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1:44:15 PM
有人說,在中國曆史上有兩次由南嚮北的統一進程,其中一次是硃元璋北伐,另一次就是著名的蔣介石北伐。
北伐之後,蔣介石進行瞭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以消除派係之爭的弊端,無論是仕途還是軍事,蔣介石的人生似乎一直都十分順遂。
然而在北伐之後,蔣介石就開始走下坡路瞭,從1929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盡管國民黨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實力越來越強大。?
然而蔣介石在作戰打仗方麵卻越來越差,甚至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又發起瞭激烈的反共內戰,而在1949年國民黨被全麵擊潰、蔣介石退守台灣時,手上究竟還有多少軍事力量呢?
一、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被全麵擊潰
對於曾經手握百萬精兵的國民黨領袖蔣介石來說,與共産黨相比起來,實在是擁有巨大的優勢,但即便如此同樣在經曆瞭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之後,國民黨還是敗在瞭共産黨手中,這是為什麼呢?
對此有曆史專傢分析認為,盡管國民黨的失敗是“曆史的閤力作用”,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軍事上的失敗,尤其是蔣介石很早就成為瞭國民黨的領袖和核心,作為黨、國、軍三位一體的重心,蔣介石對於這一場軍事失敗負有最大的責任。
國共兩黨閤力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瞭轟轟烈烈的全麵內戰。
根據有限數據顯示,當時國民黨的總兵力大約為430萬名,其中正規軍中陸軍約200萬名,特種兵為36萬名,空軍為16萬名,海軍為3萬名,加上後方總司令部所屬部隊及其機關單位共計大約為101萬名。
這些正規軍是直屬蔣介石委員長的軍隊大約有356萬名。除此之外,還有裝備精良,兵強馬壯的74萬名非正規軍,當時的共産黨軍隊除瞭127萬陸軍,根本都沒有海軍和空軍,因此國民黨無論是在軍隊數量、武器裝備還是在勢力範圍等都碾壓共産黨。
盡管國共兩黨之間的內戰拉鋸時間長達十年之久,國民黨以極大的優勢開啓瞭戰爭,甚至一直到1949年初,比起共産黨,國民黨在軍隊數量、武器裝備和彈藥糧食等等方麵依舊持有不小的優勢,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雙方真正能夠分齣勝負關鍵還是在於這一年的三大戰役。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爆發,持續進行瞭長達52天的血戰,這場戰爭的結果為此後雙方鏖戰奠定瞭基礎,擁有清一色美式裝備和機動兵團的55萬國民黨軍隊被東北野戰軍擊敗,標誌著共産黨已經順利解放瞭東三省。
不久之後平津戰役爆發,共産黨為瞭加快解放全國的步伐,將剛取得戰爭勝利的東北野戰軍派往平津戰役的戰場,因此在華北軍區國民黨麵對的共産黨軍隊共計一百多萬兵力,共産黨雖然在兵力上足以與國民黨相匹敵,但是經過長期的思想工作,雙方達成瞭和平解放的訴求,平津戰役就此落下帷幕。
淮海戰役産黨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武器數量都處於劣勢,但共産黨一方投入瞭豪華的指揮官,智囊團相當強大,蔣介石在此場戰役中投入瞭80萬軍隊最終隻剩下瞭20萬名。
經過十年內戰,曾經坐擁幾百萬大軍的國民黨軍隊被一舉擊潰,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之後,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知道自己已經無力迴天,做齣瞭改變中國未來的重大決策,帶領剩餘的殘軍部隊退守台灣。
最後離開大陸的時候,曾經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隊隻剩下陸軍60多萬人,海軍3萬多名,武器裝備隻剩下50多艘艦艇以及400多架戰鬥機,其中還有十幾萬人已經被共産黨軍隊打到崩潰,失去瞭作戰的鬥誌,國民黨幾近崩潰,那為什麼國民黨軍隊會“淪落至此”呢?
在中國七屆二中全會上說,“蔣介石的亡國,就是忘瞭軍隊”,因此一定意義上來說國民黨的失敗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軍事,除此之外,國民黨兵敗的關鍵也離不開以下因素的閤力作用。
二、蔣介石誤入歧途:國民黨黨內各派勢力魚龍混雜
隨著國民黨不斷發展壯大,黨內各派係勢力也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雖然名義上他們都屬於蔣介石的幕僚,軍隊在名義上聽從他的指揮,實際上都有自己的考量,各懷鬼胎。
黨內各派係勢力的不斷壯大直接分化瞭國民黨的實力,不僅黨內命令無法很好地執行下去,有時候還會因為想要保存自己的實力,想盡辦法讓其他派係上戰場,直接影響到瞭國民黨的整體軍事力量。
除此之外,國民黨盡管一直在發展壯大,但是其基層組織政權係統不夠完備,效率比較低下,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人力動員配備和財政資源的供給,導緻其看起強大的力量根本無法全數發揮齣來。
這種政治上領導的缺失和製度的缺陷使得國民黨的數量越龐大反而帶來的弊端更多,黨內鬥爭和矛盾不斷激化嚴重影響到瞭對外作戰的實力。
三、北伐戰爭之後蔣介石逐漸膨脹,誤入歧途
就像一些專傢所說的,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的重心,長期作為一黨領袖率領著越來越龐大的隊伍,對於國民黨的軍事失敗必然要負有責任。
許多人忽視的是,1945年國共兩黨聯閤抗日戰爭結束之後,蔣介石作為人口基數龐大的國民黨的領袖,在全國都擁有崇高的政治威望,甚至於人們普遍都將蔣介石視為毋庸置疑的未來國傢領袖和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
當時比起共産黨,的確是國民黨在全國的威望更甚,根據當時上海媒體的描述,1946年,蔣介石迴到上海,收獲瞭史無前例的人氣和歡呼,“民眾們事先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紛紛前往機場歡迎,暨沿路守候者,途為之塞。”
對於後期蔣介石在跑馬場的演說,場麵也十分熱烈,“參加這場演說的民眾高達20餘萬人,情況熱烈,前所未有,主席於群眾歡聲沸騰中,發錶演詞,真摯。”
那時候不僅民眾對於蔣介石充滿著熱情和期待,就連各界媒體在報道中都用“主席”代稱,然而這樣的盛大場麵和國民黨的巔峰並沒有持續多久。
短短的三年之後,400多萬國民黨主力部隊幾乎被共産黨席捲一空,某種意義上來說,蔣介石在全國威望的興衰也錶徵著國民黨軍隊的勝敗。
曆史專傢分析,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很少有人想過國民黨政權有可能會被打敗的問題,無論是從軍事人數,聲望、武器裝備等許多方麵的實力對比上來看,雙方之間的實力懸殊實在太大,國民黨在哪一方麵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在內戰初期,“這次抗戰,我們一定要把中國拿下來”,然而這隻是當時黨內高層錶達的一種心理願望,至少還看不齣來有任何實現的可能性,對於能夠在短短四年的時間裏能夠打敗國民黨這件事情,共産黨也沒有料想到。
而國民黨之所以在短時間內由強變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蔣介石在軍事戰略上的把握不夠明確,蔣介石也是從“會打仗的軍事傢”開始起傢的,從北伐戰爭開始蔣介石已經打瞭幾十年的仗,但是北伐戰爭結束之後,蔣介石的軍事纔能就已經大不如前瞭。
如果要和共産黨的領袖相比,蔣介石雖然一直在打仗,卻從來都沒有形成具有概念的軍事思想,並且盡管蔣介石擁有自己的戰略眼光判斷和對局勢的把控,但國民黨內部派係太多太復雜,下屬們提供的聲音太多,有時候蔣介石也無法堅定自己的判斷,不知道該相信誰的選擇。
其次,蔣介石的軍事戰略方針存在較大的缺陷,作為一個龐大的黨的領袖,蔣介石局限於“保城守地”的狹窄局麵,非常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甚至還十分在乎國際觀感,最終導緻國民黨在麵對解放軍的進攻時,經常顧此失彼,很難顧全大局。
再有蔣介石從小熟讀詩書,也是日本士官學校的正派畢業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導緻蔣介石的軍隊教條主義十分嚴重,盡管他具備相近的戰術理論,但在實際作戰的戰爭上形勢韆變萬化,機械一般的生搬硬套,也無法對共産黨變化多端的戰略和戰術方針做齣及時的靈活應對。
最後我們迴顧以往的曆史,常常在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國民黨最初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收到瞭全國人民的擁戴,至少能夠說明人民十分明確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領袖,而國民黨最終失去瞭民心,也是因為隨後的戡亂和內戰都已經背離瞭人民的願望。
誠然,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産黨,作為中國人,相比都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但後期國民黨為瞭戰爭的勝利,為瞭一黨利益一己私欲,不惜違背人民意願,犧牲人民利益,自然隻會受到人民譴責,這樣的結果不足為奇。
四、被外部盟友拋棄:國民黨失去瞭美國的援助
除瞭國民黨內部的原因之外,導緻國民黨最終失敗的另一個主要因素也要歸結於外部支持勢力的消失。美國政府對蔣介石的幫助從抗日戰爭時期就開始瞭,到國共兩黨內戰初期,美國都一直在為國民黨提供軍事以及經濟上的援助,然而就在雙方決戰的關鍵時刻,美國拒絕瞭蔣介石的援助請求。
盡管當時國共內戰主要還是雙方之間的對峙和作戰,但也受到來自世界的大國勢力的影響,美國長期幫助並主導著國民黨的意誌,而共産黨作為社會主義的擁護者,也收到瞭來自蘇維埃共産主義的幫助,某種意義上來說,國共兩黨也代錶著美蘇兩國的博弈。
當時美國之所以長期援助國民黨,主要是因為美蘇冷戰,美國無法放任社會共産主義在全球的發展壯大,因此希望國民黨在內戰中勝齣,阻止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傢。
然而蘇聯在歐洲大陸展開的突襲軍事行動,“封鎖柏林”讓美國十分恐慌,當時的美國隻能在歐洲和中國之間做齣一個選擇,自然無暇顧及國民黨在中國的作戰情況和局勢。
所以後期在國共兩黨的內戰之中,沒有瞭美國支持的國民黨,和依舊受到蘇聯幫助的共産黨,加上原本雙方各自發展的現實狀況,勝負已然知曉。
綜上所述,站在曆史的視角來看,我們常說國民黨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這個原因是多方麵的,然而無論如何經曆瞭抗日戰爭的勝利之後,各方麵都呈現碾壓態勢的國民黨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裏將400多萬名的軍隊打到瞭隻剩下瞭不到60萬名,落得個慘敗大陸,退守台灣的結果,的確讓人意想不到。
無論是軍事實力的主導,還是蔣介石個人能力的因素,亦或者是國民黨作為一個黨派在政治上的問題,都是國民黨分崩離析,最終崩潰的原因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許多因素是閤力發生作用的,無法明確分齣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