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11:52:49 AM
號稱最完美的君臣關係,大概也不過是君臣角色扮演的兩個最佳演員演繹齣的一場戲。畢竟君臣關係其實也是需要人設,隻不過他們的劇本需要自己揣摩書寫。
曆史上的李世民和魏徵(徵)就是非常齣色的演員,將君臣關係的完美人設演成瞭“標杆”。
李世民曾對人說:“彆人說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態度,隻覺得是嫵媚。”
其評價魏徵嫵媚,是有原因的。
成功登上皇位的李世民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嚮,來扭轉隋末官場盛行的阿奉之風,同時還需要將弑兄淩父上位的負麵影響消除。
這就需要一個虛心納諫的人設轉移大傢的視綫,選來選去也就隻有哥哥的舊部魏徵最閤適,就如同海瑞和嘉靖。
相比之下,魏徵比海瑞更聰明些,深諳李世民需要一個捧哏的角色,於是盡力地配閤演齣,但同時夾帶瞭自己的私心進去。
狡猾的李世民怎會看不齣魏徵的那點小心思,但凡魏徵敢有不軌行徑,分分鍾就能將其碾死。
“嫵媚”二字是看似不正經,實則帶有三分殺氣,所以隻要魏徵不觸犯底綫,李世民任由他蹦�Q。
因此魏徵“諫言”多少還需要迎閤李世民的需求,也並不是自己想說什麼就一股腦地倒齣來。
他深諳道傢陰陽平衡之理,用最真的話,走進李世民的內心。
戲演到自己都迷失瞭,竟然敢把自己平時的諫言抄錄給史官褚遂良。在其死後被李世民發現,一怒之下不僅終止瞭衡山公主與魏徵兒子的婚約,還把魏徵的墓碑都砸瞭。
關鍵乾部的任用,都必須考慮其背後的派係和本人的能力。
魏徵的個人能力很強,背後的勢力又是李世民不得不安撫的。
為瞭政治上的平衡,李世民選擇瞭魏徵,也可以說是時局選擇瞭魏徵。
李世民剛即位時,政局動蕩,突厥入侵邊境,而山東又暗藏各種反唐勢力。
他決定分三步走:先搞掉突厥,繼而解決山東,最後徵討高句麗。
為避免後院失火,如何暫時安撫好山東勢力尤為重要,巧閤的是魏徵和山東勢力淵源頗深。
雖其既非山東士族又非山東豪傑,但與二者關係都不錯,能靈活遊走在兩者之間。
李世民恰恰就是看中瞭魏徵可以作為潤滑劑調節山東勢力的作用,纔決定重用魏徵。
這樣的話,魏徵既可以聯絡、安撫山東豪傑,又可以為他監視山東士族及關隴集團,以達到平衡各派勢力的目的,李世民就可以專心的對付突厥。
局勢穩定之後,麵對這個一直找茬的煩人精,李世民也並不是沒有動過殺瞭的念頭,但這樣做又會産生更多的負麵影響。
於是,李世民決定把魏徵“楷模”的形象最大利益化,讓他成為“牌坊”甚至是“圖騰化”,這樣既能彰顯自己的大度又利於鞏固大唐的局勢,長遠來看是多贏的局麵。
不得不說李世民真的很會控評、立人設,身為臣子的魏徵也隻能配閤主子的錶演。
魏徵也不傻,雖然看似被李世民重用,但講不定哪天自己也會被處理瞭。
之所以能毫發無損地站在李世民麵前,對他說自己的想法,假裝對李世民指手畫腳,而李世民又錶現齣不惱不怒的樣子,隻是因為自己關係背景雄厚罷瞭。
作為在大唐王朝中央山東豪傑集團的利益代言人,魏徵必須在李世民所賦予的職責掩護下,維護山東豪傑集團的政治經濟利益,並獲得關隴集團部分成員的支持。
因此,李世民和魏徵君臣關係之所以被後世頻頻討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二人存在著深厚的閤作基礎,但是二人的政治利益又存在根本性的衝突。
一旦魏徵的真實政治意圖被發現,將不可避免地引起李世民的懷疑和怨恨。
而魏徵即便知道李世民是在利用自己,也不得不配閤其演齣,畢竟腦袋最重要。
正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兩人都知道鬥而不破的道理,互相利用對方來為自己樹立一個人設,相互成全,何樂而不為?
隻不過在這場戲中,李世民技高一籌,魏徵最後太入戲瞭,忘記瞭自己是“工具人”的身份,以至於落瞭一個死後被清算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