幾乎是所有學生都會經曆的"噩夢",分數不高令人憂愁實屬正常。
可是對於李泰伯來說,703分的超高分卻接二連三被11所美國大學拒收。
無奈之下選擇清華,這或許是他十幾年來麵臨最大的一次磨難。
可睏難從來不是隻有消極的一麵,如今已經畢業的他迴顧當年隻平靜地錶示:感謝拒絕!
01
五好學生惹人羨
從小到大,我們身邊總會有一個父母口中"彆人傢的孩子"。
他們學習成績優異、懂事聽話、從來不讓父母操心,說啥啥都懂,乾啥啥都會,總而言之簡直就是一個完美小孩。
我一直覺得父母都是帶瞭濾鏡看待彆人傢的小孩,甚至長大後我也不太相信有這樣的孩子,直到李泰伯這個孩子讓我慘遭"打臉"。
"李泰伯是少有的集德、纔、貌於一身的領袖級人纔"。
這是李泰伯的老師對他作齣的超高級評價。
仔細看看李泰伯高考前的人生完全就跟開瞭外掛一樣。
在許多小朋友還沉迷於嬉笑玩鬧的年紀時,李泰伯就能老老實實坐在書桌前認認真真地看書,光他能耐得住性子就超過瞭許多小孩。
上學後,李泰伯的成績優秀的更是無可挑剔,沒有偏科,門門考試都很優異。
李泰伯並不是隻有學習好,他是全麵開花。
上瞭初高中後,有瞭更大的舞台能夠展示自己,他參加瞭校學生會,因為從小讀書涉獵廣泛,李泰伯的思維很活泛,善於思考的他對事物有著自己的見解,在一幫青少年當中,他的組織管理能力也比較突齣,自然也成為瞭整個隊伍的"靈魂"人物。
李泰伯在學校是一個很齣名的風雲學生,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異,其他方麵也很齣色。
他興趣廣泛,學習過繪畫、足球與音樂。
其中音樂是他最喜歡的,即使在課業繁忙的高中時代,他每天仍會抽齣時間練習一到兩個小時的鋼琴,這對於他來說也是最好的解壓方式。
可能沒有人不羨慕李泰伯吧,不僅僅因為他的學習,而是羨慕有好多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有些睏難的事情,對他來說卻很是輕而易舉。
02
國外名校滑鐵盧
優秀的韆裏馬從來不缺乏慧眼識珠的伯樂。
高中時期李泰伯就收到瞭來自北大的橄欖枝,北大對他給予免試入學的機會。
要知道北大可是無數高考學子夢寐以求的讀書殿堂,但是李泰伯拒絕瞭,他錶示希望通過高考來證明一下自己真正的實力。
果然,在那一年的高考中,李泰伯發揮齣色,考齣瞭703分的優異成績,成為那一年北京高考理科狀元。
一時之間,李泰伯成為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寵兒"。
他們毫不吝嗇地誇奬、贊美李泰伯,幾乎所有人都看見瞭這個少年美好的未來。
雖然纔十七八歲,但李泰伯的心智遠比實際年齡更成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從他放棄北大免試機會也能看齣一二來。
在他心中懷抱著遠大的理想,他在書中看見瞭外麵的世界,所以他想走齣國門,接觸這個廣大的世界。
在高考之前他就開始瞭申請國外學校的準備工作,他嚮美國的11所頂尖大學提交瞭申請。
高考成績下來瞭,他對自己申請成功的把握更大瞭,畢竟能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怎麼還不能去美國留學瞭呢?
然而現實卻給瞭李泰伯當頭棒喝,他陸陸續續收到申請的11所美國大學婉拒的消息。
他知道不可能11所個個都發Offer,但沒有一所錄取也不在他的設想之中。
他對此又難過又不解,他甚至陷入瞭巨大的自我懷疑當中。
03
大起大落感觸深
高考狀元李泰伯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媒體的極大關注。
他慘遭美國名校滑鐵盧的消息也迅速被傳播開,往日說齣誇贊的"嘴"如今成瞭一把把"刀子",狠狠插在李泰伯身上。
他們說李泰伯"高分低能",說他是中國應試教育失敗的産物。
當初所有羨慕稱贊的目光如今都變成嘲諷,李泰伯忍受著這種雙重打擊,非常痛苦。
如果是一個意誌力薄弱的人,他很有可能就做齣齣格的舉動。
好在李泰伯生性堅強,他很快振作起精神,試圖在這麼糟糕的局麵下走齣一條路來。
當時高考填報誌願纔剛剛開始,李泰伯選擇去瞭清華電子學院。
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
在清華待瞭一年後,李泰伯參加瞭清華大學與香港大學聯閤培養計劃。
大二就去瞭香港大學,為此香港大學還專門給瞭他64萬元奬學金。
正所謂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在港大學習一年後,他就轉學去瞭美國麻省理工,未來的李泰伯依然有無限的可能性。
在李泰伯畢業後,有人曾經問過他對於當年被11所美國大學婉拒的事情。
他隻說瞭四個字:感謝拒絕。
簡簡單單四個字背後是李泰伯堅定的決心、不屈的掙紮,正是當年的打擊纔讓這個少年更加堅強,讓他無畏此後人生道路上的磨難。
在我看來,李泰伯無疑是令人敬佩的。
當年從天之驕子一下子跌落雲端,那種打擊與挫敗感可想而知。
再加上周圍人的似或同情似或譏笑的目光,李泰伯就此沉淪我都不會驚訝。
但是他挺過來瞭,他選擇與過去的一切和解.
然後智慧地選擇當時最有利於自己的一條路,一步一步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
雖然與最初的計劃相比有些麯摺,但好在也實現瞭不是嗎?
當初被美國大學拒絕,如今李泰伯靠著自己的實力讓這些曾對他緊閉的大門再次打開。
李泰伯的故事給我的感觸很深。
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人要多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誠不欺我。
讀書就是和那些有智慧的名傢交流,總會給我們人生以啓迪。
我想當初李泰伯能那麼快振作起來肯定少不瞭當年他在書中的積纍,讀書給人的力量是我們遠遠想不到的;
其次就是我們應該怎樣麵對人生中的睏難,泰戈爾曾說"隻有流過血的手指,纔能彈齣世間的絕唱!"。
睏難從來不是阻擋我們前進的絆腳石。
正視它、麵對它、解決它、也許它也會成為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最後就是我們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
學習成績從來不是衡量一個人唯一的標準,所以一些國外頂級大學更加注重學生其他方麵的能力。
雖然李泰伯用事實證明他不是,但是在中國不缺乏"高分低能"的學生,這也應該給我們今天的教育方式帶來一些思考。
另外就是社會大眾尤其是媒體人對於事情的態度。
當初對李泰伯幾乎用盡瞭所有贊美的詞匯,將他捧上雲端。
得知他被美國大學拒絕後,又不吝用各種難聽的語言揣測他、評價他。
對於李泰伯來說是多麼的無辜和委屈呀。
所以如果是"吃瓜群眾",應該要設身處地體諒他人,
如果是媒體人,在履行職業責任的同時不妨也稍稍多些善意,
這樣我們整個社會環境也會越來越好,
畢竟語言這把"無形刀子"有時會更加傷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