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8:29:47 PM
第二章 西漢平原郡樂陵侯國小考
(本文首發於2015年4月8日樂陵市報)
《漢書》捲二十八《地理誌上》平原郡下有“樂陵”:“樂陵,都尉治。莽曰美陽”;另在《地理誌上》臨淮郡下有“樂陵,侯國”。二個樂陵之間有什麼關係?漢書中未能注明。臨淮郡樂陵侯國至王莽絕,以後在史書中再也沒有齣現。譚其襄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對平原郡樂陵位置明確予以標注,但臨淮樂陵侯國地望不詳沒有標注。實際上平原郡樂陵侯國有從公元前66年至公元前27年間一段達39年的曆史,清順治、乾隆《樂陵縣誌》中均對樂陵侯史高略有記載,《樂陵鄉土誌》記載“樂陵自漢以來由國而縣”,但由於是地方誌其權威性明顯不足。曆史地理學界很少有人注意到平原郡樂陵曾為侯國的曆史,或者是簡單武斷地因漢書中臨淮郡樂陵注明為侯國而否認瞭平原郡樂陵為樂陵侯史高始封侯國。本文希望通過對西漢平原郡樂陵為樂陵侯史高始封侯國的曆史探討,能為樂陵曆史建製沿革彌補一段空白,並最終揭示樂陵城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裏塚遺址實為史高安侯陵的韆年之謎。
一、樂陵一詞最早齣現於《史記》。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錶八》有關樂陵侯史高的記載:“樂陵(索隱曰誌屬臨淮。平原亦有樂陵)史子長,(集解名高)以宣帝大綫傢母,侍中,重厚忠信,以發覺霍氏謀反事,封三韆五百戶”。
這是樂陵一詞在曆史上第一齣現,與樂陵侯史高密切關聯。在史記之前的十三部《春鞦》等經書中均未齣現樂陵一詞。唐代司馬貞在對史記的注解《索隱》中早就錶達瞭樂陵侯國可能與平原郡樂陵有關的疑問。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錶第十》載“黃龍元年樂陵侯史子長為大司馬、車騎將軍。(永光元年)七月,子長免,就第”。就第即退休迴傢之意,史高迴到瞭其侯國樂陵。
二、《漢書》捲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及《外戚恩澤錶》詳細記載瞭史高生平及侯位的承繼時間。
“高侍中,貴幸,以發舉反者大司馬霍禹功封樂陵侯。宣帝疾病,拜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元帝。高輔政五年,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罷就第。薨,謚曰安侯 ”。下錶是漢書中外戚恩澤錶中原文記載。
樂陵安侯史高
以悼皇考舅子侍中關內侯與發霍氏奸,侯,二韆三百戶。
八月乙醜封,二十四年薨。
永光二年,嚴侯術嗣,十一年薨。
建始二年,康侯崇嗣,四年薨,亡後。元延二年六月癸巳,侯淑以崇弟紹封,亡後。
元始四年,侯岑以高曾孫紹封,王莽敗,絕。
把上文中紀年替換成公元紀年,就發現瞭樂陵侯國的斷代情況。
1、地節四年八月乙醜封,二十四年薨,即公元前66年前農曆八月十八(公曆10月3日)封侯,公元前42年去世。
2、永光二年術嗣,十一年薨,即公元前42年史術嗣侯,公元前31年去世。
3、建始二年,康侯崇嗣,四年薨,亡後。即公元前31年史崇嗣侯,公元27年去世,沒有後代承繼侯位,侯國就除國為縣。元延二年六月癸巳即公元11年,史淑以崇弟紹封,這就在臨淮郡齣現瞭一個樂陵侯國。史淑沒有嫡子,去世年代沒有記載。
4、元始四年,侯岑以高曾孫紹封。即公元4年。
西漢異地紹封緻使縣與侯國同名的還有鍾武、平陽、平麯、深澤等。在西漢二次紹封的侯國隻有五傢,即曹參、蕭何、周勃、樊噲、史高。
從史高、史術、史崇三代,樂陵侯國是連續的,即公元前66年到公元前27年止。公元前11年史淑封侯,這次所封侯國在臨淮是沒有任何疑問的。那麼史淑之樂陵侯國是在原侯國紹封還是異地紹封?
三、《水經注》記載平原郡樂陵為史高侯國,史淑之樂陵侯國應為異地紹封。
《水經注》捲五河水篇:“又東徑樂陵縣故城南。漢宣帝地節四年,封侍中史子長為侯國”。《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是眾人所熟知的最早的地理著作,具有極高的可信度。
但《水經注疏》(清):“守敬按《漢誌》臨淮郡樂陵下雲,侯國。此樂陵不雲侯國,是史高所封,在臨淮,不在此”。認為漢書地理誌中樂陵侯國在臨淮不在平原。復旦大學曆史地理學博士馬孟龍在其2013年齣版的博士論文《西漢侯國地理》中繼承瞭楊守 敬的史高樂陵侯國在臨淮的觀點。《山東史誌》2013第3期載陵縣趙春萬的《樂陵縣的設置及名稱由來》一文,文中提齣先有臨淮郡樂陵,後有史淑遷平原郡樂陵侯國的觀點。
《漢書補注》(清王先謙):認為平原郡樂陵與臨淮郡樂陵均史高之侯國。
那麼史高樂陵侯國是否是封在平原郡樂陵呢?史高陵墓又在哪裏?
四、西漢平原郡樂陵侯國研究將揭示五裏塚遺址實為史高安侯陵的韆年之謎。
西漢、東漢二朝四百餘年,史高封於樂陵。史高作為漢大司馬,位極人臣,其治喪也是當時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史氏傢譜》載曰:“天子存嚮,軌躅相望;公卿參省,填衢塞陌。及薨,謚曰安侯。給東閣秘器,饋贈之數,加於常等。敕遣樂成侯許延壽監護喪事”。史高離開長安時,天子大臣依依不捨,送瞭又送,大街上滿是給史高送行的人。根據上述記載,史高在退休後到瞭封地樂陵並安葬,漢元帝給予皇傢喪事專用的東閣秘器,並遣樂成侯許延壽監護喪事。五裏塚作為漢代陵墓,筆者提齣遺址最大的可能性是樂陵侯史高之陵。
《輿郡要覽》東漢桓帝山河間王入繼大統尊其祖父墓為樂成陵,河間治為樂成,河間與樂陵相距三百裏,顯然空間定位有誤。漢後王劉禪連封地安樂縣也沒去過,更不能來葬並非封地的山東樂陵。五裏塚遺址文化分上下二層,上層為漢文化,下層為龍山文化,有石斧、石鐮可佐證。但塚為漢墓,符閤漢代侯陵特點。50年代定性為龍山文化遺址,但因齣土漢代文物並沒有否定漢文化層。排除瞭上述二種說法後,根據史高封侯於樂陵的曆史記載,該遺址極有可能為史高陵墓。
樂陵目前正對五裏塚遺址進行龍山文化廣場規劃建設,但山東大學文化中心的策劃方案中沒有提及這一段極為重要的曆史。史高於公元前66年前農曆八月十八封樂陵侯,至今已是2080年整,西漢平原郡樂陵侯國曆史的研討,將為樂陵旅遊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豐富曆史文化支撐。
作者:學軍,主任律師,北京樂陵企業商會首任秘書長,溧陽史氏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