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8/2022, 11:09:45 AM
1950年4月,鄭需凡接到命令立即來到司令部,他走進去還沒來得及敬禮,鄧華劈頭就問“你敢保證榖雨前有北風、東北風?錯瞭殺你頭!”
鄭需凡,16歲參軍,17歲加入共産黨,軍旅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偵察部門,目前是40軍偵察科科長。
多年積纍的偵察經驗告訴鄭需凡,此事關係到是否渡海解放海南島,容不得一點馬虎,如果錯瞭,解放軍第四十軍就會血染瓊州海峽,就算是槍斃自己一百次,也不能抵消過錯。
鄭需凡沒有絲毫遲疑,挺直腰闆立正姿勢報告“我敢保證榖雨前沒有南風,這個錯瞭殺我頭!”
即便這樣的迴答極具風險,但是鄭需凡還是如實匯報、用命擔保,這是偵察兵的自信和擔當。
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此次是專門來審查韓先楚解放海南島作戰計劃的,因為韓先楚越級將作戰意見捅到中央,此事要從廣東解放說起。
渡江戰役後,解放軍勢如破竹,迅速掃清廣東內陸的國民黨軍隊,並且富有預見性地避免國軍潰逃到海南島,就在廣州解放後不久,毛主席關於收復海南島的命令就下達到四野指揮部。
鄧華,被譽為軍政雙全的名將,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軍界最明亮的一顆新星,作為15兵團司令,鄧華感到肩上責任重大。
韓先楚,以敢打敢拼聞名,戰場上能夠敏銳地抓住戰機,被稱為”鏇風將軍“,作為12兵團副司令的他,此次要協助鄧華完成解放海南島的任務。
按照作戰計劃,鄧華命令十五兵團立即在雷州半島進行渡海登陸作戰訓練,解放軍盡可能多地收集船隻。就在緊張備戰時,鄧華卻想要推遲解放海南島的時間,他主要考慮到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金門戰役失利的教訓。
在廣州解放後第三天,廈門也獲得解放,一周之後,解放軍開始準備金門登陸作戰。1949年10月28日,金門戰役結束,28軍9000名戰士戰死,此次戰役成為我軍解放戰爭中的一次重大失利。
在三年的解放戰爭中,還沒有被國民黨軍隊成建製消滅的先例,即使是一個團也沒有,而在這區區124平方公裏的金門島上就損失瞭三個團。
要知道,這些鋼鐵般的漢子是從山東一路殺到福建,誰敢擋他們就是死,如果是在陸地上,鬍璉的腦袋早就被摘下來瞭,可是如今麵臨幾公裏的海麵,他們卻無能為力,隻能聽著島上的槍炮聲越來越小。
據老兵迴憶,當時三萬將士隻能趴在海灘上無助地哭泣,隻能舉槍對著天空瘋狂射擊,為犧牲在島上的九韆英靈送行。
金門戰役的失利暴露齣解放軍在渡海登陸作戰中的短闆,渡海隻能坐船,船隻本來就不夠,還是非軍事的木船,更緻命的是敵軍飛機大炮和軍艦的破壞。如果沒有強大的海軍、空軍的掩護,如果沒有充足的後續運輸船隻,陸軍貿然進攻很容易造成慘劇,為此粟裕多次修改調整解放台灣的計劃。
第二件事是海南島的情況極為復雜。
首先,負責防守海南島的是國民黨名將薛嶽。 薛嶽是國軍當之無愧的名將,在抗日戰爭期間,在長沙保衛戰中能夠抵抗並殺傷裝備精銳的日軍主力,防守能力更是強悍。
在葉劍英的指揮下,解放軍已經盡量杜絕廣東的國民黨軍隊逃往海南,但是仍然有部分國軍成功逃到海南,比如餘漢謀的部隊,這是不可忽略的軍事力量。
薛嶽擔任海南防衛總司令,他將駐島國軍和潰逃部隊整閤編製,用十萬人對海南島進行全麵防禦,此外還有海軍軍艦和飛機配閤海島防禦。
薛嶽對自己布置的防禦體係非常自信,並用自己的名字為之命名“伯陵防綫”,薛嶽認為以解放軍目前的能力難以突破。實事求是地講,對解放軍來說難度的確很大,渡海作戰的風險也很大。
其次,解放軍作戰能力和準備工作不夠充分。 不僅是鄧華非常謹慎,葉劍英也非常慎重,當時軍委的命令是1950年2月前發動解放海南島行動,但是葉劍英和鄧華還是認真進行戰前摸底。
瓊崖縱隊負責人馮白駒親自偷渡過海來到廣州,嚮葉劍英、鄧華等人報告島上布防情況和縱隊戰鬥力。解放海南島是渡海作戰,對所嚮披靡的陸軍來說是全新的戰爭模式,需要相應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在武器裝備上,至少也要提高戰士作戰素養,這些準備工作都還不夠充分。
經過認真全麵的研究,葉劍英和鄧華一緻同意並上報推遲渡海作戰計劃,軍委也同意後延計劃。然而,十二兵團副司令兼40軍軍長的韓先楚提齣反對意見, 韓先楚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
一是40軍的119師在三月份已經成功偷襲潿洲島,積纍瞭渡海登陸作戰的成功經驗。此外,40軍已經準備足夠的船隻,一次性至少可以運送兩個師的兵力,已經達到登陸海南島的條件。
二是解放軍主要依靠的船隻都是木質帆船,其主要動力來源於自然風,根據偵察兵帶迴的情報,瓊州海峽以榖雨時節為分界,榖雨前是東北季風,榖雨後是西南季風。
也就是說,如果一旦錯過榖雨時節,以解放軍現有的船隻條件,需要再等待一年,遲則生變,韓先楚以敏銳的戰場嗅覺認為榖雨前可以實施跨海登陸作戰。
為此,倔強的韓先楚以兵團副司令的身份越級將意見上報軍委,他在電報中說“如果兄弟部隊43軍沒準備好,我願親自率領40軍將士主力單獨渡海作戰!”
韓先楚的作戰風格就是如此,長徵時期曾經對彭德懷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解放東北時還曾“指揮”上級曾剋林,軍委非常認可葉劍英和鄧華的判斷,但是針對韓先楚提齣的不同意見,軍委建議再次謹慎評估。
正是因此,纔有瞭文章開頭的那一幕,鄧華詢問鄭需凡風嚮問題。
鄧華不愧為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誌願軍代司令,他的胸懷極為寬廣,能夠容下不同意見、聽得進去不同聲音,經過再次權衡分析,再基於對戰爭天纔韓先楚的信任,海南登陸作戰計劃被批準瞭。
接下來便是看四野的“鏇風縱隊”,韓先楚還必須要先解決戰士們的心理陰影。
韓先楚率領的40軍是四野齣名的王牌軍,從新中國的北邊一路南下打到大陸最南端,在這個虎將輩齣的軍隊湧現齣數不清的戰鬥英雄,但是此時卻齣現畏戰情緒,準確說是金門戰役失利帶來的心理陰影。
戰士們在私下裏悄悄議論,比如“革命到底要革到海底”“今天咱吃魚,明天魚吃咱”“打瞭這麼多年仗,最後弄口烏龜王八棺材”,難以相信,這些都是曾經虎狼之師說齣來的泄氣話。
不過也不能怪他們,金門距離大陸隻有幾公裏遠,島嶼麵積也很小,海南島的情況看上去要比金門睏難得多,這裏距離大陸超過100公裏,麵積位居中國第二的島嶼,這是實際情況。
寜賢文,40軍的參謀長,他可是經曆過紅軍長徵過草地的老兵,在渡海作戰之前,他故意用石頭砸傷腳,因此申請轉移到後方進行休養,真實目的是躲避參加渡海作戰。
韓先楚解決戰士們畏戰情緒的辦法非常簡單,就是“跟我上”,韓先楚首先報名突擊隊,並且鼓勵各級軍事主官報名,其中有戰鬥英雄苟在鬆、劉振華等等。
劉振華本是119師的政治部主任,從外錶上看就像是文弱書生,在戰場上卻嗷嗷叫,被大傢稱為“最能打仗的政工乾部”。在強渡瓊州海峽時,劉振華的部隊被國民黨飛機和軍艦輪番攻擊,更要命的是因為洋流導緻航嚮齣現偏差,在緊要關頭,劉振華鎮定指揮,冒著敵軍炮火強行登陸成功,迅速搶占陣地接應後續部隊。
1950年4月16日晚上七點半,在雷州半島燈樓角,四百多艘木質帆船整軍待發,船上是幾萬名來自關東的勇猛將士,韓先楚一聲令下,大軍朝著茫茫大海齣發瞭。
4月17日淩晨三點,40軍使用簡易木船突破國民黨戰艦大炮的封鎖,順利強占海南臨高角,如同潮水般的勇士們衝擊國民黨的灘頭前沿陣地。
韓先楚一馬當先,冒著敵軍堡壘中噴射的火舌,��水衝鋒搶占敵軍陣地,齣於安全考慮,身邊戰士勸說韓先楚稍後跟進,但是並沒有效果。
無奈之下,一個連的戰士將韓先楚死死地壓倒在一塊巨石後麵,不允許軍長跟隨先頭部隊衝鋒,這纔阻止瞭韓先楚。
淩晨六點,遠在北京的聶榮臻在總參作戰室來迴踱步,一名處長跑進來報告戰鬥情況,被聶榮臻直接打斷,他問韓先楚在什麼位置,處長迴答“已經登島”,已經在作戰地圖前站瞭一夜的聶榮臻輕鬆地坐在椅子上,他說“有這句話就夠瞭,韓先楚上島就等於勝利!”
韓先楚的先頭部隊順利搶灘成功後,他命令部隊嚮敵軍縱深防綫穿插切割,薛嶽在海南島經營瞭將近一年的“伯陵防綫”瞬間韆瘡百孔。薛嶽因強悍的作戰風格被日軍稱為“長沙之虎”,韓先楚卻是一位經常寫錯彆字的將軍,但戰役的結果是薛嶽潰敗逃離天涯海角。
1950年5月1日,海南島解放。
有一天晚上,人們發現韓先楚獨自坐在海邊發呆,這一坐就是一整夜,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如果推測一下,韓先楚一定是在想解放台灣的戰鬥,自從海南解放後,他就一直在積極準備台灣戰役。
這位從紅安將軍縣走齣來的開國上將,是從士兵、副班長、班長走到大軍區司令員、軍委常委的,中間的每個級彆都沒有落下。但是直到1986年去世,韓先楚也沒有等到台灣解放,在臨死之前的最後時刻,他一直在喊著“台灣!台灣!”。
在海南解放後一個多月,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閤國軍”參與到朝鮮半島衝突中。蔣經國瘋跑著將消息告訴父親,蔣介石脫口而齣“天父偉大”,由於起身太猛,桌上的雞湯灑瞭一身。
自仁川登陸之後,朝鮮軍節節敗退,經過艱難抉擇,領導人們從戰略大局齣發,決定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全國所有的精力都投入朝鮮戰場,無暇顧及國民黨占據的台灣。
直到這時,人們纔愈發敬佩韓先楚的戰略眼光,如果不是他力排眾議,賭上自己的個人生死和軍事榮譽,利用最後5天有利的季風期,身先士卒收復海南,那中國估計會齣現兩個台灣,同時也將失去齣海口,失去的也是戰略主動權。